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佛教修行法門中,有打坐、念佛、持咒等方式,還有一種是誦經。通過誦經開悟解脫,悟入毗盧遮那海,頓證無生之妙理。
我平常也是建議人們,可以采取誦經+持咒的日課方式。嚴格來說,誦經和持咒是有所不同的,經文中蘊含的妙理,你可以在讀誦的過程中隨文入觀,通曉思維其理。
如地藏經,經中含有諸護法神、鬼王之名號,你每天念誦,亦是在召喚和祈請他們守護於你。經中又開示了地藏菩薩的殊勝功德,因果之理,修行之法等,豐富而廣博。
念誦之時,不僅獲得本尊護法神的加持力,還可以以經意來觀照內心,指導修行,修得更深的,則可以入三摩地,進入經中的微妙甚深境界。
古德修持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的方法,一是讀經,幾十年如一日地讀誦,在某一天,突然悟入甚深法界,徹斷生死輪回。
二是依經文作觀,如將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來觀照妄念、微細心念等。或者觀想華藏世界、兜率天內院入三摩地,相應者現身直登妙境。
我每每讀古德之傳記,贊歎他們的持之以恆,三十年、四五十年都在念誦同一部經典,可謂將全身心都投入其中,收攝其中,心一境性,隨起勝觀,頓證圓通。
次之則是念誦了一輩子,至少可以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往生淨土或天道。這是遠勝於常人的。常人不知死日,或臨終被病痛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而精一修持某個法門一輩子的人,他相對有把握,臨終也是有保障的。在本尊的法流加持下,在自己累積的功德顯現中,消除了臨終的業障,在脫離色身之時,剎那被接引前往清淨剎土。
如果一個人學佛了十年,現在還在迷惑到底修什麼法門,這至少說明他沒有得到恰當的引導,發心亦不大,自己在摸索,不停地變換法門。
如果十年二十年以來,修持某個法門一直不間斷,信心不退,這是非常值得贊歎的。當然皈依了具德上師,另有功課和修行的除外。
修行本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於不斷地累積和提升。簡單來說,就是不斷地與本尊、與法界相應。如誦華嚴經幾十年的人,在讀誦之時,悟入了華嚴法界,這不是一兩天的事。
人的業障甚大,需要日積月累地持誦,如陽光照冰雪,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融化,如燒熱水,也不會馬上就燒開。
如果能日日精勤,堅持個十幾年、幾十年,念觀音的堅持念,念地藏的不間斷,會與觀音、地藏相應,趨向解脫。
念金剛經的則與真如法身相應,經由持久地觀修,將凡夫從妄想和執著中解脫出來,證得空性。
若不能與空性法身相應,至少與本尊的他受用身相應,往生本尊報土。
今天談談華嚴經的殊勝法驗。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華嚴經有三個譯本: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在唐朝時興起的華嚴宗,其五位祖師都是大菩薩之化身。華嚴初祖杜順和尚,二祖智俨和尚,三祖賢首國師法藏大師,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五祖宗密大師。
初祖杜順和尚,就是文殊菩薩的直降化身。四祖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化身。
在杜順和尚的一生之中,神異事跡頗多。有瞎子、聾子拜見他以後,能見能聽。有一次他涉水過河,河水忽然斷流,等上過岸後,才又水流如故。
杜順和尚唐貞觀十四年圓寂於義善寺,深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
據文獻所載:至十八。即於因聖寺魏珍禅師處。投禮出家。禅師親與披剃。時感地動。地神捧盤承發。四眾奇之。
18歲時杜順祖師剃度出家,地神親自湧出地面,捧盤承接頭發。
三原縣人田薩埵者。生來患聾。召之即能聽。又張蘇者。亦患生啞。語之即能言。武功縣僧。為毒龍所魅。眾求救。即端拱對坐。龍遂托病僧言。禅師既來。義無久住。頃即釋然。
天生耳聾的人,杜順和尚召來見面,就好了。張蘇天生啞巴,和尚對他說話即能說話。
故使遠近瘴疠。YIN邪所惱者。莫不投造。尚亦不施余術。但向之禅觀。無弗痊者。乃至神樹龍廟。見即燬除。巫觋所事。躬為屏當。世人皆異之。號之為炖煌菩薩。
被鬼神侵擾,患疾病等,杜順和尚見面,只要向他們禅觀,就一一痊愈。所謂禅觀,其實就是入三摩地。乃至惱人的外道鬼神龍廟等,他見之即毀除。
又據史傳所載:(清涼國師)為七帝門師。春秋一百有二。僧臘八十有八。全身塔終南山。未幾有梵僧至阙。表稱於蔥嶺見二使者。凌空而過。以咒止而問之。
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果失一牙。惟三十九存焉。遂阇維。捨利光瑩。舌如紅蓮。仍谥號清涼國師。妙覺之塔。見疏鈔緣起行跡。
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世壽102歲,圓寂後肉身捨利塔安放在終南山。不久有一個印度來的僧人到皇宮,上表稱,於蔥嶺見到有兩個人從天空中飛過。於是持咒請他們停下問明原因。
兩位使者回答說,我們是北印度的文殊堂之護法神,來這裡取華嚴菩薩的大牙,歸於印度供養。
皇帝下旨開塔,果然缺少一牙,只剩39顆。於是進行茶毗火化,得光明晶瑩之捨利,舌頭如紅色蓮花。
為何華嚴經中的諸大菩薩親自化身來開宗弘揚呢?
