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4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二面,第十行,小注第十一段看起。這一段的注解比較長一點,為我們說明實相。

  【清夜平旦時,向自己心中觀照。對境隨緣時,向一切法上觀照。依此所說義,深深觀照,則受用無窮。】

  這是說到我們平常用功的方法,無論我們修什麼法門,都不能夠違背般若 的原理原則。第一句就是說的早晚課誦,這是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決定不能夠缺少的,每天必須要做。早課,這是講平旦,就是早晨;清夜是晚上。它不講平旦清夜,而說清夜平旦,那個意思就不一樣。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的,終始,而不說始終;說始到終,這一段就沒了、就完了。說終,終下面就是開始,讓我們體會到時間是無盡的。一年臘月三十過了,第二天又是初一,終始。這個地方清夜平旦,也是這個意思。晚課是反省、是忏悔,早課是提醒我們今天所做的錯誤,明天決定不再犯,這叫做改過自新;《無量壽經》上講的洗心易行,這是真實忏悔,真實的修行。所以要向自己心中去觀照、去反省、去檢點,做這個功夫。而平時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我們一定是六根面對外面的境界,對境要隨緣不要攀緣,這是經上已經給我們說了很多。

  隨緣的時候也要用觀照的功夫,用什麼方法觀照?就用本經的四句偈,或者是半偈、一句都好。用哪一句?這個不定,要看你遇到的是什麼事,看你遇到的是什麼境界。由此可知,經平常要念得熟;要是念得不熟,遇到境界現前,去想哪一句,還到《金剛經》去翻,去找一句來,那就不行,那就錯了,經一定要念熟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境界現前,遇到一些事情,立刻就要想到佛在經上是怎麼樣教導我們的,我們依照佛的教導去做,那就不會錯,觀照是這個意思。這是真正的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在恆順眾生裡面常隨佛學,在常隨佛學裡面恆順眾生。深深觀照,當然受用無窮。就是觀照的功夫淺,也得到受用。所以功夫用在生活之中,我們佛就沒有白學,學了真的有用處。

  【學人欲見實相,當靜心於一切皆非上領會。若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子,便非實相矣。】

  實相是真相,實相是真空之相,也就是真心自性之相。其實真心本性哪裡有相?雖然沒有相,但是確確實實有這個東西在,確確實實有這樁事情。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從這個地方發生的,都從這個地方現起的,所謂實相無相無不相,這個我們前面讀過,前面也曾經講過。宗門大德常講的明心見性,他怎麼見到性的?這一段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去見性。淨土宗裡面,教給我們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這一段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去體會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個方法很妙。

  靜心,靜是安靜。這個靜還不是清淨,是動靜之靜。心裡面有妄念、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心是動的,不是靜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靜下來了。動靜是講心的活動狀況、狀態上說的。我們講清淨,那是從它的體性無染上說的,決定沒有污染,沒有污染說它是清淨。這個地方是說它不動,的確自性原本就不動。在這裡面你去觀照,《金剛經》上講的「一切皆非」,你觀照這個;或者觀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照這個也行;或者去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都是一個意思,任何一句經文都行。如果在這個地方觀智,我們觀照這是智慧,這個不是情執,是智慧的作用。於外面境界真正體會得,你對於心性、對於實相,你就得到一點消息。這一點我們同修們也許可以能做得到。我剛才講,得一點消息,時間不是很長的。如果這個境界你要是一得永得,你就成法身大士,你就證入。我們這是從這裡透一點消息,這一點消息雖然不是怎樣的果證,但是已經相當不容易了。我們無始劫以來,都迷在幻相之中,從來不曉得有個真心、有個本性,不知道!所以縱然是短暫的領會,也非常可貴。像黑暗當中,這是很久很久時間的黑暗,忽然有個閃電,那個光雖然很短暫,非常可貴。這就是你心地在一念清淨的時候,就一念相應,放出光明出來了。從此之後這個功夫綿密不斷,這個境界就會常常現前,這是好境界。

  「若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實相是什麼?就是一切萬法的自性,一切萬法的本體。這個地方講得雖然很容易,而去做的話還的確不簡單。靜心,心要靜到相當的程度,不是把粗的念頭、粗的妄想放下來,我們這個心就靜了,那個靜心沒有用處,體會不到。可是學教的人,教理多少會有一點幫助。教中說:一剎那有九百業果生滅相續的狀況,那個領會,實實在在講就是體會到這個影相。真實的境界你要是見到了,那就是經上講的八地菩薩,那不是普通菩薩,見到阿賴耶識。我們心清淨雖然見不到,好像接觸到影子一樣。古人有比喻,像燒火,雖然沒有接近火,但是火的暖氣接觸到了。火沒有接觸到,暖氣接觸到了,就是這個意思。你能夠體會一點,就是接觸到這一點氣氛,這個氣氛就很可貴。可是一定要懂得實相即是非相,這個非是雙非,它不是相狀,也不是空無。我們前面經上講「非法相,非非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它這個非是兩邊都不是。

