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清朝名相張廷玉的祖上,平價粜米,周濟窮苦的故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清朝名相張廷玉的祖上,平價米,周濟窮苦的故事】

(一)獨力辦施濟,慈德謙光。

財之為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傳與子孫,無一不敗。故智慧之人,當乘有權在手,有錢可施之時,廣作利人利物功德,使個個金錢,造成未來勝福。

明末時候,桐城地方有一個張老員外,存心慈善,喜歡施捨。有一年,遇著荒歉,米價騰貴,一般奸利的商人看到這情形,反把米糧囤積著不肯出售,於是平民大起恐慌。官府裡請命辦賬,又是迂回曲折的不能立見施行。員外看了這情形,很是憂急。他家裡有存米萬石,這時便自動的舉行平粜,照市價減半出售,每人每日,限購一升,以防奸人套買圖利。平民聽到這消息,歡喜若狂。員外又想到一般赤貧的人無錢買米,仍在挨餓,於是又辦了一個施粥廠,受施的人隔日領券,統計了人數煮著大量的粥,按券發給,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鹹菜一小碟。許多人枵腹而來,鼓腹而去,大家都稱頌員外是個活菩薩。員外很謙虛的說:“荒年米價貴,減半出售,已和平時全價相等,所以我也沒有什麼損失,至於施粥,也所費有限。總之,只要大家有飯吃,我就很覺安慰了。”

(二)夫婦商典質,同德同心。

世間之財,水能漂沒之,火能燒毀之,盜賊能劫掠之,官吏能沒收之,不肖兒孫能消敗之,故稱不堅之財,惟用以利人,可以後福無量。

老員外接連的辦理平粜施粥,家裡的錢漸漸賠完了,但是荒歉的現象一時不能平復,自己的善事不能半途中止,因此十分心焦。他想,我這時若把救濟事業停止了,一般貧民便有餓死的可能,我當初的救濟不是和不救濟一樣了嘛?救人須救到底。現在我還有一部分產業存在,何不變賣了繼續辦理!想定了主意,便到內室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賢德的,聽了他的話,極端贊成,並且說:“積產業給子孫,沒有積德,子孫不肖,就是金山銀山也要倒的。若是積德給子孫,雖沒有財產,將來子孫好,也會富裕起來的。田地房屋,由相公做主變賣,就是我有許多首飾衣服也賣了吧!”員外聽了,額手稱贊道:“夫人的話,說得真有理!”於是變賣產業,繼續善事,直到荒歉的現象消除了才止。

(三)簪纓綿世澤,善報無差。

祖宗積德,後嗣發福,考之歷史,驗之現在,百不失一,於此可以證實因果之不虛。讀者宜注意,得益無量。

老員外故世後,到了第五代孫子張英,做到宰相之職,張英的兒子廷玉,也繼續著父親的地位,成為清朝盛世時的著名宰相。以後子孫,累代顯榮,時享官祿。這時已在清朝了。有人說:“老員外死時,有個異人指點著一塊好風水的葬地,所以子孫富貴。”這件事的真假,不必細論,總之,員外這樣積德,子孫自然應該發達,若是好風水,也要心地好,才能得到呢。

【附錄】:

【(清)張廷玉:《澄懷園語》】

【卷一】

一、凡人得一愛重之物,必思置之善地,以保護之。至於心,乃吾心之至寶也,一念善,是即置之安處矣;一念惡,是即置之危地矣。奈何以吾身之至寶使之捨安而就危乎?亦弗思之甚矣。

二、一語而干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生平之福,當時時留心體察,不可於細微處忽之。

三、昔我文端公時時以知命之學訓子孫,晏閒之時則誦論語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蓋窮通得失,天命既定,人豈能違?彼營營擾擾,趨利避害者,徒勞心力壞品行耳,究何能增減毫末哉!先兄宮詹公,習聞庭訓,是以主試山左,即以不知命一節為題,惜乎能覺悟之人少也。

