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修為與信佛修行完全是兩個概念。
阿彌陀佛,大家好,這個塵世間是非常殊勝之“奇”妙,而不是“神”妙。
這個奇是驚訝,想象不到,恍然大悟,也就是說它是有所依據、有所存在的意思。
神,無中生有,突然存在,剎那間消失,若有若無的感覺,來無蹤去無影,用這種的思維方式去衡量佛法是大錯特錯。

大自然的一切萬物的演變它是有程序的,絕不是憑空而起。
雖然是由空性在作用,它是有程序的,遇緣而生,遇緣而滅。它是有規則的。
所以想在道業上有所突破進展,必須要了解佛法,認識佛教。

修行是在有相之中要造作,在造作中一定要廣發菩提心。
比如按照《弟子規》,“仁義禮智信”及“五戒十善”等等,這些有相修為與信佛修行完全是兩個概念。大家一定要清楚。
在有相上的修行與執著,比如積德行善,做好人,學《弟子規》等這與學佛修行是兩碼事,大家不能對此誤會。佛法是無為法。

佛在《金剛經》裡面明確說明,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就是說所有的一切證到三藐三菩提的境界,都是以無為的方式來進行修行。
雖然方法不同種類,千差萬別,但是必須要統一一個目的,以無為為主題。
所以說我們的修行一定要以無相為本,無住為宗。這樣才能夠青雲直上,到達彼岸。

“修行”的用義很多。做一個好人也是一種修行。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也是一種修行。我們修行必須要把目標一定要明確。
現在的人們也分不清性質。魚目混珠沒有辦法了。
希望大家做任何事項都需要目的明確,然後再進行造作。否則一事無成。

雖然佛法是無為,也不能夠離開這個有為,也就是說若想修成佛道不能離開世間法,日常生活。
在有為之中有所磨煉。發菩提心,放生,布施,供養,這都是讓我們破除“我執”,這就稱為福慧雙修。
所有的一切罪業都是來自於“我執”。
修行首先要破除,用種種的發心來驅除。這個非常重要。
這個驅除是內心不著相,而不是把外在的身體相給破滅了。

尤其我們打坐,在打坐期間也分階段,初期心態靜不了,可以觀想佛呀,菩薩呀,手印啊,就是說選擇一個目標,把所有的妄念聚集在一個條件上。
這樣子照做時間久了,就會慢慢的心態沉澱。把這顆妄念回歸於零。回歸於童真年代。
這樣繼續功夫覺得安穩了,逐步還得把這些作為驅除掉,還得繼續努力安住。

這個階段功夫成熟了,才進行第二個“淨”的期間。
這樣心態在事項之中造作就不會迷茫,也不會混亂。
這就開始鍛煉這個禅定,由淺入深,一直到達終點,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
這就是我們大家這一生,所要努力進取的真正的人生目標。
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