  因此「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不相是空。這是講你心裡面,稍稍有絲毫的執著,有個有相或者有個空相,那你就與實相相背,你就見不到實相;實相就是真如本性,你就見不到性。我們凡夫見不到性,為什麼?凡夫著有;阿羅漢、辟支佛也見不到性,什麼原因?他著空,他著非法相;都不能夠見到實相。唯有大乘菩薩,他了解事實真相,空有兩邊不住;兩邊不住,實相就現前。

  【修行用功下手處,即是須於未起心動念時,精密觀照。】

  這個句子很難講,因此它觀照上加一個精密。有沒有起心動念來觀照?一起心動念就錯了。他是不是有觀有照?確實有,但是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就如同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樣,它照不照?它是照,它也觀、它也照,可是它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我們怎麼學法?當自己一念不生的時候,也就是說我們心很清淨,要常常這樣練。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很清淨。怎麼觀照?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時候叫觀照。動一念分別就錯了,就落在意識的范圍裡面去了。諸位要知道一個原則,觀照是不用心意識的;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不用心意識,怎麼個不用法?第六意識是分別,不分別就不用第六識;第七識是執著,不執著就不用末那識;第八識是含藏種子,也就是我們講的記憶,我不用這個,那就不用第八識了。心意識都不用,那是什麼起作用?那就是真心本性起作用。離了妄就是真,離了妄要再去找一個真,那就壞了,那決定是虛妄,哪裡來的真!這一段後頭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在沒有起心動念時。我們在平常時候這個境界也有,只是不多。真正用功,這個境界會常有,而且有時候保持的時間也比較長,也能保持長一點,心清淨。這個時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果才覺得有一點功夫了,那就壞了,你已經又落在妄想裡面去了。這個狀況就是此地講的精密觀照,離心意識。

  禅宗參禅要離心意識參,這才能夠見性。不但參禅要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它是屬於照見。研教也要離心意識,不離心意識不能開悟。禅宗叫開悟,教下叫大開圓解。我們常聽人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他怎麼會通?開解、大開圓解。我們念佛人也要離心意識,如果離心意識,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叫做理念。你得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那個品位就高。當然這個事情沒那麼容易,我們一般凡夫妄想、煩惱、習氣非常深重,何嘗不想斷,斷不掉!還是一天到晚在打妄想,睡覺還作惡夢,那有什麼法子。這就想到修其他的法門難,你參禅沒有法子開悟,你業障太重了。你學教不可能大開圓解,因為你沒有辦法離開分別執著。

  念佛行,念佛雖然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佛號功夫得力,能夠把這個東西壓一壓也行,他就能夠往生,叫帶業往生。這就是念佛法門比其他法門來得方便,來得容易。學其他法門,我們的的確確沒有能力出三界,唯獨念佛法門我們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種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不是實報莊嚴土,雖不是也沒關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很特殊,叫一生一切生。我們生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到那個地方同時都見到了。不像十方諸佛剎土,四土他有隔別不在一起,當中有界限。凡聖同居土見不到方便有余土的阿羅漢、辟支佛,我們見不到。方便有余土的這些羅漢聖者,見不到實報土的菩薩,它有障礙,有間隔。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四土在一起,所以叫一生一切生。我們到西方世界,你可以看到羅漢、看到辟支佛、看到菩薩,大家天天在一起,所以這個世界非常特殊。

  【當知念頭不起則已。起則非之,便是離念之快刀利斧也。豈非最妙觀門。】

  般若 裡面所講的原理原則既高且妙,但是對於我們業習深重的凡夫來講,太難了!「念頭不起則已」,這起了一個妄念。「起則非之」,你怎麼個非法?非是把它去掉。妄念起來,你用什麼方法去掉?《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沒有去掉?沒去掉。你心裡頭還有一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起了個妄念。妄念去不了妄念,這才知道難!像佛在經上講的原理,教給我們的觀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念這句話,心裡早就著了這句話,早就有住,哪裡是無住?「凡所有相」念這個,心裡頭「凡所有相」那四個字清清楚楚,都著了相。起心動念就著相,沒有法子不著相。一切都不想,又著了個空相,著了非法相,怎麼可能不著相,真正做不到。所以你才曉得,離開念佛法門沒救!念佛法門的妙處,「起則非之」,這個非之就用一句阿彌陀佛,才有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把那個念頭歸到阿彌陀佛上去。這不是著了阿彌陀佛的相嗎?行!著阿彌陀佛的相可以往生。往生同居土、往生方便土,都是著相去往生的;不著相往生,是生實報土、寂光土。但是諸位要知道,一切法門著相沒成就,不但在大乘法裡面你沒成就,我們在《金剛經》前面讀到,小乘初果都沒有分,都不能成就。我們把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才真正完全肯定;除念阿彌陀佛,沒救了!我們這樣才回過頭來,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這不是大乘法不好,大乘法太好了,決定做不到。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它回歸到佛號上去,回歸到淨土上去,這個方法最妙,這個方法最殊勝。你要是用《金剛經》這個方法,前面說過,這是智念;我們歸到佛號這邊去,這是淨念。淨念比智念還要親切,顯示淨宗法門的無比殊勝。

