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橋旦曾堪布
佛教不是禁欲主義,它從來都不反對我們追求世間的快樂。佛教不僅鼓勵我們如理如法地追求個人快樂,更激勵我們要為自己和眾生去謀求究竟、永恆的快樂。
但是有一件事是佛教反對的,那就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
在人們追求世間錢財、名氣、職位、眷屬的過程中,也包括在我們爭取出世間的修行進步等各個方面。
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親人之間、同事之間、鄰裡之間,以及佛弟子之間,隨時隨地比比皆是。
我們在電視欄目中,常能看到這樣的家庭糾紛:一位老人長年被疾病所折磨,親戚們都對他漠不關心,老人孤苦淒涼、無依無靠,在他臨終之際,親戚們忽然得知他有房產,於是老人身邊會冒出一大堆沾親帶故的人,爭先恐後前來照顧他。實際上親戚們並不是真關心老人,反而都暗暗盼著他早點咽氣,自己好爭到一份遺產。
再例如,在職場上,一位身居要職的負責人患病了,很多職員表面上面色沉重,心裡卻在偷著樂,認為自己有了升職的機會;
在兩家餐廳的競爭中,一家餐廳派人在對方餐廳的飯菜裡偷偷放進很多蟲子,導致對方被投訴;
在歌唱比賽中,最有實力的歌手忽然嗓子發炎了,排在他後面的歌手就會暗自慶幸;
在選美比賽中,最有競爭力的選手在台上摔倒了,其他選手就會幸災樂禍;
如果一個人的宿敵忽然倒霉了,他就會興奮得大吃一頓;
如果某一位金剛師兄犯戒了,被上師修理,有的師兄就會暗自高興。
等等這些現象都屬於“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我們不妨反觀自身:有沒有這種現象?如果有,那就根本不能算一個好人,當然更不是一位合格的佛弟子。
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呢?
一個無私的人,絕不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所以這種現象的根源一定是自私之心。
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而自私正是生起菩提心最直接的障礙。如果我們的內心被自私所占據,就不可能再有生起菩提心的空間。為了生起菩提心,我們必須消滅自私。
然而,自私之心很狡猾,它有種種巧妙的偽裝,我們常常會被其操縱而難以察覺。
如果我們在自己高興時能反省一下:“現在的快樂是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自私之心就會露出馬腳。
因此,時常檢視自己快樂的來源,這是消除自私的一個妙招。
更進一步說,佛弟子不僅要做到“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更要加以升級和擴展,要努力做到:為了他人獲得快樂,自己甘願承受種種痛苦。
這才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如《修心八頌》所說:“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這叫作“自他交換”,這是大乘行者的必修課,也是生起菩提心的殊勝竅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