四、周易曰:吉人之辭寡,可見多言之人即為不吉,不吉則凶矣。趨吉避凶之道只在矢口間,朱子雲:禍從口出。此言與周易相表裡,黃山谷曰: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當終身誦之。

五、一言一動,常思有益於人,惟恐有損於人。不惟積德,亦是福相。

六、文端公對聯曰:萬類相感,以誠造物,最忌者巧。又曰:保家莫如擇友,求名莫如讀書。姚端恪公對聯曰:常覺胸中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又虛直齋日記曰:我心有不快,而以戾氣加人可乎?我事有未暇,而以緩人之急可乎?均當奉為座右銘。

七、天下之道,寬則能容,能容則物安,而己亦適。雖然寬之道亦難言矣,天下豈無有用寬而養奸贻患者乎?大抵內寬而外嚴,則庶幾矣。

八、凡人病殁之後,其子孫家人往往以為庸醫誤投方藥之所致,甚至有銜恨終身者。余嘗笑曰:何其視我命太輕,而視醫者之權太重若此耶。庸醫用藥差誤,不過使病體纏綿,多延時日,不能速痊耳。若病至不起前數已定,雖盧扁豈能為功,乃歸咎於庸醫用藥之不善不亦寃哉?

九、世之有心計者,每行一事,必思算無遺策,夫使猶有遺策則多算,何為不過招刻薄之名,致眾人怨恨而已。若果算無遺策,則上犯造物之怒,其為不祥莫大焉。

十、凡事當極不好處宜向好處想,當極好處宜向不好處想。

十一、人生榮辱進退皆有一定之數,宜以義命自安。

十二、為善所以端品行也,謂為善必獲福,則亦盡有不獲福者。譬如文字好,則中式世,亦豈無好文而不中者耶,但不可因好文不中,而遂不作好文耳。

十三、制行愈高,品望愈重,則人之伺之益密,而論之亦愈深。防檢稍疏則聲名俱損。

十四、凡事貴慎密,而國家之事尤不當輕向人言,觀古人溫室樹可見,總之真神仙必不說上界事,其輕言禍福者,皆師巫邪術,惑世欺人之輩耳。

十五、同居共事則猜忌易生也,至於與我不相干涉之人,聞其有如意之事,而中心怅怅,聞有不如意之事,而喜談樂道之,此皆忌心為之也。余觀天下之人,坐此病者甚多,時時省察防閒,恐蹈此薄福之相,惟我倆先人忠厚仁慈,出於天性,每聞人憂戚患難之事,即愀然不快於心,只此一念,便為人情之所難,而贻子孫之福於無窮矣。

十六、古人以盛滿為戒。尚書曰:世祿之家,鮮克由禮。蓋席豐履厚,其心易於放逸,而又無端人正士、嚴師益友為之督責,匡救無怪乎流而不返也。譬如一器貯水,盈滿雖置於安穩之地,尚慮有傾溢之患,若置之欹側之地,又從而搖撼之。不但水至傾覆,即器亦不可保矣。處盛滿而不知謹慎者,何以異是。

十七、吾人進德修業,未有不靜而能有成者。太極圖說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大學曰: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且不獨學問之道為然也,歷觀天下享遐齡膺厚福之人,未有不靜者,靜之時義大矣哉!

十八、人生樂事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飾之鮮、飲馔之豐潔、聲技之靡麗,其為適意者,皆在外者也,而心之樂不樂不與也。惟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夢魂恬適,神氣安閒,斯為吾心之真樂。彼富貴之人,窮施極欲,而心常戚戚,日夕憂虞者,吾不知其樂果何在也。

十九、凡人耳目聽睹大率相同,若能神閒氣靜,則覺有異人處。

二十、余近蒙聖恩賜以廣廈名園,深愧過分,昔文端公官宗伯時,屋止數楹,其後洊(cun)登台輔,數十年不易一椽,不增一瓦,曰:安敢為久遠計耶?其謹如此,其儉如此,其刻刻求退如此,我後人豈可不知此意,而猶存見少之思耶?

