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熊漂泊山野時,是將師等擯出境,
惡業利刃輪自己,今莫將誰驅逐境。
(如熊:有些版本是“如僕”,指像無依無靠的僕人一樣,到處漂泊。)
以溫和教誨業力之輪摧毀自他
達瑪繞傑達造論
索達吉堪布譯講
前世因果
在世間,有些人就像動物中的熊一樣,沒有自己固定的住處、家園和生存空間,無依無靠、到處漂泊,特別可憐!
可惜,他們不像雲游僧那樣,對家鄉等沒有貪執。
為什麼他們會漂泊在山野、城市、路口等呢?
這是他們前世有權力、威勢時,將德高望重的說法師、灌頂師等嚴厲對境,開除或擯除僧團或其他團體所致。
現在這樣的惡業利刃已經輪轉到了自己頭上,即前世的業力於即生已成熟於自身。
為什麼他們感受的果報這樣淒慘呢?
因為他人被開除後,往往走投無路、漂泊不定、痛苦不堪。而且,有人被開除是無緣無故的,也就是說理由並不充分。
所以,管家、法師等有一定能力的人,要開除某人,一定要有真正的理由,比如已犯根本戒等,這樣就不會有過失。
若明明沒有過失,卻依靠道聽途說、栽贓、誹謗等不正當理由,將他人開除,過失就相當大。
比如:在公務員中,有些被領導隨便開除;在企業中,有些下層人員被隨便解雇等。
因為這些無辜受害者遭遇特別可憐,在下一世,自己就會變成以乞討為生的漂泊、流浪者。
所以從現在開始,在驅逐任何一個人時,都要通過智慧詳細觀察。若未經詳細觀察,不具備相應條件,就隨便將他人驅逐出境,業果就非常嚴重。
因為,有權力、地位的人,以諸如“你給我滾”之類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他人的一生有很大改變,甚至淪落到特別悲慘的境地。因此,大家在這方面一定要小心謹慎。
尊者誤開除大成就者
我以前講過,在《密宗大成就者奇傳》裡面,有一位梅志巴上師,他在布扎馬西拉寺見解上有非常大的突破後,就開始行持雙運等密宗行為。
有一次,他跟一個女人一起喝酒,一個沙彌看見後,馬上告訴了僧眾的管家。管家來到時,女人已經不見了,酒瓶也沒有了。後來他顯神通,從自己口裡吐出乳汁,而沙彌卻吐出酒來,這件事情就這樣平息了。
過一段時間,一位管家(阿底峽尊者)親自發現他跟女人一起在宿捨飲酒,便找來幾位管家准備開除他。
但他通過念誦咒語等,使女人變成了金剛鈴,而酒瓶裡全是乳汁。管家等人不服,便每天跟蹤他,監視他的所作所為。
有一天,當他們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時,梅志巴尊者沒來得及通過咒語變化,就被僧眾開除了。
他離開寺院後,在恆河上鋪了一張牛皮坐墊,就像達摩祖師乘蘆葦渡江一樣,直接渡過了恆河。
阿底峽尊者看到後非常後悔,因為開除了成就者。
後來尊者一直在烈日炎炎的氣候下四處尋找,找到後尊者向他忏悔,並問如何才能忏淨罪業。
他說:第一,你要去藏地雪域弘揚佛法;第二,你每天都要做小泥塔。
另一種版本:
在《阿底峽尊者傳記》中則講:他們去開除他時,梅志巴上師穿過牆就走了。
後來尊者問度母:我怎麼忏悔呢?
度母告訴他:若想忏悔清淨,則應到藏地去弘揚佛法,還要每天做七七四十九個擦擦像(即小泥塔)。
雖然說法不同,但都共同認為阿底峽尊者並未認出梅志巴上師是一位大成就者(當然,他當時並沒有獲得最高的境界,後來才圓滿證悟),而且當時他也是顯現神變離開的。
因為這個原因,阿底峽尊者到藏地後,有時外出弘揚佛法,在馬背上都要做擦擦像。
差點開除文殊菩薩
據《大方廣寶箧經》中記載:
於一年三個月安居期間,文殊菩薩已經發願安居,但中間一直不知去向,在最後一天自恣日才露面。
當時迦葉尊者是管家,就問文殊菩薩:你這三個月跑到哪裡去了?
文殊菩薩回答:第一個月我在皇宮,和王妃們在一起;第二個月我在童子學堂;第三個月我在妓院和妓女一起生活。
迦葉尊者特別不滿,馬上擊犍椎集合僧眾,准備開除文殊菩薩。
佛陀告訴文殊菩薩:你一定要對這些聲聞比丘大顯神通,讓他們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於是文殊菩薩安住等持,迦葉尊者一看,十方無量無邊剎土,都有迦葉在擊犍椎,而這一切地方都見到文殊菩薩坐在釋迦牟尼佛前。
於是佛陀問迦葉尊者:你想開除哪一位文殊菩薩?迦葉尊者當即知罪,並在佛前忏悔。
佛陀告訴他:在這三個月中,文殊菩薩令皇宮五百女人,皆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五百童子和五百妓女皆不退轉無上正道;同時,他還度化了無數人和非人,讓他們各自獲得不同境界。
迦葉尊者很驚訝,問:文殊菩薩說什麼法,能教化這麼多眾生?
佛陀說:你問文殊菩薩,他會回答你的提問。
於是迦葉尊者問文殊菩薩:您以什麼方法度化這麼多眾生?
文殊菩薩回答:除了說法之外,還用貪求、現大莊嚴以及威猛的行為等來度化眾生。
所以,在顯宗當中,也能間接找到雙運、降伏的意義。
雖然在小乘裡面,貪求、威猛是與貪嗔相應的法,屬於所斷。
但在大乘當中,特別是密宗,因為智慧極其圓滿,運用貪嗔癡或雙運、降伏等,則能利益無量無邊眾生。
當然,沒有達到要求,也不能以此為借口而自欺欺人,更不能誹謗這些行為全是非法,否則一定會傷害自己。
總之,通過學習本頌,希望管家或執事,在擯除他人時,一定要有正當理由,不能隨隨便便就將他人開除!
敬摘錄《修心利刃輪釋》第8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