  【六度萬行,一一如法精進修行,而曾無芥蒂於其胸中。】

  六度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是屬於事,屬於事相。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量無邊,把它總歸納不外五大綱目,前五度。後面這一句,曾無芥蒂於其胸中,這一句是般若 波羅蜜。事做不做?做!要認真做、要努力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得盡善盡美,心裡頭若無其事,干干淨淨、一塵不染。不但是事情做過之後不染,正在做的時候也不染,那你就是真正修學大乘者。我們要曉得這裡面有很大的關系,心裡面一有染著就是輪回業,只要有一絲毫的染著,你要是做的善業,善業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不是為自利的,這是善業,佛法裡面善跟惡,凡是利益眾生的這是善,果報在三善道。如果有一念是為自己,或者是為我的小團體,這是自私自利的心,這就是惡,果報在三惡道。所以只要有一絲毫心裡著了相,都是輪回業,我們要是明了這個事實才知道可怕。我們是輪回心,輪回心是什麼心?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輪回心。所謂三心二意,你用三心,阿賴耶、末那、第六意識,這是三心,二意就是末那識跟意識。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識,叫二意。用這個心,你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輪回心。干的事情又是輪回業,你還能想超越六道輪回,沒那個事情!不出輪回,受苦無有窮盡,實實在在講太可怕了。

  要想在這一生超越輪回,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只要把那個心變一變,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菩薩事業,馬上就轉變了。菩薩事業怎麼做?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從事的行業,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盡善盡美,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大眾。不但服務,而且做為社會大眾的榜樣,這個事業就變成菩薩事業。普度眾生,讓你的同行人向你學習;工作裡面、生活裡面就是行菩薩道,菩薩道、菩薩事業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范圍。我們這個觀念能不能轉得過來?

  菩薩的行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很廣,我們在這個經上所說的,盡我們的心力,盡我們的體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布施。持戒是守法,不但佛陀的教誡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律,地方上的規約,統統都要遵守。乃至於沒有條文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樣樣都要遵守,這叫持戒。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對人對事對物,要能忍、要能夠讓。《金剛經》上,世尊在菩薩行當中,特別強調布施與忍辱,《金剛經》上六度,唯獨這兩樣講得最多。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住福報,才保得住,不能忍保不住。

  我記得早年看的書,現在朝代、人名都忘掉了,有這麼一個記載。有一個人家,大概官也做得很大,好像是九代同堂,這真正不容易。所以皇帝都表揚他,九代同堂大家族,家裡上上下下大概總有一、二百人,九代同堂。皇帝到他家裡去訪問,你們家裡人口這麼多,你用什麼方法,把這個家能夠調理得這麼好,一團和睦?這位老先生很有趣味,拿筆就寫上一百多個「忍」送給皇帝,皇帝一看哈哈大笑,忍辱,忍!與大眾相處不能忍,你就完了。家庭裡面能忍,家和。公司行號能忍,你這個公司行號老板跟員工和睦。所以說,家和萬事興。這個老人答覆皇帝很有趣味,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不能忍就不能成就。

  所以菩薩行,念念為眾生,念念都為利益眾生,沒有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就有分別執著,就有妄想,你造的是輪回業。輪回之中,因果非常可怕!不要以為自己,我做的是善業、好事,我做的是佛事,如果你不把事理樣樣搞清楚,很可能將來墮在地獄裡頭,還不曉得為什麼去的。這樁事情,諸位可以看看灌頂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灌頂法師在這一篇注解的後面,說出念佛人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成佛,上上品往生,生到那邊就成佛,有念阿彌陀佛的人墮落到地獄裡去。我那個時候做學生,看到這個本子,看到念佛得善果,我們不懷疑,是應該的。念佛墮地獄,我沒辦法理解。念佛人再不好,也不至於墮地獄?我把這個事情,就把這個書拿去請教李老師。李老師一看:這是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講,我在講經的時候對大眾講。他為我們宣說出來。雖然口裡念佛,心裡面拿著佛法做自私自利的營業,這就墮地獄,這個罪重!念佛人即使用佛法來做生意買賣賺一點錢、營一點利,也不至於這麼大的罪過。沒有曉得它其中有一個道理,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讓社會所有大眾對佛教產生誤會,這個罪他要背在身上,這就嚴重了。這是破壞三寶的信譽,障礙許許多多人修學佛法的信心,他要擔負這麼大的因果。我們想想,墮地獄是應該的,那沒話說的。