二十一、大聰明人當困心衡慮之後,自然識見倍增,謹之又謹,慎之又慎,與其於放言高論中求樂境,何如於謹言慎行中求樂境耶?

二十二、人臣奉職惟以公正自守,毀譽在所不計,蓋毀譽皆出於私心,我不肯徇人之私,則寧受人毀,不可受人譽也。

二十三、他山石曰:萬病之毒皆生於濃,濃於聲色生虛怯病,濃於貨利生貪饕(tao)病,濃於功業生造作病,濃於名譽生矯激病。吾一味藥解之曰:淡,吁斯言,誠藥石哉!

二十四、人以不可行之事來求我,我直指其不可而謝絕之。彼必怫然不樂,然早斷其妄念,亦一大陰德也。若猶豫含糊,使彼妄生觊觎或更以此得罪,此最造孽。人之精神力量,必使有余於事,而後不為事所苦,如飲酒者,能飲十杯,只飲八杯,則其量寬,然後有余,若飲十五杯則不能勝矣。

二十五、處順境則退一步想,處逆境則進一步想。

二十六、為官第一要廉,養廉之道莫如能忍。嘗記姚和修之言曰:有錢用錢,無錢用命。人能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則於為官之道思過半矣。

二十七、人之葬墳,所以安先人也。葬後子孫昌盛,可以卜先人墳地之吉祥。若先存發福之心以求吉地,則不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平生锱铢必較,用盡心計以求贏余,造物嫉之,必使之用若泥沙以自罄其所有,夫勞苦而積之於平時,歡忻鼓舞而散之於一旦,則貪財果何所為耶?所以古人非道非義一介不取。

二十八、人家子弟承父祖之余蔭,不能克家,而每好聲伎,好古玩。好聲伎者及身必敗,好古玩者未有傳及兩世者,余見此多矣,故深以為戒。

二十九、昔人以論孟二語合成一聯雲:約失之鮮矣,誠樂莫大焉。余時佩服此十字。

三十、君子可欺以其方,若終身不被人欺,此必無之事。倘自謂人不能欺我,此至愚之見,即受欺之本也。

三十一、天下有學問、有識見、有福澤之人未有不靜者。

三十二、天下矜才使氣之人,一遇挫折,倍覺人所難堪,細思之,未必非福。

三十三、凡人好為翻案之論、好為翻案之文,是其胸襟褊淺處,即其學問偏僻處。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請看一部論語,何曾有一句新奇之語。

三十四、不深知“知人論世”四字之意,不可以讀史。

【卷二】

一、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每見清官多刻且盛氣凌人,蓋其心以清為異人能,是猶未忘乎貨賄之見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問如何著力,曰:言忠信,行笃敬。

二、孝昌程封翁漢舒筆記曰:人看得自己重,方能有恥。又曰:人世得意事,我覺得可恥,亦非易事。此有道之言也。

三、讀《論語》覺得《孟子》太繁且甚費力,讀《孟子》又覺諸子之書費力矣。不可不知。

四、孝昌程封翁漢舒曰:一家之中,老幼男女無一個規矩禮法,雖眼前興旺,即此便是衰敗景象。又曰:小小智巧用慣了,便入於下流。而不覺此二語乃治家訓子弟之藥石也。

五、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由於未曾經歷也。待人好為責備之論,由於聲在局外人也。恕之一字,聖賢從天性中來,中人以上者則閱歷而後得之,資秉庸暗者雖經閱歷,而夢夢如初矣。

六、注解古人詩文者,每牽合附會以示淹博,是一大病。古人用事用意,有可以窺測者,有不可窺測者,若必欲強勉著筆,恐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不可不慎也。

七、歐陽公論詩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工。此數語,看來淺近,而義蘊深長,得詩家之三味矣。

