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馮
學佛者,特別是部份固執的人,常常鼓吹學佛必須“辭親割愛”,須知此語原指男女之親、歡欲之愛,不幸有些執著之修行人,解釋為必須辭離所有的親人,斬斷所有的愛,以求成佛!於是煽動得許多人叛離父母拋棄六親,離家出走,上山修行,自謂一子成佛,七族升天,害得父母親屬悲恸痛哭,痛苦無比。
那種執著的修行人,自謂斬斷塵緣,是為了自度度人,又是為了得道成佛,以濟眾生!言之慈悲,悲心可敬,但是,離家出走,斬斷親情,任由父母親屬悲傷痛哭,是則未能濟世,已先對父母親族不仁!十分無情,十分殘酷殘忍,人若要行慈悲,何不先對父母與家屬慈悲?
修行若只顧自己清淨做自了漢,不顧父母妻子兄弟姊妹死活,任由其痛苦,豈非等於變相慢性謀殺?還說什麼對眾生慈悲與濟度眾生?似此而奢望修行成佛,無論是在家或出家,心腸如此堅硬固執,成為無情無義,怎能做到有情慈悲之菩薩?自謂愛眾生,卻對父母不仁?這是哪一門子的佛?
佛陀教人去對父母不仁不孝嗎?佛陀當年有拋棄父母嗎?沒有!
佛陀當年出走,到野外森林去求道,只是暫別父母妻子,但是並無斬斷關系,祂後來把養育他的姨母(後母),(祂的生母已因生產祂而去世),還有祂的妻子耶輸王妃,和兒子羅侯羅,都接引到祂的道場一同修行。
佛陀在講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之時,祂說: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佛陀又說:“子當以五事正敬正養正安父母,何謂五?念思惟報家事,唯修責負,唯解饬戒,唯從供養,唯歡父母....”(佛說善生子經)
佛陀在講“本事經卷第四”之時又說:
“苾刍當知!世有二種補特伽羅,恩深難報!雲何為二?所謂父母,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捨,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
“所以者何?父母於子,恩極深重,所謂產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捨,如影隨形,父母於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雲何報?”
佛陀又講如何報父母大恩:
“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淨信!
“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令其受持清淨禁戒!”
“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
“若彼父母,為性悭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行布施!”
“若彼父母,為性闇鈍,無有勝慧,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
佛陀在講說“本事經”之時,很明白地教訓必須孝順父母,有上面引述的各種孝親方式。
在佛說“盂蘭盆經”之中,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學佛人不去細讀經典,未知佛陀教人孝親,而且也垂教,叫為人父母者,必須以五事愛哀其子女,何謂五?興造基業,與謀利事,與聘婚嫁,教其學經學佛法,又以所有付授子女。這是佛說“善生子經”所載的。
這樣看來,佛陀並無叫人不要父母不要妻兒不要家庭。相反地,佛陀勸人孝養父母及照顧子女。不知如何,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就演變成叫人拋棄父母妻子人人去出家,要“辭親割愛!”去做“自了漢”!而自以為就是修行!
原始佛教的“出家”,與後世的“出家”大不相同。原始佛教出家依然孝親,後世出家卻以辭親割愛為標榜,斬斷塵緣為時尚,把原始佛教的入世濟度,變成出世的逃避現實,未能對自己的父母妻子親人慈悲,卻說對眾生慈悲!已經違反了原始佛教原意。
幸而現代已有不少人覺醒,漸漸鼓吹回到原始佛教的教義,對於父母也能盡孝道,對於妻兒也能照顧。只有那些一知半解而又好高骛遠之徒,才誤以為辭親割愛是清高清淨。
其實,所謂“辭親割愛”,所指的是“外愛”,“外欲”,不合道德的愛欲。並非指正當的人倫之愛,清淨也未必可從禁欲而獲得,清淨是內心的境界,把父母妻兒親人都拋棄了置之不問不理,看你良心怎能平靜清淨?修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