  所以佛門當中點點滴滴,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還有就是三寶物,損壞三寶、偷盜三寶物,都是墮阿鼻地獄。這樁事情,我們在以前也是想不通。道場裡面的東西,沒有經過道場主人同意,只是偷偷的拿一點回家去,哪裡有那麼大的罪過?沒有想到它這麼嚴重。結罪從哪裡結?從戒律上一看,我們懂得這個意思,一般人偷盜一個人的東西,你偷得再多,你欠一個人的,這個罪就輕。你偷他十萬、偷他一百萬,欠一個人的,這個罪輕。如果這個財物是新加坡政府的財物,國家的財物,哪怕是一塊錢,你偷盜了,你麻煩大了。為什麼?這一塊錢是新加坡政府的,政府錢從哪裡來?是老百姓的稅收,新加坡所有國民,你都偷了他的,這個麻煩大了,這個還起來就很麻煩。結罪是這麼結罪的,這個罪就重。雖然偷得很少,但是罪非常非常之重,你變成偷這麼多人的東西。三寶物就更不得了!三寶沒有國家界限,不但沒有國家界限,還沒有佛剎的界限,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裡頭三寶都有分。你要是偷它一針一線、一塊錢、一毛錢,那個罪沒有辦法,搞不清楚的,所以墮阿鼻地獄,它是這麼個結罪法的。所以要偷,偷一個人沒有問題,千萬不要偷政府的東西跟三寶物。我們才曉得,它是這麼個說法的,否則的話,哪裡會有那麼重!我們決定不敢掉以輕心,認為這個沒有什麼大關系,但是偷盜很容易犯,非常容易犯。譬如公家用的、常住用的信封信紙,隨便拿來私人寫信,常住有沒有答應給你?你也沒有說,這就犯偷盜罪。真的是要非常小心謹慎。擺在外面結緣的,那個沒有關系,你多拿一點,那是跟你結緣的,贈送給你的,不是結緣的不行。常住物一張紙都不可以動,這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所以六度要一一如法精進修行,心裡面干干淨淨,若無其事。

  【一一精進,不壞也。】

  不壞世間法。

  【無不相也】

  無不相就是有相,沒有落空。

  【心中若無其事,不著也。】

  這就是無住,前面講的應無所住。

  【無相也】

  這樣才空有兩邊不住。與自性體、相、作用都相應了,順著自性,這叫順著自性,這是佛菩薩。

  【一切世間法,事來即應,事情來了做。事過便休。】

  這個休是心裡頭沒有執著。事情來了,有很多事情需要用思考的,我們就用思考;需要用勞力的,我們就用勞力。盡心盡力把這個事做好,事做完之後,心裡頭一點痕跡都沒有,干干淨淨,這就對了,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雖休而能應,應而能休。所謂提得起、放得下。】

  放得下就是此地休的意思,心裡面干淨,一塵不染。提起就是要做,我們本分的事情要認真努力去做。可見得佛法並非消極,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世間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為大眾服務的。

  【如是久久體會四句皆離之義趣而力行之。便能做到應時便是休時,休時便是應時。自然二邊不著,四句皆離,此又是最妙行門。】

  四句是佛法裡頭常講的「四句百非」,這個四句是根本的四句。第一個是「有」,第二個是「無」,第三個是「亦有亦無」,第四個是「非有非無」,這叫四句。這四句總一切法,把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盡了,總離不開這個四句。從這個四句裡面再開展,那就是無量無邊句,不止百句。這是妄想執著的根本,般若 破這個。

  「如是久久體會四句皆離」,空有兩邊不住。本經教我們離法相、離非法相,非相非非相就是這個意思。這個道理明白,旨趣也體會到,認真去做,努力去行之,認真去做。力行就是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就這麼做去,完全依照《金剛經》的道理,《金剛經》的教誨,我們這樣去做。但是前面那四個字很重要,久久體會,你才能得受用。你要做得很純熟,做到很純熟就入了這個境界。什麼境界?應時便是休時。我在做的時候,就是心地清淨時;心地清淨時,就是我做的時候。或者我們還用《金剛經》前面的兩句話,無住的時候就是生心的時候,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的時候。無住就是心裡頭干干淨淨、一塵不染,生心就是樣樣事情都要去做;做的時候就是不染的時候,不染的時候就是做的時候,是一不是二,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到這個境界你就入了,就契入,我們一般講證果、證入。如果無住跟生心還是兩回事情,那你沒有入。必須是融合成一樁事情,你入境界了,這個入境界就是見實相,也就是明心見性,入了菩薩的境界。入的方法是「久久體會」,這四個字很有味道。如果是有意把無住生心融合成一起,你有意去的,那決定還是兩碼事情,絕對不是一樁事情;自自然然入這個境界,久久體會一定是自自然然做到。

