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句經》:戒慎品第五原文和白話譯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前言

  《法句經》

  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梵文 Dharmapada ),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或譯法跡。法,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跡,是形跡,足跡。依足跡去尋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義,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圓滿的诠表意義,即為句(此如中國所說的「筌蹄」)。

  《法句經》戒慎品第五(原文)

  十有六章。誡慎品者。授與善道禁制邪非。後無所悔也。

  人而常清  奉律至終  淨修善行

  如是戒成  慧人護戒  福致三寶

  名聞得利  後上天樂  常見法處

  護戒為明  得成真見  輩中吉祥

  持戒者安  令身無惱  夜臥恬淡

  寤則常歡  修戒布施  作福為福

  從是適彼  常到安處  何終為善

  何善安止  何為人寶  何盜不取

  戒終老安  戒善安止  慧為人寶

  福盜不取  比丘立戒  守攝諸根

  食知自節  悟意令應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內學正觀  無忘正智

  明哲守戒  內思正智  行道如應

  自清除苦  蠲除諸垢  盡慢勿生

  終身求法  勿暫離聖  戒定慧解

  是當善惟  都已離垢  無禍除有

  著解則度  余不復生  越諸魔界

  如日清明  狂惑自恣  已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滿勿離  持戒清淨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睹邪部

  是往吉處  為無上道  亦捨非道

  離諸魔界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5戒慎品

  【譯文】

  戒慎品的大意是:教導授與人們無上善道,禁制人們邪惡非法之心之行,以致後來不生後悔。

  凡人若能常保清淨(之心),奉持戒律至死不渝,專心致志修煉善德品行,若能如此戒德便成。(一)

  智慧之人知道護守戒德,其人生福報可以達致(佛、法、僧)三種境界:聲名聞於天下而獲得利養,死後亦可升入天界快樂無比。(二)

  常以佛法為准決定行止,護守戒德便可明達,可以成就真理正見,這樣便是同輩之中吉祥之人。(三)

  持守戒律之人平安無患,可使身心免除煩惱:夜晚睡眠恬淡安詳,一覺醒來常常身心歡喜。(四)

  修持戒德布施財物,廣作福事是為來世福報,從此岸到彼岸,常到安住戒之境界。(五)

  以什麼作為終生追求目標最好?又是什麼東西最能使人安心止意?什麼東西是人生法寶?什麼東西偷盜不去? (六)

  持戒終身安住,戒德最能安心止意,智慧乃是人生法寶,個人福報盜劫不去。(七)

  比丘樹立戒德,是為守護收攝六根:飲食知道節制,使意念開悟與佛法相應。(八)

  用戒律降伏妄心,護守意念務使端正安定:增加內養習學止觀二法,不要忘卻佛之教示。(九)

  沙門若能明達睿智堅守戒律,心內思惟佛教真理,按道行事如響應聲,自然(內心)清淨驅除苦惱。(十)

  拋棄各種垢染,不要產生惰慢之意,終身奉求佛法(教誨),不要片刻背離善知識。(十一)

  戒定慧三學,應當認認真真地思惟,如若全部清除了垢染,就能免除禍患破除有執。(十二)

  已經理解(戒定慧三學),便可超度塵世苦,其他妄念不復生,又能超越諸天魔界,人生猶如麗日當空清明淨闊。(十三)

  狂放迷惑自我放縱,就會突破佛法常規表現出奇詭邪僻。佛教給我們的戒定慧三學,是我們尋求完滿人生所離不開的法寶。 (十四)

  持守清淨戒行,心意就不會自恣放縱:佛教導的大智慧已經獲得,無須再看任何邪教書籍。(十五)

  這種清淨戒行導人向往善處,乃是至高無上的大道,而且可以使你捨棄各種無道之行,助你超離諸天魔界。(十六)

  【原典】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戒慎品者,授與善道,禁制邪非,後無所悔也。

  人而常清,奉律①至終,淨修蓋口行,如是戒成。 (一)

  慧人護戒,輻致三寶②。名聞得利,後上天樂。 (二)

  常見法處,護成為明,得成真見,輩中吉祥。(三)

  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③,寤則常歡。 (四)

  修戒布施,作福為福。從是適彼,常到安處。(五)

  何終為善?何善安止?何為人寶?何盜不取? (六)

  戒終老安,戒善安止,慧為人寶,福盜不取。(七)

  比丘立戒,守攝諸根④;食知自節,悟意令應。(八)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⑤;內學止觀⑥,無忘正智⑦。(九)

  明哲守戒,內思正智,行道如應⑧,自清除苦。(十)

  蠲除⑨諸垢,盡慢⑩勿生。終身求法,勿暫離聖。(十一)

  戒定慧解,是當善惟。都已離垢⑾,無禍除有。(十二)

  著解⑿則度,余不復生,越諸魔界,如日清明。(十三)

  狂惑自恣,己常⒀外避。戒定慧行,求滿勿離。(十四)

  持戒清淨,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覩邪部⒁。(十五)

  是往吉處,為無上道,亦捨非道,離諸魔界。(十六)

  【注釋】

  ①律:戒律。

  ②三寶:佛、法、僧謂之三寶。

  ③恬淡:安閒寧靜。

  ④諸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⑤正定:又譯作三昧,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安定狀態。

  ⑥止觀:止,即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之對象;觐,因止而獲得的智慧。又可稱之為「定慧」。

  ⑦正智:契合真理的智慧。

  ⑧應:響應、回應。

  ⑨蠲除:拋棄、拋卻。

  ⑩盡慢:極度的散漫、懶惰。

  ⑾離垢:擺脫了缺點。

  ⑿著解:達到了對佛法的理解,即指對佛教所闡釋的人生意義的開悟。

  ⒀已常:《中華大藏經》,宋本《法句經》均作「已常」,據上文意作「已常」,即超越了常規常態。

  ⒁部:書籍。

 

上一篇:佛門映像:《正授菩薩戒》儀式全集
下一篇:化永法師:念阿彌陀佛,把濁心念成淨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