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新白話版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原本諸佛憐憫愚迷的眾生,隨根機實施教化。雖然歸元沒有二個,而方便有多種門徑。但在一切方便之中,求那最直捷最圓頓的,就沒有超過念佛求生淨土了。又在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那最簡易最穩當的,就沒有超過信願專持名號了。所以淨土三經同時流傳世間,而古人只把《阿彌陀經》列為日常功課。難道不是因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取事和理沒有遺漏,統領宗和教沒有邊際,尤為不可思議嗎?古往今來的注解,歷代不缺乏能人,但世道久遠就湮沒了,保存下來的沒有多少。雲棲和尚著作的《彌陀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論述的《彌陀圓中鈔》,高深洪博。因為如日月在中天,有目共睹。但因為文字豐富義理繁多,邊涯莫測。或使初機淺識的人,信願難以達到。所以我又不顧庸愚(謙詞),再次敘述要解。不敢與二位大師表示不同,也不必與二位大師一定相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然都不是完全看到廬山真境,總不失為各自親眼見到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第一解釋經名

  這部經用能說所說的人取名。所謂“佛”,是本土能說的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在五濁惡世,因為先覺悟然後再啟發後來覺悟的人,是無法不知,無法不見的啊。所謂“說”,心懷喜悅啊。佛以度眾生為心願,眾生成佛的根機成熟,為眾生說難信法,使眾生究竟解脫,所以說是喜悅啊。所謂“阿彌陀”,是釋迦佛所說的極樂淨土的導師。以四十八願,接引信願念佛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不退啊。梵語叫阿彌陀,本土的意思是無量壽,也叫無量光。總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都是無量啊。一切金口說出來的,通通叫做經。對上面五字,是有通有別合為題目啊。教行理這三方面,各論有通有別,更廣的就如天台教論述的了。

  第二辨析經體

  大乘經都是把實相作為正體的。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不是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不是香,不是味,不是觸,不是法。尋覓了不可得,但又不可說它沒有。具備造就百界千如,卻不可說它是有的。它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不是脫離它另有自性。總之離一切相,不離一切法。離所以無相,不離所以無不相。不得已勉強取名實相。實相的本體,不是寂不是照,但又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而寂,就勉強取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就勉強取名清淨法身。又照寂勉強取名法身,寂照勉強取名報身。又性德的寂照名叫法身,修德的寂照名叫報身。又修德的照寂名叫受用身,修德的寂照名叫應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都是實相。實相沒有二,也沒有不二。所以全體作依報作正報,作法身作報身,作自己作他人。以及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都是實相正印所印出來的啊。

  第三說明宗旨

  宗旨是修行的要徑,契悟本體的關鍵,也是萬行的綱領啊。提起綱所有網目就張開,提起衣領襟袖也來了。所以討論理體後應須討論宗旨。這部經把信願持名作為修行的宗要。沒有信就不能開啟願。沒有願就不能引導行。沒有持名妙行,不能滿足願並證到信。經中先陳述依報正報來生起信心,其次勸發願來引導行,再其次指示持名作為路徑登上不退菩薩。信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就是厭離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行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謂信自,就是信我現前這一念的心,本來不是肉團,也不是緣影。縱向沒有先後時間,橫向無邊無涯。整天隨緣,整天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原本是我一念心中所現的東西。我雖然迷惑顛倒,如果一念回心轉意,決定能往生自心本有的極樂世界,更沒有疑慮。這就是信自。所謂信他,就是信釋迦如來絕沒有诳語,彌陀世尊絕沒有虛願,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決沒有二話。隨順諸佛的真實教誨,堅決求往生西方淨土,更沒有疑惑。這就是信他。所謂信因,就是深信散亂念佛,還能成為佛種子,何況一心不亂,怎麼能不往生淨土?這就是信因。所謂信果,就是深信淨土,所有善人聚會,都是從念佛三昧得到往生的。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也如影子必跟隨形,響必回應聲,絕沒有虛棄。這就是信果。所謂信事,就是因為深信只在現前這一念沒有盡,依心顯現的十方世界也是沒有盡的。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佛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子的寓言。這就是信事。所謂信理,就是深信十萬億佛土,實在不超出我今現前極微細的一念心外。因為我現前一念心性實在沒有外。又深信西方依報正報主教伴侶,都是我現前一念心中顯現的影子。全事就是理,全妄就是真,全修就是性,全他就是自。因為我心無處不在,佛心也無處不在,一切眾生心性也是無處不在。譬如一室中有千盞燈,光光互相遍照,重重交相輝映,不相妨礙。這就是信理。做到這樣的信,那麼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感應的穢土,而自心的穢,理應厭離。極樂世界就是自心感應的淨土,而自心的淨,理應欣求。厭穢須要捨棄直到究竟,才沒有可捨的。欣淨須要求取直到究竟,才沒有可取的。所以《妙宗鈔》說:“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假設不做取捨,只是崇尚不取不捨,就是執理廢事。既然廢了事相,理體也不圓了。若是通達全事就是理,那麼取也就是理,捨也就是理。一取一捨,無非都是法界。所以信以後就明確願啊。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因為名感召德,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也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使散念的成為佛種,專一執持的登上不退菩薩啊。但是各經指示淨土修行,是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等,每一修行成就,都往生淨土。唯有持名一法,收取的根機最廣,下手最容易。所以釋迦慈尊,沒有別人提問就自己說了,特別向大智捨利弗拈出淨土法門。可算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義中的無上了義,圓頓中的最極圓頓。所以說清珠投到濁水中,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到亂心中,亂心不得不佛啊。信願持名,因為是一乘真因。四種淨土(常寂光、實報莊嚴,方便有余、凡聖同居),因為是一乘妙果。有因那果必隨後,所以把信願持名作為經的正宗。那四種淨土的相,詳細說明在《妙宗鈔》,以及《梵網玄義》,這裡不具體陳述。等到後面解釋依報正報的文字中,應當略有提示罷了。