  底下講「自然二邊不著」,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我有意這樣做,已經就住相,我要依照《金剛經》去做,你已經住相,決定不能有這個意念。這樣去過生活,你就是轉凡成聖;不但是轉六道,實在講是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徹底轉了。自然二邊不著,四句皆離,此又是最妙行門。底下一句,這是我加的。

  【人生最高享受,如是如是。】

  我當年剛剛接觸佛法,我的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說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聽到這句話才入佛門的,我不是一般接引的,是老師告訴我的,佛法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當然要過最高的享受。所以到佛門裡面來找,果然找到了,沒有錯!所以我非常感謝老師,念念不忘老師,老師指我這一條路是正確的。

  【若知一切法,實亦非實,非實而實。便知一切法相即非相,非相而相矣。】

  這一段非常重要,這一段是智慧,也就是我們講的看破。前面教我們放下,心裡頭一塵不染是放下。為什麼我們放不下?因為沒看破。不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是假的,不曉得一切法是空的,不知道!以為這一切法是真實的,這是看錯了,這是一個根本錯誤的觀念。把自己的身心也認為是真的,一切萬事萬物也認為是真的,於是這裡面起了自私自利的念頭,起了分別執著、愛取有的念頭,這樣才造業。業力會變境界,相宗教義跟我們說:這一切萬象、森羅萬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為什麼會有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十法界是業力變的。六凡法界是染業變的,四聖法界是淨業變的,染淨統統離開,那就是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它會變境界。善業變順境,變好境界;惡業就變三惡道的惡境界。這不是佛菩薩給我們安立的,也不是閻羅王在那裡制造的,不是的,自作自受,自己變現的境界,自己去受用,是這麼回事情。如果你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金剛經》末後一句太好了,「如夢幻泡影」,這是事實真相。既然如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執著的?自然就不執著。一切都不執著,為什麼還要勤奮努力的去做?因為我們知道相是業力變的。我多造善業就變好境界,雖然我自己不受用,我願意給大眾受用,這是慈悲心,大慈大悲。諸佛菩薩要不認真努力來造善,我們還有日子過!一切眾生念念當中是造惡業,為什麼這個世界還能維系到這個狀況,這裡面有很多佛菩薩在修善業。我們沾他的光,不知道!甚至於他在行善,我們還罵他愚癡,罵他是傻瓜。我們在造惡業,他們在行善業,所以維持這個境界,還能維系住,不至於變得更壞,道理在此地。所以要曉得,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所有一切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現相是剎那生滅業因果報的連續相而已,確確實實沒有自性。

  【佛說一切法,但是幻相而無實體。】

  這就是說明一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確確實實無自性,就是沒有實體,當體皆空。

  【體唯淨心】

  它的本體是什麼?本體是清淨心。

  【故曰萬法唯心】

  心是能變能現,相是所現所變。

  【又曰心外無法】

  這是真的,所有一切法,不但是十法界,連諸佛菩薩的淨土一真法界,也是唯心所現;除了心性之外,別無一法,這是事實。

  【故可就諸法以明實相。因諸法之實相,即是性故。】

  實相就是本性、就是真心,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其實是一樁事情。

  【《起信論》雲: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遂成眾生。】

  這是講法界的緣起,也就是我們現在一些科學家,在探討宇宙的來源,生命的起源。現在外國這些書籍出版得很多,可是都沒有找到,都是在摸索,都是在猜測,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因為它不是事實,他拿不出證據出來。所拿出的證據,裡面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存在,不能自圓其說。宇宙的緣起、來源,生命的起源,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特別是《楞嚴經》,《楞嚴經》叫做開智慧的《楞嚴》。《起信論》上講的這個意思,也是《楞嚴經》上所講的,它講得簡單,論上講得簡單。「因不知一法界故」,一法界是真的。眾生與佛的差別在哪裡?迷悟不同。迷的是什麼?一真法界。悟的是什麼?還是一真法界。一真裡頭沒有迷悟;迷悟是人,人迷了。迷了之後就麻煩了,一念不覺而起無明。你要問:為什麼會一念不覺?因不知一法界故,不知道原本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實在講就是前面所說的「唯心所現」,心是一,所以現出來的相也是一;心真實,現的相也真實。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所現,這裡頭沒有妄,沒有虛妄,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現的是這個境界。在四種淨土裡面,實報莊嚴土,實就是真實,不是虛妄的,所以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