八、憂患皆從富貴中來,閱歷久而後知之。

九、不虞之譽少,而求全之毀多,此人心厚薄所由分也。

十、孔子曰: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是聖人之心寧偏於厚,其異於常人者正在此。

十一、開卷有益,此古今不易之理。猶記吾友姚別峰有詩曰:掩書微笑破疑團。尤得開卷有益自然而然之樂境也。余深愛之。

十二、韓魏公遺事曰:公判京兆,日得侄孫書雲,田產多為鄰近侵占,欲經官陳理,公於書尾題詩一首雲,“他人侵我且從伊,子細思量未有時,試上含光殿基看,秋風秋草正離離”,其後子孫繁衍,歷華要者不可勝數,以其寬大之德致然也。先文端公日以遜讓訓子孫,《聰訓齋語》往復數千言,剀切纏綿即是此意,從今日觀之,從前讓人無纖毫污損,而子孫榮顯,頗為海內所推,孰非積德累仁之報哉!

十三、歐陽文忠公之子名發,述公事跡,有曰,公奉敕撰唐書,專成紀志表,而列傳則宋公祁所撰。朝廷恐其體不一,诏公看詳,令刪為一體,公雖受命,退而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各人所見不同,豈可悉如己意?於是一無所易。余覽之為之三歎,每見讀書人於他人著作,往往恣意吹求以炫己長,至於意見不同則堅執己見,百折不回,此等習氣,雖賢者不免,覽歐公遺事其亦知古人之忠厚固如是乎!

十四、蓋天下之樂,莫樂於閒且靜,果能領會此二字,不但有自適之趣,即治事讀書必志氣清明,精神完足,無障礙虧缺處。若日事笙歌,喧嘩雜處,神志漸就昏惰,事務必至廢弛,多費又其余事也。至於蓄優人於家,則更不可,此等輕儇(xuan)佻達之輩,日與子弟家人相處,漸染仿效,默奪潛移,日流於匪僻,其害有不可勝言者。余居京師久,見富貴家之蓄優人者或數年或數十年或一再傳,而後必至家規蕩棄、生計衰微,百不爽一。人情孰不為子孫計而乃圖一時之娛樂,則後人無窮之患,不亦重可歎哉!

十五、邵康節嘗誦希夷之語曰:得便宜事不可再作,得便宜處不可再去。又曰:落便宜處是得便宜。故康節詩雲:珍重至人常有語,落便宜事得便宜。元遺山詩曰:得便宜處落便宜,木石癡兒自不知。此語常人皆能言之,而實能領會其意者,非見道最深之人,不足以語此也,余不敏,願終身誦之。

【卷三】

一、凡人於極得意極失意時,能檢點言語無過當之辭,其人之學問氣量必有大過人處。

二、樂道人之善,惡稱人之惡。皆出於論語,可作書室對聯,觸目警心也。

三、明儒呂叔簡先生坤曰:家人之害,莫大於卑幼各恣其無厭之情,而上之人阿其意,而不之禁;尤莫大於婢子造言,而婦人悅之,婦人附會而丈夫信之。禁此二害,而家不和睦者,鮮矣。又曰:今人骨肉之好不終,只為看得爾我二字太分曉。此二(瑕)語雖淺近,實居家之藥石也。

四、董華亭宗伯曰:結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余曰此長厚之言也。

五、山東曹縣呂道人不知其年,問之亦不以實告,大約在百齡內外,善養生修煉之術,鶴發童顏,步履矍铄,終日不食亦不饑,頂心出香氣,如麝檀硫磺。然此子親見者以針(zhen)砭為人療病,辄效贈以財物不受。曰:天下之物哪一件是我的?人曰:聊以表吾心耳。答曰:天下之物哪一件是你的?此二語予最愛之,可以警覺天下之貪取妄求而不知止足者。凡人度量廣大、不嫉妒、不猜疑,乃己身享福之相,於人無所損益也。縱生性不能如此,亦當勉強而行之。彼幸災樂禍之人,不過自成其薄福之相耳,於人又何損乎?不可不發深省。

六、吾鄉左忠毅公舉鄉試,谒本房陳公大绶,陳勉以樹立,卻紅柬不受,謂曰:今日行事節儉,即異日做官清,不就此站定腳跟,後難措手。嗚呼,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前輩之謹小慎微如此,彼後生小子生富貴之家、染纨绔之習,何足以知之?

