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觀心?
答:我請你要認清楚一件事,在你修學任何法門以前,都要先做一次徹底的反省、忏悔,才能消除障礙,與法相應。不然心垢太重,也就是電阻太大,電流通不過。
不但是佛教各宗派講究反省忏悔,我們不妨看佛講的經典或菩薩作的論——《大智度論》、《天台止觀》,都是講“你要修學止觀也好,修學般若也好,你先要忏悔。”你不反省,就不能認識你是誰,你這個人究竟是怎麼一個人。我們真正反省了以後,反省得很由衷、很徹底,我們就會很清楚地認清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好人好到什麼程度?是壞人壞到什麼程度?我們究竟比一般的動物高明多少?你就清楚了。你那個我慢、執著、自以為是,就會降低。所以你先做一次徹底的反省跟忏悔。
《六祖壇經》有無相忏悔,禅不是不講忏悔,因為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修正我們的表層意識。我們的本心是完美的,不需要修;要修的就是我們那個七零八碎的、多元的、分裂的、不統一的表層意識。我們要修正它以前,先要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正,自己做一番檢查。這就是反省忏悔。
我們必須先反省忏悔,然後再去觀心。我們沒有事的時候靜坐觀心,有事的時候隨時觀心,這個非常簡單。也就是說,你想什麼你要知道,古人說:“識得不為冤。”
我在台南的時候,有個朋友在體育公園散步,他每天散兩個小時的步,我說:“你在散步的時候思考些什麼?”他說:“我散步只是散步,沒有想什麼。”這個人很可悲,為什麼?無明厚重,自己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了,完全失去主宰的功能,腦筋自發地想,控制不住了,失控。人可能不想什麼嗎?可能這兩個小時什麼都不想嗎?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想而又不知道,這完全失控,生命力衰退。這個人果然不到半年,散步摔了一跤,就奉主召了,這是生命力衰竭的現象。
我們要提升我們的心力,就必須秒秒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而且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說我們這個念頭不好把它丟掉,我們反省過的壞念頭應該不再浮現。我坦白跟各位講:“我今天講的話,是可以求證的,通得過實驗的,不是隨便信口開河。”你若是反省很由衷,反省得很好,而你該反省的,它自己會流露出來,不要你去慢慢思索,你只要寫下來,就對了。為什麼要寫呢?寫下來才見光。而且凡是你很徹底、很由衷反省忏悔過的,以後這個念頭不會浮現,同類的念頭也都不會浮現。
你修學這個觀心的佛法,從生也這樣,死也這樣,打成一片,不是說我一天觀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這個沒用的。你要不斷地觀心——工作的時候就管帶,好像買菜順手把孩子帶著、牽緊,不要讓它溜走找不到;而你在家裡做事的時候,孩子上學了,你自己做你的家事,也就是說你沒有事的時候,自己坐著觀心,說本來的心態是個什麼樣子?自己向內心找答案;而你平常不管是工作、休息、娛樂,你都要不忽略自己任何一個念頭,不讓它隨便溜過,自己批判自己,也不要讓它停止,但是自己應該自我勉勵說“我們應該有正念”。
正念,就是光明的念,有目標的念,由責任義務出發的念,探討生命實相的念,這個叫正念。我們以正念代替妄想,這樣就可以了,也不必叫所有的念頭都停止,應該主動起念,而不要被動地跟著它走,不要叫妄想牽著你的鼻子走,把你牽入想陰,而是主動起念。人的腦子是個工具,你用它去思索,並不影響修行。中國偉大的佛教教內的大師們都是有思想、有思維能力的,著作等身,它會影響到修行嗎?不會,邪思妄想才會影響修行。八正道有正念、有正思維,這個都不會影響。
你剛才問得很簡單,我答得很啰嗦,最扼要的是希望你先反省忏悔;第二,就是說主動起念;第三個,任何一個思索沒有答案不要去半途放棄,思索任何問題都要找到結論才能停止,沒有結論以前不要思考另外一個問題,這個是最健康的。假如說你這個想一點放棄,那個想一點又放棄,而且習慣於想,以想為享受,久而久之,你想一個問題,它來了好幾個;別人問你這個問題,你答那個問題,結果精神分裂了。精神分裂,就是這樣引起的。
觀心是健康法門,我們一生用的腦筋,還沒有用到十分之一,我們要多用腦筋。大家不要說“無思無為”就是修行,“無思無為”是說你原本的那個心態,原本無思、原本無為的,而你有這個工具(腦筋),你要好好用——你要去寫作,你要去讀書,你要去研究對個人、家庭、國計民生有用的學問,而不要去研究那些既不能抵抗煩惱、就業考試又不考的廢知識。
摘自 安祥禅叢書《“不二法門”會後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