因為華嚴奧旨極深,凡夫眾生若無指授,難達究竟,所以文殊菩薩、華嚴菩薩等,親自化身來造華嚴論疏,講解華嚴經,使大眾得入華嚴法界。
華嚴宗的幾位祖師所寫的注釋論述,其實就是大菩薩執筆寫的。
下面是幾個持誦華嚴經成就的公案。
據《華嚴經持驗記》所載:
唐解脫和尚,姓邢氏。代州五台縣人。七歲出家。初從慧超禅師。詢定業。超器之。告眾曰。解脫調習融明。非爾輩所鄰也。未幾大獲啟悟。
後於五台西南佛光寺。立精捨。專誦華嚴。復依經作佛光觀。屢往大孚寺求見文殊。
文殊現身悔雲。汝今不須禮觐。可自誨責。必當大悟。後因反求。乃悟無生。兼得法喜。
遂慨思弘濟。祈誠大覺。請證此心。感諸佛現。為說偈曰。
諸佛寂滅甚深法。
曠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開曉此法眼。
一切諸佛皆隨喜。
師更問空中寂滅之法。可說得教人耶。諸佛即隱。但有聲告曰。
方便智為燈,
照見心境界。
欲究真實法,
一切無所見。
又本州都督。請傳香受戒。法化既畢。將東歸。都督及眾送至城東。日暮思欲焚香。忽聞城上空中聲曰。
合掌以為花。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歎香煙布。諸佛聞此香。尋聲來相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故舊傳題雲。偈贊排空也。
解脫和尚在五台山佛光寺建立精捨,專誦《華嚴經》,並依照經文修佛光觀。
這是他隨文入觀的部分。古德有的讀到華藏世間品,就做華藏世間觀,兜率天宮觀,直接就在定中前往了兜率天內院。
祈禱文殊菩薩,現量見到後,菩薩告訴他,不用禮拜我,應該尅責忏悔,後因反觀自心,證悟無生法忍,法喜充滿。
解脫和尚誦華嚴經,親見文殊菩薩,菩薩指示心性,頓證無生。他又想祈請諸佛證明他的證量,是不是真的證悟了。
畢竟他已經悟道了,與諸佛同一體性相應,故諸佛頓現全身,贊歎隨喜他:
諸佛寂滅甚深法。
曠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開曉此法眼。
一切諸佛皆隨喜。
這段話的意思,寂滅即超越生滅之涅槃真谛,需要曠劫修行才能證得。如果能夠開此法眼,證得此法身,一切諸佛都會隨喜。
他啟問諸佛,寂滅之法怎麼可以宣說教化他人呢?諸佛隱身不見,只留下空中的聲音說:“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
方便智為實智之對稱。指熟達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據大乘義章卷十九載,了知三乘權化之法,稱為方便智;反之,了知一乘真實之法,則稱實智。
因緣合和相,就是方便。由因緣合和相而顯露出來的一切文字言語說教,就是方便法。
法身是離言說,言語道斷的,也就是不能用語言來描述。但是猶如指月一般,通過這個方便智的媒介,引導眾生照見心境界。方便智如手指,眾生通過手指見到月亮。
諸佛開示他,通過方便善巧的手段,來覺悟有情。如世間的老師上課,學生無法理解時,老師就以各種比喻舉例等善巧來說明。
但是法身和思維不一樣,是超越思維又不離於思維,不是一個邏輯思維的結果,需要證到,悟到。
下一句“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這和禅宗說的騎牛找牛如出一轍。欲想開悟見性,已經南轅北轍了。這了義究竟之真谛,非用妄想去尋求可得,欲究真實,了無所見。
解脫和尚得到諸佛的印可之後,還求諸佛告知度化眾生之法,可見他是發菩提心的。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他親見了文殊菩薩,證悟了無生法忍,又親見了諸佛。
而這一切,只因他專誦華嚴經之果報。
華嚴經被譽為經中之王,闡述了不可思議的佛境界,以及於妙理而開顯的無盡莊嚴法界。所以古代常誦華嚴經的人,常被神仙、山神、龍神等頂禮供養。
