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個縮小的宇宙,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雖然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體,但是我們共處在宇宙這個大能量場中,每個人的思想觀念都會影響他人,甚至影響整個社會、整個宇宙。
大家能來到寺廟,說明都是有佛緣、有善根的人,是佛緣讓我們聚在一起。既然來到寺廟,我們的話題就圍繞寺廟和佛的思想展開,談一談佛家的心靈環保。現在社會上談到環保的話題比較多,大家都意識到天災人禍越來越頻繁。
人是一個縮小的宇宙,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雖然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體,但是我們共處在宇宙這個大能量場中,每個人的思想觀念都會影響他人,甚至影響整個社會、整個宇宙。所以在傳統宗教中,尤其是佛家,在修身養性方面有一套嚴格的方法、制度和作息時間。首先是轉變觀念和心態,以佛家的標准來為人處世。同時改變飲食結構、作息時間。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單單改變一項,收效不大。
其實生活在紅塵中的你們,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環境,制定一套適合自己身心靈健康的生活方式。人,既偉大又渺小。與大自然相比,我們是渺小的;與低層次的生命相比,我們似乎又顯得偉大;與身邊的人相比,我們也顯得很有能力、很能干。
人的確能改變環境,但更多情況下卻是被環境所改變。釋迦摩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開悟了,他究竟悟到了什麼?他悟到眾生同一體,萬物同一體。你好了,我才好;我好了,你才好。一個人好,不是真正的好,不是最究竟的好,只有大家都好了,大家的內心都變得干淨了,清淨了,周圍的環境才會真正的干淨、清淨。
但是每個人的慧根不同,觀念不同,對同一句話的理解也不同。比如我們都說現在這個時代已是“人心不古”。學過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先輩是最有智慧的。論民族文化,恐怕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的文化能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相媲美。每一個民族發展到一定階段,要想發揚光大,都要靠文化。
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化呢?哪一種文化才能讓一個民族發揚光大,讓我們的事業和境界提升呢?就是心靈文化。如果你的心靈文化沒有同步建設,到了某個階段,你就上不去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無論有多少個民族,有多少種文化,每個民族文化的根都在宗教。
宗教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又決定了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人要想安身立命,不在心靈文化上下功夫,心不落在信仰上,你是找不到根的。
信仰是廣義的,不單指宗教,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種表現形式。無論哪一種宗教、哪一種信仰,都是解決心靈的問題。你心靈的問題不解決,你的心靈沒有一個載體,不接地氣,你永遠會覺得自己如同一棵沒有根的樹,隨風搖擺。你的事業做得再好,家庭再美滿,你都會覺得缺點什麼。因為你的心靈沒有淨化。
我們佛教講的“皈依佛”,就是以佛作為我們為人的准則,作為我們的人生目標,讓我們的心靈有一個皈依處,有一個定位、方向、著落點。佛家講我們每個人都是佛,只不過古時候的祖師們是覺悟的佛,而我們是迷失的佛、遺忘的佛。我們在因地上、本質上與佛並沒有區別,不比佛少什麼,只是他覺悟了,我們還沒有覺悟。為什麼他能覺悟呢?
因為他踐行了剛才所講的“四攝”,做到了“四攝”,把自己完全布施出去,與眾生打成了一片,這就意味著他無我了。一個人無我了,不就解脫了嗎?沒有自我了,還哪裡來的煩惱呢?他做事不是從自我出發,而是完全為他人著想,他人自然就接受了他。當眾生接受他時,他的思想、觀點自然就融入眾生的心中,他也就把自己的思想推廣出去了。
但這是一個境界的問題。就像我們平時與他人共處、做事的時候,是我先讓你,還是你先讓我,這就是一種境界。如果兩個人互不相讓,誰也不接受誰,雙方的目的都無法達成。如果有一個境界高一點,先讓一步,結果對方也讓了一步。
所以人在社會上做事,境界是關鍵。能力好培養,境界難提升。當一個人的境界達到了一定高度,身心自然就得到了淨化,自己自然就解脫了,身邊的人也解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