  一真之外有所謂十法界,十不是數字,是代表圓滿,圓滿是無量無邊的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差別心來的。我們講堂現在有幾百人坐在此地,一個人一個法界;兩個人同在法界裡,沒有!你們兩個人是同一個念頭、同一個思想嗎?各人想各人的。好像我們是相同的,《楞嚴經》上講「同分妄見」。所以我們這個法界裡頭,有跟人家相同的一部分,但是各人是各人的;有跟別人完全不相同的,叫別業。譬如這個燈,每一盞燈,別業;它放的光,光光交融在一起,同分,雖然是同分,還是各人是各人的。你把這盞燈熄掉,它的光沒有了。燈開起來,光跟大家同的,熄掉,它沒有了。可見那個同分還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你才曉得一個眾生一個法界,法界無量無邊。到什麼時候跟大家真的相同?入一真法界就相同,那就真的同了,心同境界就同了,心同境界就同了。這個事情可以能夠試驗的。我們看到兩個人,假如他的面貌相同,他的動作也相同,儀態也相同,你就可以斷定這兩個人對一切事的看法想法都會相同。面貌是心變現的,這一點不假。有學問的人、有修持功夫的人,一看你的面貌,看你的舉止言談,全都露出來了,一點都沒有法子隱瞞。從這個地方可以能夠測驗到。所以一切法是心識所變的,因此就可以在諸法裡面、一切法裡頭見性,以明實相就是見性,相裡面見性,因諸法之實相,即是性故。

  我們看禅宗語錄裡面,有很多寫機鋒話,我們一般人看不懂,不知道他說什麼。老師考試考問學生,考他的境界,你見到什麼?他在地下拿一片樹葉、拿一朵花比一比,老師就點點頭。我們不曉得他到底玩的是什麼把戲,那代表是明心見性。他問你的見地,你有沒有見到性?性在哪裡?是什麼樣子?隨拈一法無不是,皆是的。只要你真正體會到,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個空、不可得就是自性。空跟有在一起,不是離開這個相,別有一個自性,那就錯了。凡是禅宗裡面表現的這個,我們用《金剛經》這個意思去體會,都是空有一如、萬法一如、體相一如,這就對了。你能夠入一如的境界,那就是見性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如果你心裡面還有分別,沒見性。只要有分別就有對立,就不是圓融,就不是一如,一如就是不二。眾生跟佛一如,生佛一如、性相一如、體用一如、理事一如,無有一法不如,那就入了境界。入這個境界心地一定清淨、平等,《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他那個心的樣子、心的狀況,決定是住在清淨平等覺裡,這裡面顯示一切法皆如,一切法不二,也就是《華嚴》所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因為一念不覺則生無明,無明就是不知一法界,知就明了,無明就是不知道,就是不明了。不明了事實真相,不明了萬法一如,不明了,不知道萬法是一如。不知是個動的相,無明是動相,心就動了,明了心就定了。所以諸佛如來他的心是清淨寂滅。我們講五忍菩薩,佛是寂滅忍,菩薩最高的境界是無生法忍,清淨寂滅。才一動就是無明,無明在哪裡?起心動念就是無明。也許有很多人,我也不起心動念,我什麼也不知道,人家問我,我總得要想一想,起心動念一下。這就是無明是妄心的根本,我們用的是妄心。諸佛菩薩他不要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許多的經典,都是別人向他請教問題,他說的。人家提出一個問題,佛是不是要去想一想再答覆他?如果想一想答覆他,從無明裡面生的,那就錯了。佛菩薩講經說法心地干干淨淨,絕對沒有動一個念頭。所以佛經是在無念無生裡面自自然然流出來的。我們今天對佛經為什麼這麼難懂?我們是用無明,起心動念去研究它。它是一個不起心、不動念裡面出來的,我們要起心動念去研究它,別說你研究個十年八年,你一百年、二百年,研究無量劫也研究不通。為什麼?根本不相應,這就是大經上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想研究佛經都不得其門而入。道理在哪裡?道理在本質上不相同,一個是用真心,一個是用妄心,真心是清淨心,妄心是起心動念的心,道理在此地。