有一個小沙彌,常誦華嚴經,被帝釋天親自迎請至天界,以誦經之威德助他戰勝阿修羅軍隊。小沙彌在天界幫完帝釋天之後,帝釋天想留他在天界,可以給他不死甘露妙藥。
他拒絕了,說自己的本願不是天界,而是華嚴法界,是究竟成佛之道。然後被送回了人間,身染天香,終身不滅。他精修華嚴經,最後往生淨土。
一般人都是供養祈求帝釋天、毗沙門天王等大威力天神,而今帝釋天親自有求於持誦華嚴經的僧人,可見持此經之大威德力。
歷代華嚴祖師,在世間的顯現上,亦是處於帝師之位置。於法門之殊妙而言,華嚴乃諸經之頂嚴,不虛言也。
據史傳所載:
貞觀年中孫思邈。服流珠丹雲母粉。年一百五十歲。顏如處子。至長安。說齊魏閒事。有如目睹。書寫此經七百五十部。
其時太宗。欲讀佛經。問邈何經為大。邈曰華嚴經。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譯大般若六百卷。何不為大。而六十卷華嚴經獨得大乎。
邈答曰。華嚴法界。具一切門。於一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乃是華嚴中一門耳。太宗方悟。乃受持華嚴。
藥王孫思邈,壽150歲,容顏如處子,來到長安時,還能說一百年前的事。藥王不僅是天下名醫,還抄寫華嚴經750部。
那時唐太宗召見孫思邈,問他,想讀佛經,哪部經為大?藥王回答是華嚴經。唐太宗不解,說唐玄奘法師譯本大品般若經六百卷,華嚴經剛六十卷,何以獨大。
藥王回答:華嚴法界,含攝一切法門,於一門中,又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只是華嚴法界中的一門而已。太宗感悟,遂受持華嚴經。
山神聽經
曹城慧。靈丘李氏子。其親禱於五台山而生。既長。辭親詣五台真容院。從法順和尚披剃。嘗誦華嚴於李牛谷。草木為食。每誦經時。有五七儒服者坐聽。數持異花鮮果以獻。
師怪而問之。答曰。某。山神也。蒙師法力。無以為報。願充執侍。師不樂。遂捨其處。
法師在五台山李牛谷誦華嚴經,以草木為食。每次誦華嚴經時,就有穿儒服者坐著聽法,並持異花鮮果來獻。
這些穿儒服的人自稱是山神,因為法師讀誦華嚴經而得到了加持利益,於是願意供養和侍候法師。
唐朝僧人誦華嚴經成就持明仙
據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之《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所載:
永徽年中。禅定寺有兩僧。名道祥惠悟。鹹隱太白山中。祥即持誦涅槃。悟即持誦華嚴。服餌松禾。六時禮忏。晝夜誦持。積有年歲。
永徽年,即唐高宗時的一個年號。禅定寺有兩位僧人,名號分別為道祥和惠悟,一切隱居於太白山中。
有其他版本稱在終南山,終南山和太白山都是秦嶺的山脈,是兩部分。因此應是在那一代。
道祥持誦涅槃經,惠悟持誦華嚴經,服食山上的松禾,晝夜六時禮忏誦經,如此堅持了一定的年歲。
忽於一時見一居士。鬓發皓首。所衣潔素。儀容恢美。前來設禮。庠序而言。弊居設齋。欲請一僧。僧曰。此唯二僧。俱往可不。居士曰。弟子貧家。本擬請一僧。僧問意欲交誰行雲。請華嚴法師。悟遂赴請。
有一天,突然有個居士出現,鬓發皓首,穿著潔淨樸素,儀容恢弘俊美,前來作揖拜見,安詳肅穆地說:弊居設齋,想邀請一位師父參加。
僧人說:這裡只有兩位僧人,可以一起前往嗎?居士說:弟子家貧,只打算請一位出家師父。僧問想請哪一位。
居士回答,請受持華嚴經的法師。於是惠悟跟著前往。
隨居士行。可百余步。居士於是。騰身於空中問悟曰。師何不升空。悟對曰。貧道無翅。升空未得。居士問悟。師猶未得神通耶。悟答曰。實未得。
居士卻從空下。安致悟於居士衣襟中坐。又令冥目。於時只聞耳邊飕飕風聲。可半食頃。還放履地。遂令開目。不知到處。環視唯見大山。觀其屋宇。皆是湧出。
惠悟法師隨居士行,大約走了百來步,居士突然騰身飛到空中,對惠悟說:師父怎麼不升空呢?
