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轉變,預示著你的業障淨除、智慧開顯。不是說你做生意的永遠發財、永遠發財才叫順緣。你的心性轉變才是最大的改觀,最大的提高。才開始我們講到了佛法是心法,如果心不轉變,你修的這一切佛法,對你來講就是沒有真實的利益,或者是你修的法完全是處於一種形式階段,沒有實際的用處。所以,很多的佛法,沒有矛盾,也互不干擾、沖突。這個大家知道這個特點就可以了。
所有這些法,如果你感覺到哪一個法特別有緣特別好,作為長期的修行功課也是可以的;或者哪一個時段,你需要哪一個法來輔助你一下,去修持一下,轉變一下,也是可以的;或者是在你平常的修法儀軌當中再加上這些功課,也是可以的,都是可以的。所有的佛教修法從原理上來講,從最終證果上來講,他沒有差別。只是由於我們本人的因緣不同,我們需要用不同的法來對治。就像天台宗講的這麼一句話,如果嗔心重的人,就是好發火、好生氣的人,莫明其妙地生煩惱的人,多修慈悲觀。這個慈悲觀是一個觀想方法,思維、抉擇、觀想、提高、轉變,最終開顯菩提心,降服嗔恨心,這是天台宗的修持方法。那麼做為念佛號來講,如果你嗔心重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念觀音名號,因為觀世音菩薩慈悲心重。當這個慈悲心重的主尊加持你的時候,你的嗔心往往就容易消除了,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一句話,多癡眾生多修因緣觀,這是天台宗的一個教法。天台宗的修法很多很多,都有互相對治。愚癡的眾生,我執很重,以自我為中心生些煩惱,非常愚癡,多修因緣觀。因緣觀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明白佛法的一切事相顯現,都是因為條件而和合的,顯現的。而每一種條件又都是由很多條件所和合的,每一種條件都是可以變化的,剎那剎那在變化,它有非常重要的可變性。這種法理,如果你掌握了、理解了、反復地思維了,你那種愚癡、那種無明、那種我執、那種強烈地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就慢慢地淡化,慢慢地淡化。愚癡眾生因緣觀。從修行方法上來講,有高僧大德說,如果一個人特別愚癡,可以多念文殊菩薩心咒或者是名號。為什麼呢?實際上是通過修持文殊菩薩的法,得到的是諸佛菩薩的一種智慧加持。事相上,我們看到的是修持的某一種法。比方說我念觀音菩薩,事相上你是在和觀音菩薩打交道,但是從原理上就是通過修觀音菩薩這個法門,通過一定的儀式、儀軌,和諸佛菩薩建立一種融和關系,得到的是諸佛菩薩的功德和智慧加持,是這個意思。在我們很多很多的修法儀軌當中都有所體現。
剛才有人問就是這個皈依的問題。皈依是一種儀式,通過這種儀式,我們得到的是三皈依戒體,也是圓滿了我們從一個凡夫到佛教人士的一種標志性。那麼皈依是和佛菩薩三寶建立了一種關系。在這個儀式當中,他用一種誓言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自己發的一種願也叫誓言。誓言在這個儀式當中,它有一定的功德,這種功德就像我們說的那種願力,這種願力是清淨的,這種願力也是非常有力量的。這種清淨的願力在你以後的修持過程當中,會導引我們指向三寶的究竟佛地,究竟成就之地就是佛果,是這個意思。所以每一次參加三皈的儀式都會有一種功德。如果我參加過一次皈依有一種功德,這種功德無量無邊,那麼事相上分開它,是一次的無量無邊。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剛才講的是,有人想多次參加皈依,多次參加皈依是多次的無量無邊。上午我們也講過,真正地成就幾乎就是功德的積累,功德的積累。以前的時候我也曾舉過一個例子。比方說一個開百貨商店的,到晚上的時候一數錢,呀!今天掙了一萬。老忙活來,哎呀,賣了多少面包,賣了多少餅干,賣了幾包火柴、賣了個打火機,賣了一把鈕扣,都融入到這裡面了。這裡面是什麼呢?利潤一萬。是不是?如果說這個開百貨商店的,有個來要鈕扣的,對不起,利太小了,不干。有個來買面包的,對不起,利太小了,不干。好了,你這一天的這一萬塊錢的利潤就沒有,就這麼簡單。所以真正的修行人,特別是大乘佛教的大行菩薩道的人,他的修持方式是六度萬行,六度萬行。