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第04講-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告訴我們: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他說,就整個宇宙來說,太空也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在《楞嚴經》的前面,釋迦牟尼佛曾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太空是如此渺小,整個太空還是幻想構成。換句話說,太空是屬於“七大”的范圍,是物理的東西,是唯心的心性所附屬的一個現象。何況我們還是因緣所生法的,還是太空物質世界中,地面上的爬蟲,叫作人類,而這些名詞都是我們腦子所構想出來的,所以也就更靠不住了。懂了嗎?總之,太虛、太空還是一個幻境。何況我們這些學問,是這個太空裡頭的地球,地球裡頭的世界,世界裡頭的爬蟲,這些爬蟲叫人,人的腦子裡頭所構成的幻想而已。所以“皆是眾生妄心計度”,說得好聽叫推理,不好聽就是估計、猜猜而已。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注意這個“知”,你那個知道妄想起來的那個知,那一點的關系,加上執著這裡面的構想,說妄因緣,說妄想是因緣所生,如果你明白了妄想自性本空的話,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了,本空嘛!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至於那些認為這些生命的心理根源,是因為自然而來的,就更不要談了。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說,我上面告訴你,我們這個五陰——色、受、想、行、識,在發揮作用時,各有不同。歸根結底,五陰雖不同,但都是一個大妄想。

  世尊接著就五陰的妄想性質各作解說,而後總結說: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這五種感受的陰境,就是五種妄想的形成。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你們如果想知道他們的構成的因素和范圍的話,現在我告訴你。

  五陰第一個是色陰。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一種“形”或“相”的呈現,就是色;相對於“色”的呈現,那就是色的消失,也可以說是一種“空”。由於這個“空”是物理世界的空,或者心理概念上的空,嚴格說,也是一種“相”,是“空”的“相”,所以仍屬於色陰的范疇。這也就是“唯色與空,是色邊際”的道理。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譬如我們手一碰、一離,是受陰范圍裡兩大現象,這還是以大原則講。如有些人與朋友分開,心裡的感受很難過,那不是這個觸,而是“想”所構成的觸。這五陰還要重重打滾的,等於中國算命講五行,錯綜復雜,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裡頭身心互相影響很大。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在想陰的范疇裡,有記得和忘記,兩大作用型態的呈現。忘了就是對某件事情想不起來了,在“想”的天地裡,呈現一片模糊,無記的相,所以同“記”一樣的,屬於想陰的范疇,只是“記”與“忘”是相對的兩種現象。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在行陰的范圍裡,則是“生”“滅”兩大相對作用型態的呈現。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就很難解釋了,湛就是澄清,心境到了澄澄湛湛,空靈一片,這是上一個“湛”。“入”,進入那個自性本體的,了無所有的,澄澄湛湛的境界,就是湛入合湛,這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性的范疇。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這是五陰的根元,這五陰就如同中國文化的五行,是同樣的麻煩和復雜。五大因素間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佛經裡頭有一部叫“五蘊論”,但是還沒有講得清楚。在印度的十二因緣,也是根據十二個時辰來的,等於中國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無明就是子,無明緣行,行就是丑,那是另一套學術研究了。從前大陸上的大廟子,當方丈要收徒弟時,用達摩一掌金來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來是可以出家,或沒有佛緣不要出家。達摩一掌金就是根據十二地支來的,十二地支是十二因緣來的。你說靈光嘛!佛法講一切唯心,大禅師大方丈們,就不用這一套。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一個凡夫的生滅,色沒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則滅從色除,先在身體上想辦法。如果身體的障礙除不去,五陰脫不掉,那有什麼用呢?閉起眼來打坐,只不過在這個身體裡頭打滾。這裡不舒服,那裡舒服,這邊不通,那邊通了,轉來轉去都不出這個身體。就象禅宗祖師罵人的話:閉起眼來,在那個黑山鬼窟裡頭作活計。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五陰的解脫是一步一步來,是科學的,是沒有辦法違反的原則。當然有人一上路,也可能先從行陰或識陰解脫,步驟並不是完全固定的。頓悟是講見地,漸修是講修證。見地真到了,後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見地真到了,正好修行。

 

上一篇:居士傳新編:10、孫興公,博學通儒佛傳世喻道論
下一篇:印光大師:聶雲生居士生西記(陳展西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