  佛法如何通達?不起心、不動念就通達,這個法子妙!不起心、不動念,不但一切佛法通達,一切世間法也通達。為什麼?一切世間法也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你只要見性,沒有一樣不通達。佛經裡面稀奇古怪的事情很多,這就是當年有一批調皮的人,釋迦牟尼佛有智慧,「你什麼都懂得,我問一樣東西你不懂的。」那問你,你看經典叫《放牛經》。他們曉得釋迦牟尼佛太子出身,以後出家行道講經說法,他沒有放過牛,問他放牛怎麼放法?釋迦牟尼佛把養牛的方法說了一大套,叫人聽了都呆了,記錄下來,《放牛經》。什麼都懂,沒有一樣不懂,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懂得。我們不向清淨心上下手,向經教文字裡面去下手,那就苦了,沒有法子鑽通。一定要從心性上下手,心性上下手,那就是要遵守這個經上教導我們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時、一切處,心要保持清淨,一切事要認真去做。

  學佛,菩薩行門當中的重要綱領,也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去生活、怎樣去工作、怎樣去待人,給我們說的是六度、十願,這是總綱領、總原則。尤其是普賢的十願非常有效,比六度的效果還要來得殊勝。為什麼?直接顯示自性的功德;換句話說,直接用性德來修。佛門裡面常講「稱性起修,全修即性」,那是普賢的十願,教給我們一切恭敬,一切恭敬是性德。除什麼?除貢高我慢的業障,那是自性的大病。業障,業障在哪裡?貢高我慢是業障,貪瞋癡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是業障。業障裡面要從最重的先除它,最重的就是貢高我慢。為什麼?因為貢高我慢障礙了善法,不能夠親近善人,不能親近善法,那就完了。所以把這個擺在第一,教給你要禮敬諸佛。

  諸佛,《華嚴》普賢法門裡面所講的諸佛,那個意義不一樣,它講的是十方三世佛。過去佛,我們在《萬佛名經》裡面看到、《三千佛名經》裡面看到,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這一切眾生,眾生也是廣義的,眾生不單指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眾生。眾生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任何一法都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叫眾生。一切眾生都是佛,那我們要問,桌椅板凳是不是佛?是佛。香爐蠟台都是佛,無有一物不是佛。大經上告訴我們,從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我們叫它做佛性,就是它的自性我們叫佛性;植物、礦物,我們換一個字,叫它做法性。但是要曉得,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華嚴》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圓種智就是成佛。你什麼時候成佛?你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統統都成佛了,你就成佛了。如果你今天佛學得不錯,但是這個看不順眼,那個我對他不太高興,你就沒有成佛的指望。不但沒有成佛的指望,告訴你,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指望都沒有,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裡的人,心地清淨、平等、慈悲。如果你看到不順眼的人,他念佛也往生了,你也往生了,到那裡,你怎麼也來了,你們兩人要打一架,哪有這個道理!心裡頭有一點點這種執著痕跡,要知道不能往生,這個對我們的關系太大太大了。所以別人對我們看不順眼無所謂,我們萬萬不可以,要知道我們有這一念不能往生。他有這些念頭,他要不要往生我們不知道,他如果真要往生,不能有這個念頭,這是不可以不曉得的。

  這是有了無明這才變成眾生,有了無明才生煩惱,煩惱輾轉愈來愈嚴重,於是就愈來愈墮落,這樁事情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只要不出輪回,你的果報一定是每況愈下,你不會好的。你不要以為作人不錯,來生還可以得人身,來生還要作人,你固然有這個念頭,作人有作人的條件,你有沒有具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得人身要持五戒,你想一想,你的五戒守得怎麼樣?能不能打個八十分?如果你五戒可以打八十分,你來生可以得人身。五戒的戒相很微細。不殺生,「我沒有殺人」;小動物有沒有殺?你能做得干淨嗎?做得到嗎?不偷盜更難,想占人一點便宜就偷盜了。偷盜在佛經上講得好,叫不與取。只要是有主之物,他沒有答應,你取得就是偷盜,非常微細,很難受持。很多人一般習慣上,他不知不覺,他認為是很正常的,他不曉得他犯盜戒。做生意的人,很多學佛同修受了戒的,跑來找我,他說:法師,我們犯妄語戒又犯偷盜戒。我說:你怎麼犯的?他說:我不騙人、不逃稅,我就不能賺錢,我生意就不能做了,那怎麼辦?你們大家想想怎麼辦?當然最好是改行,不要去做這個事情。可是有的時候沒有辦法,改不了,資本投下去之後改不了,不是那麼容易事情。

  我們在台灣有一個同修,做那個生意並不好,做德州炸雞,他的分店有二十多間,很賺錢,資本投下去太大了。以後學了佛,知道了,忏悔,但是生意沒法子收,從利潤當中拿出一部分弘法利生,專門來做好事,不錯了。有沒有辦法敵過業力?很難講,很不容易。總算是覺悟、回頭了,沒能徹底回頭,可見這個事情不容易。