  第四說明力用

  這部經把往生不退作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並且略微說明能往生四土的相。如果執持名號,沒有斷見思惑,隨著那或散亂或有定,在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如果持到事一心不亂,見思惑自然落下,就往生到方便有余淨土。如果達到理一心不亂,破除無明一品,直到四十一品。就往生到實報莊嚴淨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如果無明斷盡,就是上上實報莊嚴淨土,也就是究竟常寂光土啊。不退轉有四個含義。一是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直接往生實報莊嚴淨土,分證常寂光土。二是行不退。見思惑已落下,塵沙惑破,往生方便有余淨土,趨向極果。三是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凡聖同居土,蓮華體質,永遠沒有退轉的緣。四是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念佛,有心無心念佛,或懂不懂念佛。只要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或六方的佛名,這部經的名字,一旦經過耳朵,即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此度脫。就如聽到塗毒的鼓聲(比喻佛號),遠近都喪命(比喻度脫)。吃一點點金剛,決定不會消化啊(比喻佛種子不會消失)。另外只是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淨土證位不退的,都與一生補處菩薩在一起,也都是一生必定補佛位。那麼上等善人都在一起,是往生到同居淨土,就已經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就已經圓證三不退。這樣的力用,是通途教的千經萬論也沒有的。比起那頓悟的正因,僅僅是出塵邁上階位的開始,生生世世不退,才能有望達到佛位的,不可同日而語了。宗門教下的人士,如何不深思呢?

  第五判明教相

  這部經是大乘菩薩藏的概括。又是佛不用提問自說,徹底的大慈悲心加持。能使末法多障有情眾生,依這部經登上不退菩薩。所以未來經法滅盡,特別留下這部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眾生。阿伽陀藥,萬病總治,絕對圓融,不可思議。《華嚴經》的奧妙法藏,《法華經》的秘密精髓,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萬行的指南,都不超出這部經了。要廣為贊歎這部經,多少劫也說不盡。有智慧的人自然知道。

  經文有三分的分法。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三是流通分。這三分名叫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頭,有五官。正宗如身體,也有五髒六腑。流通如手腳,運行自如。所以智者大師開釋《法華經》,初一品都是序,後面十一品半都是流通。又一時形跡與根本二門,各分三段。那“法師品”等五品,都是跡門的流通。因為序必須提起一經的綱要,流通就是法施不壅塞,關系不小。後人不明白,見經文稍有涉及義理,就判為正宗分。致使序分和流通分,僅成為一個老套子。怎麼能說是“初語亦善,後語亦善”呢?


 

上一篇:黃柏霖警官:新婚必讀
下一篇: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新白話版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