惠悟回答,貧僧沒有翅膀,不能飛。在古代,修行的僧人也自稱貧道。居士又問,師父您真的還未有神通嗎?惠悟答道,真的沒有。
於是居士從空中飛下來,將惠悟安置於衣襟中坐,囑咐他閉眼睛。於是惠悟法師只聽到耳邊有飕飕的風聲,大約半頓飯的時間,被放到地上。
他睜開雙眼,不知道到了哪裡,環顧四周,只見蒼翠大山,觀察那裡的房子,都是從地面湧出來。
延悟入堂。禮佛才畢。忽見五百異僧。執錫持盂。翔空而至。悟敬異僧。寧敢居上。遂從下行。居士來語曰。師受持華嚴。是佛境界。何得於小聖下坐。遂卻引悟。坐於五百聖眾之上。
居士請惠悟入堂,禮佛剛完,忽然見到有五百個異僧,執錫持盂,從天空中飛下來。
惠悟自知是異僧,不敢坐在上座。居士卻對他說:師父您受持華嚴經,是佛境界,怎麼能在小乘聖人之下就坐。說完就引領惠悟坐於上座,位置都高於五百聖眾。
齋後洗漱已。諸聖便騰空而去。居士乃遣人擎一床寶物。將以嚫悟。令與咒願。悟曰。貧道來不由地。居士攜攝至此。自回不得。請垂送歸。誦經報德。
居士曰。本所齋意在師一人。雖有五百羅漢來食。皆臨時相請耳。師且與咒願。當即發遣人。送歸本居。
受齋洗漱完畢之後,諸聖者便騰空而去,居士才命人擎著一床大小的寶物,送給惠悟,並請他為居士咒願。
嚫,梵語daksina(音譯達嚫拏、馱器尼),其義泛指一般之布施。此時亦通於檀施、布施等用法。指信徒以金錢、財物等布施僧侶。
那位居士是神仙,但是還請受持華嚴經的法師為他咒願,可見持經功德之大。
咒願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種回向,一種祝願,一種祝福。我以前說過,有修行、有功德,持咒誦經多年的人,是有語加持的,他說出的話在法界有分量,有加持力。以前有大富長者供養捨利弗尊者,尊者就為他咒願祝願:
今日良時得好報。財利樂事一切集。踴躍歡喜心悅樂。信心踴發念十力。如似今日後常然。
這個咒願的內容比較直白,大概意思就是:
今天真是好日子啊,施主好事連連,真是開心啊,願施主能夠對三寶生出信心,希望以後跟今天一樣快樂。
咒願是非常重要的,會在法界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因此上次除夕初一時,大家供燈供僧,我們請覺拉寺的僧眾在做法會時,為大家的名單回向,就有咒願之意。
惠悟說,貧僧被居士您攝來此地,還請把我送回去,我會為居士誦經回向,報答您的供養。
居士說,這次設齋,目的為的是供養師父您,另外的五百聖者,是臨時請的,請您為我咒願,我會遣人送您回去。
悟與咒願已。苒前有三五童子。各可六七歲。居士呼之。又重標名於一童子遽來。居士語曰。汝可祇事此法師。童子便請於悟曰。師暫開口。悟即依開。
在茂盛的草木前面,有三五個童子,大約六七歲。居士呼喚他們,又特別喚一童子前來,讓他承事法師。
童子觀之雲。師甚多病。童子即將手。向身上摩。遂取少藥。大如麻子。分為三丸。與悟吞之。又請開口。童子忽飛入口中。悟當時便騰虛。
童子看著惠悟法師,就說,師父您有很多病。於是他用手在自己的身上摩擦,搓出少許藥物,大如麻子,讓法師吞下。又請法師開口,童子突然飛入法師的口中。
剎那之間,法師頓時具有神通,其實那個時候成了不死持明仙。有其他的記載中,提到這個童子是藥精。
藥精是什麼,相傳龍樹菩薩是吃了藥精而活六七百歲。在密法中,獲取藥精液是一個不死證持明仙的修法。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中,觀世音菩薩說:
