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的念佛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大師論念佛圓通章的聞思修

  印光大師非常重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贊歎弘揚不遺余力,不僅將此章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選定為《淨土五經》,而且在對弟子的開示中,隨機指示,反復闡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妙法。下面匯集大師文鈔的相關開示,分述如下:

  一、贊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為念佛最妙開示

  在文鈔續編卷下《淨土五經重刊序(民國二十二年)》中,大師說:“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在文鈔續編卷下《靈巖山笃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中,大師也說:“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

  在文鈔續編《大勢至菩薩偈贊》中,大師贊歎: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攝念佛人歸淨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勢至利生深,專主念佛法門。如子憶母憶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覺兩相契,立刻返本還源。都攝六根妙難論,願遍界流存。”

  二、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念佛最妙方法

  在續編卷上《復吳希道居士書》中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在續編卷上《復幻修大師書》中開示:“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在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中,大師說:“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制心法。”

  文鈔續編卷下淨土指要:

  “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淨土!”

  文鈔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

  三、贊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

  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末後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見。況證四果(藏教)及七信(圓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四、將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選入《淨土五經》

  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楞嚴》五卷末《大勢至菩薩章》,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豈有文長之畏哉。”文鈔續編卷下《淨土五經重刊序》:“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於三經之後,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以成淨土法門之一大緣起。令諸閱者,知此一法,大暢佛懷,較彼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以故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金陵淨土四經板,已經模糊。修淨業者,苦無最清爽之讀本。因為鑄板,以勢至念佛圓通章,附於三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若論法門緣起,宜以無量壽經為首。今為便於讀誦,故以阿彌陀經為首。閱者諒之。”

  五、大勢至念佛圓通決疑惑

  1、決關於大勢至念佛圓通“念性原生滅,如何得圓通”的疑問

  大師在增廣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中開示:“實際理地,方無生滅。佛事門中,何一非生滅法乎?等覺菩薩,破四十一品無明,證四十一分秘藏,亦不出於生滅之外。是生滅乃生死之根,亦菩提之本,視其人之所用何如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以彼背覺合塵之生滅,轉而為背塵合覺之生滅,以期證於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也。”

  2、決大勢至念佛圓通不如觀音耳根圓通之疑

  印光大師在續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中開示:“此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為對阿難多聞,及娑婆聞性最利之機,故文殊選擇,唯取觀音。而淨土念佛法門,普逗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機,故列於彌勒之後,觀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機之意。否則當列於虛空藏之後,彌勒之前矣。刻論普通法門,必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唯上上最利根人,可於現生即了生死。若非此等根性,則或二三四五生,或二三四五劫,或至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回六道中者,多多矣!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斷盡貪瞋癡煩惱惑業,故難。況時丁末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稀少,魔外縱橫,正見稍虧,即墮魔羂(網)乎!唯淨土特別法門,仗彌陀慈悲誓願,與自己信願憶念之力,於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淨土。俾使上上根人,速證無生,即下下根人,亦預聖流。其為利益,何可名言!

  此義乃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謂為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佛,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有緣遇此法門者,幸勿忽諸!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況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由此可知,大勢至念佛圓通在判教上,屬於淨土特別法門,普逗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機,不可以以通途教理評論。

  六、特點

  1、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又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末後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無選擇者,遍用根塵識大以念佛也。”又在增廣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中開示:“又此念佛雖屬意識,而諸識鹹具。不觀上文都攝六根乎?六根既攝,則六識將何為乎?即轉送含藏者,亦唯此事而已。”

  2、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

  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五》:《楞嚴》大勢至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文殊選圓通偈》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

  3、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

  續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

  4、普被三根

  復戚智周居士書二:“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故令二十五聖,各陳宿因。末世眾生,無論上中下根,皆當以勢至念佛法門,自利利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

  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

  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谛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淨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七、方法

  1、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

  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2、攝耳谛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

  續編卷上與張靜江居士書(民國二十四年):“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谛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谛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三編卷二《復常逢春居士書七》:“念佛下手,最要莫過於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三編卷四答善熏師問:”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文鈔續編《大勢至菩薩像贊》: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3、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

  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4、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續編卷上復楊炜章居士書:“當依一函遍復所說,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雲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

  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較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5、都攝六根

  續編卷上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6、十念記數念佛

  為利初機,大師比較各種攝心念佛方法利弊,發明十念記數念佛法,作為入念佛圓通之方便。

  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淨念,何啻天淵。光於此數則,曾頗費研窮。去歲得一巧方便法,書示知己,皆同贊歎。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機用之,皆無不宜,唯益無損。“

  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八、注意事項

  1、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

  增廣卷一復永嘉周群铮居士書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

  又現在見佛之志,可謂真切。然此事頗不容易。當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為決定主宰。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補書所以耳。永明雲:“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例其詞曰:“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知此當能致力於心與佛合之道矣。

  2、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復弘一法師書

  然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敢為座下陳之。

  3、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

  續編卷上復吳希道居士書

  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入於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裡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4、以信、願、淨念為宗旨

  續編卷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使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即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輪回,做苦眾生耳。

  文鈔續編卷下淨土指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淪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九、力用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具足世間和出世間利益,正如印光大師在《淨土五經重刊序》中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1、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

  續編卷下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

  須知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士農工商之職業,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精於本業。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功勳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

  三編卷四答幻修學人問

  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雲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何愁不解經義乎哉!

  2、信願念佛,決定往生

  三編卷四淨土法會課儀跋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願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須懇切至誠,如子憶母。縱有勝境當前,終不能令此憶母之心或有忘失。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谛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果依此說,決定往生淨土。若或討巧,定成大拙,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3、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 當信求生決定克期得生。 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犯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瞋癡,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若志誠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應。如是念佛之人,至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必然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此則全仗佛力,不論功夫之深淺、惑業之有無。但具真信切願,決定萬不漏一!

  敦倫盡分 閒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

  念佛法門,即淺即深,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薄地凡夫,亦蒙佛恩。

  阿彌陀佛,法界藏身,包容虛空,周遍微塵。

  我今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輪回可畏,地獄可觸。

  災難頻冗,後無退路。 發菩提心,求生淨土;

  信願念佛,莫換題目!

  地獄熙熙,火宅炎炎。苦海無邊,覺醒是岸。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心,堅信佛教。

  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具足眾戒,深信因果,發菩提心,祈願眾生:

  業障消除,六根清淨,累劫罪業,化為泡影。

  離苦得樂,明心見性,往生淨土,超凡入聖。

  圓滿菩提,救拔有情,大覺朗照,四海升平!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江山易得,大道難求;人生易老,富貴難留。

  輪回路險,世道堪憂;黃粱夢短,何必貪求。

  佛法無邊,信入得救;往生淨土,光明自由。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花開見佛,親侍彌陀,授菩提記,圓滿佛果。

  化身無量,遍十方界,普度眾生,悉皆成佛!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一旦無常至,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

  世上光陰短,地獄噩夢長,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欲免輪回苦,及早念彌陀。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妄念死,自性法身活。

  得道西方去,蓮花朵朵開,花開無數億,朵朵見如來。

 

上一篇:黃柏霖:良知與知識之差別
下一篇:悟道法師:想要逃避這個世界也不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