七、朱子口銘曰: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此語人人知之,且病與禍人人所惡也,而能致謹於入口出口之際者蓋寡,則能忍之難也。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武王書銘曰:忍之須臾,乃全汝軀。昔人詩曰:忍過事堪喜。忍之時義大矣哉!

八、余五十年來留心默識彼語言不實之輩,一時可以欺世,而究竟飄蕩於終身。鳳鑒書所謂到老終無結果也,若懷私挾怨捏造蜚語害人名節身家者,厥後必有惡報,以予所見,屈指而數,未可以為天道渺茫,在可知不可知之間也。

九、武侯戒子書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予嘗以靜字訓子弟,今再益以靜以修身,學須靜也二語,其中義蘊精微,非大有識見人不能理會。

十、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吾人必深知孟子不得已之苦衷,方可以讀孟子,不然則書中可疑可議者,不可勝數也。

十一、邵康節詩曰:靜處乾坤大,閒中日月長。“閒中日月長”人所知也,“靜處乾坤大”人或未知也。予一生好靜,於此中頗有領會,奈此身牽於職守,日在紅塵擾攘中,常為設想曰,若能改靜處為鬧處,則有進步矣,惜乎其不能也。

【卷四】

一、隱惡揚善,聖人也;好善惡惡,賢人也;分別善惡無當者,庸人也;顛倒善惡以快其讒,謗者小人也。赴大機者速斷,成大功者善藏,同時中庸,而君子小人之別微也哉!

二、予少時夜臥,難以成寐,既寐之後,一聞聲息即醒。先兄宮詹公授以引睡之法,背讀上論語數頁或十數頁,使心有所寄。予試之,果然。後推廣其意,誦淵明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錢考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或陸放翁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皆古人潇灑閒適之句,神游其境,往往睡去。蓋心不可有著,又不可一無所著也。

三、薛文清曰:多言最使人心志流蕩,而氣亦損,少言不惟養得德深,又養得氣完。

四、陳眉公曰:頤卦,慎言語,節飲食。然口之所入,其禍小;口之所出,其罪多。故鬼谷子雲:口可以飲,不可以言。又曰:聖人之言簡,賢人之言明,眾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五、伊川先生曰:只觀發言之平易,躁妄便見,德之厚薄所養之深淺見。人論前輩之短曰:汝輩且取他長處。薛文清公曰: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此處不可不深省。

六、陸士衡豪士賦雲:身危由於勢過,而不知去勢以求安;禍積由於寵盛,而不知辭寵以招福。此富貴人之通病也。

七、李之彥曰:嘗玩錢字,旁上著一戈字,下著一戈字,真殺人之物也,然則兩戈爭貝,豈非賤乎?

八、陳眉公曰:醉人膽大,與酒融洽故也。人能與義命融治,浩然之氣自然充塞,何懼之有?

九、象山先生曰:學者不長進,只是好己勝,出一言,做一事,便道全是,豈有此理。古人惟貴知過則改,見善則遷。今各執己是,被人點破便愕然所以,不如古人先生。此言乃天下學者之通病,若能不蹈此病,則其天資識量過人遠矣。倘見此而能省察悔悟,將來亦必有所成就。

十、古人雲:教子之道有五,靜其性,廣其志,養其材,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

 

上一篇:他說:若是命不該絕,自有天助;若是命該餓死,多一升半豆,也不過多掙兩天性命,不如濟人
下一篇:財主讓他毒計害人,他蒸了稗子,周濟了別人,子孫逐漸發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