“持真言者取(藥精身出之甘露)塗二眼二腳掌上。遍塗身上即得升空。承住第一風輪證天眼通。具足觀眺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天仙。及所過去一切諸佛。住捨利者而亦見之。
真言者身變如金色。發如旋螺壽增千劫。十八千俱胝那庾多百千天仙常為伴侶。七十二殑伽沙俱胝百千緊那羅真言明仙緊捺唎真言明仙。供給敬護。
所欲天諸甘露美食。得其善眼阿修羅王即便供給。一切毗那夜迦。惡心息滅皆自順伏。
又取藥精發合為繩。當便加持二三七遍變為寶索。持真言者常持系腰。一切所去永無障礙。是諸真言明仙。乃至菩提常伴守護。”
這是修持不空罥索奮怒王真言獲得藥精證持明悉地的記載。藥精當是於深山中,億萬年吸收日月星辰之精華的靈藥,以有靈性故,能幻化成人形,童子形。
在世間,這種不死的妙方,其實是存在的。比如《子不語》上寫到每六十年一度的七月十五的月光中含有“帝流漿”。妖怪們如果吃了它,一夜的修煉相當於吸取日月精華數千年 。
《續子不語》雲:凡草木成妖,必須受月華精氣,但非庚申夜月華不可。因庚申夜月華,其中有帝流漿,其形如無數橄榄,萬道金絲,累累貫串垂下。
人間草木受其精氣即能成妖,狐狸鬼魅食之能顯神通。以草木有性無命,流漿有性,可以補命;狐狸鬼魅本自有命,故食之大有益也。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中,觀世音菩薩還說:
“又取藥精眼精血淚。塗點眼中證淨天眼。析骨取髓服啖吃之。即得壽延七千大劫。證大智慧廣大如海。識知過去百千大劫所受生事。
取心啖食即得騰空。又取肝血塗點額上。即得隱入大地地下。取舌執持。即得折伏地下一切藥叉羅剎毗那夜迦。”
取藥精這種靈藥來塗抹,可以證天眼通,延壽七千大劫,證大智慧,獲得宿命通,騰空自在。
所以惠悟吃了藥精之後,直接就生發神通,飛行自在,得不死成就。
還本所居。住空中謂祥曰。向蒙神仙居士請齋。遂獲神通。今欲暫之蓬萊金阙紫微等宮。以持誦本業。言訖辭祥。攝三衣瓶缽及所受經。升空而去。
惠悟飛回住所,停在虛空中對道祥法師說,我剛才蒙神仙居士請齋,獲得了神通,現在想暫時去蓬萊金阙紫薇等仙境居住,繼續以持誦華嚴經為業。
說完告辭法友,攝收自己的衣物和華嚴經,升空而去,不再回來。
在《華嚴經傳記卷第四》中,對此事也有記載:
隋禅定道場釋慧悟。共一僧同志游涉。隱遁終南。一受華嚴。一持涅槃。木食巖棲。經於多載。各專其業。無辍晨昏。
忽有一人。無何而至。拜訊既訖雲。請一師就家起供。二德相推。彼人曰。望請華嚴法師。其僧乃整嚴衣缽。與彼相隨。前行不遠。僧問。檀越家在何處。答曰。在此正南。僧曰。南唯山澗。讵有村落。
答雲。弟子是此山神。宅居巖壑。請師勿怪。僧雖驚惕心怪非常。然猶攝石崎岖。僶仰而進。神曰。師受持華嚴。未得神通耶。答未得。神即捧僧。以騰空俄至所居。
忽見绮宇華堂非常壯麗。庭羅珍馔。供擬千僧。將至齋時。神乃延僧。處之高座。僧曰。更有僧不。神曰。大有。須臾當至。僧曰。貧道夏臘既卑。不應此座。
神曰。師受持華嚴。理宜尊勝。俄見異僧執錫持盂飛空降趾。數過五百。不知何從。
其僧驚起將欲致禮。並皆不受雲。請莫起動。師既受持華嚴。即是我等。所尊敬處。
各自默然食訖。飛空而去。莫測所之。唯獨此僧。罔知攸適。僧告神曰。幸願檀越。垂示來途。其神庭內有十余小兒。狀可三歲。露形游戲。神語童曰。汝等一人。供侍法師。諸童相推。踟蹰未進。
神勵聲呼之。一童子便即依命謂僧曰。請師開口。既視口中乃雲。師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投僧口內。須臾復雲。師更開口。見已言曰。師病略盡。