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的善行,都是應該被我們所修持的。這一切善行呢,從佛教角度來講,從佛法劃分來講,它是用六種分類而含攝了。有的人最近在學習一些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有很多積極的方面,比方說要做個好人。這個做個好人,如果說我在路上看到特別是山區,我以前見到過,山區上坡的時候,在馬路中間它有一些石塊,這個石塊,步行的人,他不感覺到是違緣,可是開車的人特別是拐彎又是徙坡的時候,這個石塊將會是違緣,很小的石塊將會給他帶來很大的違緣。那麼有的人看到這個石塊,他就把這個石塊撿起來扔到路邊上。這就是一種善行。如果這一種善行,把它用做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來含攝的話,就僅僅這一點點功德,最終也指向究竟成佛的那種果地,究竟成佛的果地。為什麼講到被大乘的菩提心含攝呢?因為我們原來講過《發心決定了你的最終歸宿》,這個發心實際上給你設定了一個最終高度和一個最終目的,就是這個含義。所以三皈可以多次受,也可以僅受一次,這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每一次受三皈也不見得非得把你那個法名改掉,不見得。比方說出家人的早晚課,早晚課當中都有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就等於說適時提醒一下,適時念叨一下,提醒自己:我是誰?我是個佛弟子;怎樣成的佛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怎麼樣怎麼樣---,你皈依了怎麼樣,要怎麼做。每一次的念誦都有一種功德,每一次念誦一次都有一種的功德。為什麼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高的人要求是佛號成片乃至不念自念呢?這是講的那種功德、功夫。這種功德、功夫來自於一種長期地薰修。長期地薰修,最起碼它有數量的積累。也只有有了數量才能講質量。你沒有數量,質量哪來的?就是這個含義。所以有的人還想皈依,多次皈依,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大家一定要明白,皈依是皈依的整個三寶。哪個師父給你做皈依,那只是皈依師而已。就等於說你皈依三寶,這個師父給你做證明,就是這個含義。並不是說我皈依這個師父了,原來的那個師父不好。千萬不能這樣說!那個師父僅僅給你做皈依師,給你當證明人,他這個功德就是無量無邊的。因為那個師父現的是僧相,僧相就是佛的代表,這是必須要搞清楚的。古代有一個公案。說一個人做了某一種功德,他顯現了一個很大的福報。有人就問一個很大很高的成就者,這個人做的什麼功德才顯現得這麼大的福報?他說有一世這個人當演員,當演員的時候他穿了僧服了,當了和尚,演員和尚。演員和尚是個假和尚,但是他代表的是僧相。就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演員多少世以後,他也有他自己的福報的顯現。我並不是說假和尚好,而是說讓我們大家一定要尊重僧相。我們僧人有不同,僧相沒有不同。僧相指向一個目的:就是三寶的完整功德和智慧。僧人有不同:男女的、老少的、胖瘦的、不同法名的等,所以僧人都是一樣的,是究竟功德利益是一樣的。僧人是有差別的,因為他有個別相。這個一定要知道。你不能混了,也不能迷信了,我凡夫僧和佛完全一樣,不是。凡夫僧的功德就是代表了佛的功德,從這個意義來上講是無二無別。我們是凡夫,佛是圓滿智慧的人、究竟成佛的人,那當然不一樣。這個能明白嗎?所以今天下午有弟子祈請,就想再加上一堂三皈依。加上一堂三皈依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讓大家知道,是這樣。法名可以重起,可以不重起。在很多地方,我不建議再重起法名。法名嗎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就是我們在三皈的過程當中一種對話、一種發誓、發願而已,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