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獅子臥的作法、利益以及關鍵注意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臨睡休息時,當至房外,於屋外洗足後再入內,以右脅寢臥,將左腳疊於右腳上,如獅子般睡眠。

  此文摘自功德光的《戒律根本頌》。文中所說睡眠前須出門洗足,是就當時情況而言,印度當時出家人集體共住,同居一室不可影響他人,故須至屋外洗足。此條可隨居住環境、氣候等具體情況而變通。

  以下以喻說明如獅子臥之必要。

  所謂如獅子臥,即如一切旁生中,獅子力量最大,其心識高而穩固(心高即不低沉;心穩即不動搖),能摧伏其他野獸。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如獅子般,以大勢力等摧伏煩惱而安住,故應如獅子般睡臥。餓鬼、諸天以及貪欲人的睡臥姿勢,則不能如此勇悍堅猛,伏他而住,以此三類眾生皆具懈怠,精進微劣,難以勝伏他者之故。

  此三類眾生臥式分別是:餓鬼頭朝下覆臥;諸天頭朝上仰臥;受欲人是左脅而臥。《寶梁經》雲:“仰臥,是修羅臥;覆臥,是餓鬼臥;左脅,是貪欲人臥;右脅,是出家人臥。”

  又有一種說法,猶如獅子右脅而臥,法爾具有四種利益:一、“令身能不緩散”,即以如是姿勢可令身體不松散掉亂;二、“雖睡沉已亦不忘念”,即沉睡之後亦不忘失正念;三、“睡不濃厚”,即不會睡得太深;四、“無諸惡夢”。反之,若不以獅子臥而眠,則與上述四種相違的一切過失皆會生起,即以其他臥式,身將散亂,睡後忘念,睡眠極重,睡夢不祥。

  以上皆依《瑜伽師地論》所說:“問:‘以何因緣右脅而臥?’答:‘與獅子王法相似故’。問:‘何法相似?’答:‘如獅子王,一切獸中勇悍堅猛,最為第一。比丘亦爾,於常修習悎寤瑜伽,發勤精進,勇悍堅猛,最為第一。非如其余鬼臥、天臥、受欲者臥,由彼一切懶惰懈怠,下劣精進,勢力薄弱。又法應爾,如獅子王,右脅臥者,如是臥時,身無掉亂,念無忘失,睡不極重,不具惡夢。異此臥者,與是相違,當知具有一切過失。”

  《金剛經》第一段,描述佛陀日常生活的細節,也不是多余之言,而是寫出了佛陀在日常生活一切時以身作則表法的無相布施。

  學佛學佛,跟著佛有樣學樣吧。

  對於很多人,睡眠是個很重要的時段,都快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先別談能不能立刻突破睡眠或者夢裡作主比較高深的程度,先能夜夢安樂,休息安穩,別春夢多了漏丹就是很實際的問題。

  我這個人學習的時候不細致,其實第一次見師父,師父就主動了解我日常打坐的姿勢等細節,而我卻說一切都好,自認為這麼簡單的東東,天天在用,有必要問嗎?其實呢,這就是自滿,不恭敬法的體現。

  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既然當時心裡滿滿,自然就沒機緣沒福報立刻得到這些真傳。回頭繼續按照自己的方法瞎折騰了快半年,才明白,哦,就是當初師父告訴我的那麼簡單一句注意事項,就讓自己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問題。所以說,這個時候才開始明白,如何開始用恭敬心去學習,放下自己所有的方法,從最簡單最細節的地方開始系統扎實的去聽去問去學。

  那麼,獅子臥,姿勢上主要有兩點關鍵:

  1,右手是放在耳後處,這樣可以護住後腦。不能捂住耳朵,不然久了會耳聾。也不是壓在臉頰下。自己的體會,放在耳後,手心的能量傳入大腦,感覺睡意減少,很清涼。

  2,枕頭多墊高,把頭撐起來,高枕才無憂。一般做惡夢,都是頭低了,陰氣重而出現。這個大家自己調節到自己舒服的高度,一般都是頭頂斜向上了。自己體會,惡夢春夢大幅度減少,偶爾有也很容易夢裡警覺。

  就這麼簡單幾點,我是折騰了大半年才有福報開始弄明白。望有緣的朋友珍惜吧。

  然後,關於打坐的細節,念佛禅裡面有一個帖子專門有師父的開示。很多解悟不錯,日常卻發現功夫修的慢慢的朋友,去好好研究下吧。

 

  (轉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上一篇:秘不外傳的老中醫的補腎十招
下一篇:邪YIN讓我人生一片灰暗(轉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