  五戒想持得圓滿很難,得人身、來生再得人身不容易。你修福,修的一點福,如果得不到人身,福報是有的。有人到畜生道享福,有人到餓鬼道享福。地獄道是沒福享,那是完全受罪。畜生道享福我們看到太多了,外國人養的寵物,寶貝!那真是一家之主,沒有一個人不恭敬它、不伺候它,它有福報,前生修的。家裡的主人都是它的奴才,都是它的傭人,都要伺候它,享這種福報。餓鬼道裡面享福報,像土地公、城隍爺,初一、十五都有很多人拜拜,去祭祀他,鬼道裡面享福,干這些事情去了。修福著相,將來就會享這種福報。這些道理、這些事實,唯獨佛在經典裡面講得透徹,我們不能不相信,不能不接受,否則的話自己一定要吃虧。也給我們說明六道住不得,要住在這個地方,來生得不到人身,就是餓鬼、畜生;再要造重一點的罪業,就入地獄。三惡道入進去很容易,出來太難太難!所以在六道裡頭,佛講得沒錯,頭出頭沒。在六道裡面,哪裡是你的家鄉?三惡道是你家鄉。你到三善道來是出來旅游的,時間很短,馬上就要回去了。你們看看《地藏經》就曉得,地藏菩薩好不容易度一個眾生到人道,人道沒幾天他又回去了。人間一個月是餓鬼道的一天,人間一年是餓鬼道的十二天。人道裡面來了,活個五十、六十,死了再去,餓鬼道沒幾天,剛剛看到你去了,你怎麼又來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不出輪回,三惡道是故鄉,人天是出來旅游的,你才曉得六道輪回之可怕。我們這一生遇到機會,大好的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要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一生永脫輪回,求生淨土,這樁事情人人做得到。

  我們底下這個星期天,蘇居士來跟大家報告,最近他念佛助念送往生的有七個人,還有一個往生的是一只貓,也念佛往生的。畜生都念佛往生,這都是眼前的事情、最近的事情,他來報告給你們大家聽。人證、物證都在面前,一點都不假。而且往生這個事情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不難!真的是自在!不是說功夫到某一個程度來去自在,實在講只要信願具足,就來去自由。這個話有根據嗎?有。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講過,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細細體會大師這兩句話,我們就能肯定往生真的是隨意的,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得了,這不是假的。

  【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萬象森羅,而真如則是一也。即一切同體之意。】

  底下幾句話好懂。同體,同一個性體。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實狀況,莫不空有同時。】

  這句話是總原則、總綱領。說空有同時,就是說萬法一如,就是說萬法不二。空有是同時的、性相是同時的、理事是同時的、生佛是同時的,無有一法不同時,無有一法不是同一個自性。正因為它是同時、它是一如、它是不二,所以《華嚴經》上才顯示事事無礙,你們想想看,如果不是同時、不是一如,怎麼可能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或許可能,事事怎麼可能無礙?就是因為一切法是同時的、是不二的、是一如的,所以顯示出事事無礙。

  【則上自十方諸佛,下至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情與無情,莫不皆以淨心為體。】

  淨心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實相,清淨心就是自性。所以淨宗法門的修行,它是修的淨念,稱它為更親切,就是淨念就得清淨心,就是這麼個道理。比般若 法門講的觀照,它是用智念,智念跟淨念還是要差一等。淨念比智念更直捷,意思在此地。

  【淨心之實相,本是空有同時,謂之一真法界,諸法一如。】

  我們在現前生活當中,事事物物去看這個、去體會這個,體會不二、體會一如、體會同時,你從這裡面去體會,用這樣的功夫。這一句佛號決定不能間斷,我們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別的。但是我們看一切法,我們用這個角度來觀察,好處在哪裡?好處是幫助你看破放下,念佛往生毫無障礙,好處在此地。所以我們講《金剛經》的用意,就是看大家念佛不得力。所以把《金剛經》拿來講一遍,幫助大家看破,幫助大家放下,把念佛往生的障礙排除掉,使我們淨宗法門一帆風順,我們目的在此地。

  觀察,如《楞嚴經》上講的微密觀照,這個小注前面講的精密觀照,精密跟《楞嚴經》上的微密,意思是相同的。方法就是不用心意識,不要有意的去打妄想,有意就變成妄想。自自然然去觀察、去體會,要久久體會,功夫就成就了。你真的能看破,真的能放下,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決定不會被外緣所干擾,這個樣子功夫怎麼會不得力?你的生活怎麼會不自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想什麼時候去見,就什麼時候去見,這個多自在!真正是《般若 心經》上所說的「度一切苦厄」。但是修般若 ,得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我們沒照見五蘊皆空,也度一切苦厄,這是我們人人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自己肯努力一點,就能成功。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學佛感悟詞 三十七道品四正勤之三:萌善心
下一篇: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45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