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學誠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前言-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出自一: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出自二:唐·裴休《黃蘖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 明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

 

  1、網友:請問法師,從無力擔責,到不敢擔責,到當仁不讓,心的狀態或感覺,經歷了哪些變化?

  學誠法師:鹽是什麼滋味?鹹。鹹是什麼滋味?只有自己嘗過才能回答。

 

  2、網友:極樂是怎樣一種體驗?

  學誠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等你證到了,才能體會到。

 

  3、網友:怎樣才能區分感情是被壓抑了還是釋放了?

  學誠法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看別人,是要看自己的心。

 

  4、網友:近看印祖文鈔,得知若肯至誠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必有感應,若泛泛悠悠則感應也如此,請法師開示兩者區別?

  學誠法師:悠悠泛泛還是至誠恭敬,都是自己內心的狀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祈求三寶如同叩鐘,大叩大應,小叩小應,不叩無應,佛菩薩無分別,全看自己的心有幾分信敬。

 

  5、網友:如何理解“說即是錯”?

  學誠法師:佛法最深的境界,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必離言而顯。若執著言說,就落入了分別的窠臼,求第一義則難到。但要注意:這句話是為了破除對言說的執著,並不是要否定語言的作用,若執為“言說無益”,又進入了另一個執著。言說與義,非異非不異。

 

  6、網友:想請問您,為什麼我看見一些學佛的人恐懼下地獄,為什麼我覺得他們並不快樂;為什麼我看見一些學佛的人無情無義,說臨死的時候誰也帶不走,會拖累自己。我去寺廟裡,看見他們早早的起床了,可是白天還是困;聽見他們討論神神叨叨的,帶些緊張色彩。難道學佛不該使人快樂嗎?

  學誠法師:學佛要給人帶來究竟快樂,眼前可能會有一些外在的苦。但如果修行對路,當下內心就是光明和快樂的。你所見的只是一部分表面現象,一則,這些人是否就能代表“學佛”?二則,你不了解他人的過去、不知道他經歷過的一切,也沒看到他的內心。

  學佛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僅各人情況不同,每個人修行過程中也會有起伏、有進退,如果挑選有問題的部分去看,就會覺得都是問題;如果挑選好的一面去看,就會得出相反的答案。我們所見的,其實都透過了自己“思維”的濾鏡。真的想知道學佛是怎麼樣的,唯有自己去體驗、去感受。

 

  7、網友:我在快樂中才能努力工作,如果是壓力就不行,不明白是為什麼?是過去工作中總完不成目標,對目標的恐懼嗎?該怎麼解決?

  學誠法師:不要多想“完不成怎麼辦”,要多想“怎麼才能完成”。

 

  8、網友:弟子因為學佛窮盡究竟,橫向無邊無際縱向無始無終地把這個世界想了個明明白白,生死無別無二。弟子雖少煩惱了,可是仍然不得喜樂,弟子不知道該怎麼活了,就這樣活著嗎?

  學誠法師:“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9、網友:弟子平時總覺得昏沉沉的,想聞思修也提不起心念,身體雖然沒有病,但是總想躺著,弟子實在想調整,但是總感覺身體不聽指揮,請問師父,該怎樣用佛法調整自己?

  學誠法師:多干活。為父母、為三寶、為大眾去承擔、服勞。

 

  10、網友:如何淨除內心的煩惱?

  學誠法師:煩惱的根源是我執,淨除了我執,一切煩惱都無處可依。但這是不容易達到的,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修行。

 

  11、網友:上師,如何才能放下,改變自己的認知嗎?改變之後我還是我嗎?

  學誠法師:你現在的認識,跟一歲、十歲時候的自己一樣嗎?我們的身體天天都在改變,念頭、認識也天天都在改變,本來無我,哪裡有一個“我”可以執著、擔心失去的呢?既然“我”都沒有,又有什麼人事物放不下呢?

 

  12、網友:學佛的意義是什麼呢?讓人快樂,解脫嗎?我覺得我好像學偏了。

  學誠法師:學佛的意義,根據自己的發心不同,有三層。第一層,斷惡修善、助人為樂,積累福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第二層,勘破生死,永斷輪回;第三層,推己及人,自己得到究竟解脫還不停止,要幫助一切眾生都斷一切苦、得究竟樂。如果自己目標不明確,學一學就會內心沒有力量,走不下去,沒有很真實、很踏實的感覺。這一點,必須要依靠善知識的引導,長期聞思修,才能慢慢建立起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修行。不要抓著一個點,聽了一句佛法,就急急忙忙去“修行”了,卻連修行的目標都不清楚。

 

上一篇:十大經典佛語,你能悟透多少?
下一篇:印光大師:學文鈔|真信切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