童即踴身。飛入僧口。果是藥精。僧遂得仙。神曰。勞師降重。更無厚供。以此輕酬。幸不怪啧。僧曰。慚愧檀越。言不能盡。受持功德。並用資薰。於是執別。飛騰雲際。
還至舊處。跏座空中。遙語同侶曰。余華嚴經力。蒙致仙藥。人仙位別。不可同居。共住多時。幸施歡喜。當來之世。相見佛前。於是凌空杳然遠逝。其所誦本亦隨同往。莫知所在。
有五眾禅師道樹者。禅門高行。義學所宗。具說其事雲。所親委曲。
惠悟法師飛騰雲際,來到本處,於空中跏趺坐,遙對道祥法師說,我因誦華嚴經之力,致獲得仙藥,人仙位別,不可同居。我們一起共住多時,幸施歡喜。
願我們在未來世,相見佛前。說完騰空而去,不知所終。他讀誦的華嚴經也被帶走了。
對於華嚴經的持誦方法,弘一法師曾寫過一文:《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他認為,讀誦華嚴經,一般人不能全經讀完,可選讀某一品。他特別提到讀兩品:
1.普賢行願品。
2.淨行品。
若好樂簡略者,宜讀唐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末卷。唐清涼國師曰:“今此一經,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德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可贊可傳,可行可寶。”
或兼讀唐譯《華嚴經·淨行品》。清徐文霨居士曰:“當以《淨行》一品為入手,以《行願》末卷為歸宿。”
又曰:“《淨行》一品,念念不捨眾生。夫至念念不捨眾生,則我執不破而自破。縱未能真實利益眾生,而是人心量則已超出同類之上。勝異方便,無以逾此。”
以上二種,宜奉為日課。
若欲讀他品者,如下所記數品之中,或一或多,隨力讀之:《菩薩問明品》、《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十忍品》、《如來出現品》(以上皆唐譯)。
若欲讀全經者,宜讀唐譯(八十華嚴)。
自古以來,三界內共尊華嚴經,如以下案例:
魏勒那摩提,華言寶意。中天竺人。博文贍學。明悟禅理。以正始初。至洛陽。譯十地等論二十四卷。師領受華音。慧悟絕倫。帝每令講華嚴。精義穎發。
嘗處高座。忽有持笏執柬者。形如尊官雲。天帝來請法師講華嚴經。都講維那。鹹祈相赴。時講席眾僧同見之。師怡然微笑。告眾辭訣。化於法座。
其都講等僧。亦同時入滅。觀此。知華嚴秘藏。天人無不宗重如是。
天帝遣使者迎請法師到天界講華嚴經。而讀誦華嚴經悟入華嚴法界的也不乏其人:
唐僧辨才,幼事裕法師。日惟課習華嚴。久而不悟。乃虔造香函盛經。頂戴行道。凡經三載。夢普賢指授玄義。忽爾成誦。煥若臨鏡。
讀華嚴經,普賢菩薩親自指授。
唐釋法空,隋末雁門郎將也。棄家詣清涼深谷。常誦華嚴唯心作佛之偈。後遇異僧。授以般若玄旨。豁爾心空。臨終坐逝。見雲棲感應略記。
前面弘一法師提到的《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古德誦出境界,親見諸菩薩從地湧出聽經。
唐崇福寺僧慧祐,戒行精苦。事俨和尚。專業華嚴。每清晨良宵。焚香虔誦如來出現品。忽見十余菩薩。從地湧出。現金色身。皆放光明。坐蓮華座。合掌聽誦。經訖乃隱。
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