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祖掃墓、寄托哀思的重要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萬物至此,齊潔清明。風雨梨花寒食過,家家墳上子孫來。清明祭祖,傳承千載的古禮,永遠是維系中國人家國情懷的情感紐帶。在這個特別的時節裡,歡迎您走進我們的《清明言祭》特別節目,一同探古尋源……
清明言祭——同體一脈共休戚
中國古人高度重視祭禮,是因為祭禮的核心精神就是孝道。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一個“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上一輩,輩輩相繼,過去無始;“子”是下一代,代代相傳,未來無終。整個家族,從祖先到後代子孫,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孝”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體一脈,萬古一系。
在古人眼裡,孝分為三個層次,所謂“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大孝是讓父母得到世人的尊重,次一等的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聲,最下等的是奉養父母。《禮記》雲:“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在古人看來:兒女身體就是父母遺體,用父母遺留世間的身體去做事,怎麼敢不慎重呢?生活行為不莊重,為國效力不忠誠,對尊長不敬重,對朋友沒信用,在戰場上沒有勇敢精神,都不是孝的表現;這五個方面做不好,就會殃及父母的名聲。《禮記》說,像一般人那樣,宰雞殺生,焚香燒紙,在祭祀的日子做做樣子奉祀一番,那都不是孝,只是供養而已;君子眼中的孝子,是大眾都稱揚他的父母,說他們多幸運啊,能養育出這樣的好子女!這才算是真正的孝子。
古時候,有個在朝廷擔任樂正官職的人叫子春,有一次他下堂時,不小心跌傷了自己的腳,後來痊愈了,他好幾個月都不出門,還很煩惱的樣子。門下的弟子便問道:“先生的腳不是已經好了嗎?好幾個月了不肯出門,還面帶憂色,這是為什麼呢?”子春說:“我從曾子那裡聽說,他的老師孔夫子告訴他:‘天所生育的,地所養育的,沒有比人更大的了。父母生育時給了我們完全的身體,我們死時也要將身體完全歸還天地。不損毀自己的身體,不辱沒自己的人品,才可稱為完全。所以,君子每走一步都不敢忘記孝道。’如今我忘記了孝道,所以心裡憂愁。孝子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所以我走路時盡量走大道而不走小路,渡河時盡量坐船而不去游泳,不敢隨便用父母付與的這個身體去做危險的事。孝子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所以我不會對人口出惡言,也不會反遭別人诟罵。言談舉止,為人處世,不辱及自身,不羞及親人,才可以稱為孝啊!”
因為古人懂得自己與父母祖先是一體,休戚相關,榮辱與共,所以“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在傳統的中國家庭,家家有宗祠,戶戶有家譜。中國人重要節日的祭祀活動,一般都在宗祠進行。宗祠的肅穆,祭祀的莊重,具有收攝人心的強大氣場,使人端心正意,不敢輕佻造次。通過虔誠的祭祀,子孫有了“祭如在”的體會,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起心動念,言語行為,必然不敢違背道義,以恐辱沒祖先。
而家有譜則如同國有史,北宋歐陽修說:“族有譜牒,則人知其所出,知其所出則尊其祖,尊其祖則愛其身,愛其身則修身慎行,自不容以不謹。”家譜不僅要溯源流、明世系,讓子孫知道自己從何而來,還要詳細記載祖先懿行和家訓家規,讓子孫銘記恪守。在古人看來,“先祖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子孫不知道先輩美德,是混沌糊塗,知道而不能承傳,是不仁不義。為人子者,不僅要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更重要的是秉承先志,紹隆家風,將祖先的優良傳統代代發揚光大,這才是真正的孝行。
“祖宗功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我們若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便沒有不能和睦謙讓的家族。“天地與我同體,萬物與我同根”,我們若以聖賢之心為心,天下便沒有不能團結互助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