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德光法師:既然佛法能治病,為啥法師還要求醫問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最近腳部做了個小手術,做完隨手發了個朋友圈,一是告知大家我沒事,讓關心我的父母師長放心;二是希望可以不被打攪,安心靜養,閉關寫論文。

  結果朋友圈一發,有個比較執著的居士反而因此產生了疑問:都說心念的力量很大,有些頑症在一心稱念佛號的誠心中能夠不治而愈,為什麼法師會選擇求醫進行手術呢?

  想來有此疑問的恐怕不止她一人,只是很多人不好意思開口問罷了,索性寫篇文章細說個中緣由吧。

  文/德光法師

  人來到世間,就要遵循世間的規律。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就像世界會經歷成、住、壞、空一樣。

  釋迦牟尼佛當年降生人間,像普通人一樣成長,結婚生子,然後出家修行,最後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引導大家一起修行,這種表率作用可以讓人產生信心。

  如果佛菩薩雖化現為人形,但是不遵循世間規律,非但不會生病,還金光閃閃,騰雲駕霧,這不僅起不到示范修行的作用,還會讓眾生感到絕望:自己恐怕永遠都無法達到這種境界吧。

  佛菩薩生病,有時候並非真的病,而是一種示現。

  《維摩诘經》中有這樣一段話: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眾生因愚癡而產生了貪愛,佛菩薩就會生病,佛菩薩的“病”是因為眾生病而起。

  佛菩薩本已經了生脫死,但是因為放不下眾生,所以重入輪回。因為有生死,所以會有病,如果眾生的病好了,那麼佛菩薩自然就好了。

  就如同一位長者,唯一的孩子生病了,那麼父母也會因為操心擔憂而生病,如果孩子病好了,那麼父母的身病、心病自然就都好了。

  菩薩也是,愛眾生如同愛自己的孩子,眾生病了,菩薩就病,眾生病愈,菩薩的病也就好了。

  作為一個普通的出家人,自己得病不敢說是示現,但是與普通人不同的是,出家人能夠洞察病的因緣,能夠正確看待疾病本身。

  很多在家人一旦得病就會驚慌失措,但是出家人則能淡定很多,隨緣醫治。很多時候不是自己非要去醫院,而是很多護法居士擔心師父病情而幫師父聯系醫治。

  得病有得病的因緣,病愈有病愈的因緣,隨順因緣就好了,沒必要執著。

  很多喜歡較真的人就會問了:佛教中不是有那麼多醫治疾病的經咒嗎?干嘛非要通過世間醫藥來醫治呢?

  其實這可以說是一種教條主義,因為他們根本不理解經咒治病起作用的方式。

  有個小故事:

  有個人走路不小心掉到懸崖下面了,一心祈禱佛菩薩救他。

  這時一個農夫路過,想要救他上來,他拒絕了,說要等佛菩薩救他。

  後來又有一個商隊路過此地,大家都紛紛想辦法施救,結果這個人還是拒絕了,非要等佛菩薩救他。

  最後因為等待的時間太長,這個人沒支撐住死了。

  死後遇到菩薩就興師問罪,為啥自己那麼虔誠的祈禱,菩薩都不去救他呢?菩薩說派了兩撥人去,你都不肯接受救援,有什麼辦法呢?

  ”

  通過經咒直接治好疾病的例子不是沒有,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經咒治病更多是通過助緣起作用,這種看不見的作用有時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很多醫院宣布放棄搶救的重症病人,通過誦經持咒等方法,後來各項指標都見好轉,最後醫生重新恢復對其救治;有些各方治療都不見好轉的疾病,病者或者家屬通過虔誠的祈禱念佛,最後突然遇到一個人告訴他個偏方,結果病就治好了。

  這些都是冥冥之中佛菩薩的加持。

  如果只是一心等待佛菩薩“顯靈”,而不接受現實治療,這實際上是一種愚昧和執著,最後的結果恐怕就會如上面故事中的那個人一樣了。

  很多人看了朋友圈都問我疼不疼,我說不疼,他們都不信,以為我是怕他們擔心而打的方便妄語,其實老衲沒那麼高尚,只是實話實說罷了。

  普通人生病會苦惱,但是我很想得開。

  腳不得病,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讓你走來走去,病了才能安心在寮房寫作,雖然有些小小的行動不便,但是卻換來了另外一種安寧,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大家能夠正確的看待出家人生病的問題,同時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病,不要因為學佛而拒絕世間醫療,否則那才是真的“病”了。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我們不是靠個人精進的力量就能成功的,必須要選好良師益友
下一篇:情緒的背後往往指向你最深的恐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