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人為自己的嗔恨心找理由,將所有罪過都推卸給別人,仿佛天底下最好的只有他,別人都有錯。這種將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認為自己永遠沒有錯的偏差想法,是現代人不容易了解自己的最大根源。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除了佛陀完全清淨之外,菩薩、羅漢有時還有不及的地方。所以,凡夫俗子當然會犯錯,重要的是犯了錯要知道反省,反省之後能堅決改過。
2 其實遠離紅塵的修行者和凡塵俗世的在家眾,都有著同樣的目標:追求快樂。快樂的定義有很多種。出家修行人選擇並追求的是永恆的快樂。他也要付出很多辛勞,並不是躲進深山,就能找到永恆的快樂了。凡夫俗子向往追求世間短暫的快樂,找一份好工作,有房有車,生兒育女等,看起來快樂的來源也不少,但這些同時也是煩惱與痛苦的來源,不究竟。一切快樂的來源,都離不開駕馭自己的欲望。欲望越高,快樂越少。
3 如果一個人的心是善良的,經常說美好的語言,做善美的事,不去傷害別人,這樣的付出一定會結出很多善的果實。
4 偉大的佛陀講了很多輪回中的苦,然後話鋒一轉,宣講了“集”,告訴眾生,痛苦從哪兒來,要找到苦的根源。不能總是說:我知道輪回很苦,也有出離心,就是不盡力做任何改善。我們必須積極面對苦,抱怨和逃避都沒有用。就像身處一段不好的關系,要放棄埋怨,通過改善自己身口意,學會放下,從中找到“出離”煩惱的方法。先找到痛苦的根源,再慢慢想辦法去一一擊破它。
5 許多佛教徒都熟悉很多忏悔的法門和理論,不管大家在哪裡學到哪種忏悔的方法,如果沒有發自內心地真正忏悔,又有什麼用呢?就好像我們去看醫生,醫生講了一大堆病因,我們都聽到了,醫生也給開了藥,而我們到了家後就把藥放在枕頭邊,每天偶爾瞄它一下,不去服用,對自己的病情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所以,學到忏悔法門,一定要放在心上來運用。
6 佛是內在完全淨化者,具有遍知一切的智慧與大慈大悲,為了度化眾生而顯現忿怒或寂靜相,有時外在雖然會顯現忿怒相,但內在卻毫無動搖。凡夫俗子因內在未淨化,嗔怒往往源於不合己意而產生的情緒性反應。起初也許是因善意現忿怒相,到最後常被情緒主導,內在波濤洶湧,與外相一樣可怕。所以,不管外相上如何裝扮美化,我們都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們內在有憤怒的部分,隨時隨地都可能跑出來傷害自己和別人。
7 很多時候我們帶著敵對的心理與周圍的人事物去相處,遇到不順己意時,狡猾的“我執”會輕易說服自己,一切錯的緣由都不是自己,一切好的結果必須首當其沖,事事都從自我的角色出發下定義。人與人及環境的矛盾、不和諧,很多都是因為自私引發的連鎖反映。學發菩提心,就是慢慢消減自我的主導意識,自他交換地去理解和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人與人的信任會增加,自私和煩惱也會因為一份慈悲而漸漸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