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4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五面,從第十一段看起:

  【長老是世尊之十大弟子,乃因聞解此經,至於悲泣。可見此經真是難遭難遇,豈可輕視,更豈可不悉心體會。】

  佛經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當中,人道的壽命是很短促的;在世尊那個時代,人的壽命大概是一百歲。我們現在是在減劫當中,每一百年減一歲;世尊距離我們已經有三千年,也就是減少三十歲,現在這個世間能夠活到七十歲,就很難得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好像是唐朝杜甫詩裡面的話。唐朝距離我們現在有一千三百年,在那個時候能夠超過九十歲,就感覺到很希有;換句話說,在一百歲的那個時候,七十歲過世的就很平常。在今天人壽七十歲,四十、五十過世的也算很正常。可見得六道當中,人的壽命的確是短促。短促而可貴,貴在哪裡?佛告訴我們,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覺悟,最容易修行解脫,我們在大小乘經典裡面都能看到。佛這些話,固然是勉勵我們,而實實在在講,他是說的真實話,佛沒有妄語。《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我們要相信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他說天人樂多苦少,很難覺悟,迷戀在樂欲的境界當中;三途太苦,因為生活太困苦,無心聞法。佛菩薩也示現在三途教化眾生,那個教化相當困難。唯獨人道苦樂參半,苦多樂少,容易覺悟,容易修行,容易證果,所以說得人身難,得人身可貴。人身得到了,如果這一生遇不到佛法,諸位想想,這多可惜!很不容易得個人身,若不聞法,這一生就白過了。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地球上,有四十多億人口,這四十多億人當中,有幾個人聞到佛法?雖然說佛教是世界六大宗教之一,大概真正能聞到佛法,恐怕十個人當中都沒有一個。就算十個人當中有一個,這有四億人,這四億人當中所遇到的佛法,這個法在世間有變質的。佛法原本是個正法,但是在這個時代裡面,有不少變了質的佛法,不是正法,而是邪法。邪與正從哪裡分?從了生死出三界分。如果你修的這個佛法,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脫離六道輪回,這是正法。假如你所修的,修得再好,禅定智慧樣樣具足,可是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那你這一生還是白干了,這個不能算正法,即使正法,亦非了義。如果我們講五乘佛法,來生得人身、來生生天,這是人天乘。其實人天不能算,真正佛法是從聲聞、緣覺算起,那是有了成就,真正脫離輪回。如果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的佛果,那你所修的是無上的佛法,所謂大乘中之大乘、了義中之了義。這樣層層淘汰下來,聞到佛法,幾個人聞到正法?聞到正法,幾個人聞到了義的正法?又幾個人能在這一生當中,真的了生死出三界?層層篩揀下來,沒幾個人!這才知道佛法難聞。聞到之後,你信不信?信了以後,你解不解?解了以後,你肯不肯做?做了以後,你退不退心?再這麼一篩揀,太少了!真的沒剩下幾個人。我們自己想一想,在現前這四十多億人口當中,我們禁得起篩揀嗎?篩到最後剩下來的,是不是我們自己?是與不是都要靠自己。

  我們的緣很深,《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因緣具足,這一條不少,問題就在善根福德。所謂善根,就是信解,你是不是真的相信、真的理解。所謂福德,你是不是真願意往生、真願意念佛。由此可知,善根福德就是信願行。有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你的善根福德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那恭喜你,你這一生當中永脫輪回,圓成佛道。這是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你,一切諸佛如來都護念你、都加持你,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我們一定要珍惜。

  這個地方我們看到,須菩提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之一。世尊當年在世,跟他老人家學佛的人很多很多,能夠被選上頭十名的不容易!他代表的是解空第一,聽到金剛般若 ,感動得流淚。由此可知,這本經、這個法門,真正是難遭難遇,在一切法門當中,不容易!也許你聽我說這個話,還不以為然!何以故?《金剛經》到處都有,什麼地方我都可以看到,怎麼說難遭遇?其他的經典,倒真的很難遭遇。譬如小乘的《阿含經》,就不容易找到。《金剛經》幾乎哪個道場都可以找得到,怎麼會難遭遇?好!你遇到了,遇到了你懂不懂?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照做?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你遇到還不是等於沒有遇到。由此可知,經典不在數量多,數量多是緣分、因緣,要在能解、能信、能行,這就是你真正遇到。江居士在此地勉勵我們,「豈可輕視」。《金剛經》的分量很少,薄薄的五千字,五千八百個字。現在人寫一篇論文都寫幾萬字,算起來是分量不長的一篇文章。我們不能輕視,它裡面字字句句含無量義。能令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現前得幸福美滿的生活,來世永脫輪回,圓成佛道。所以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的修學,體會世尊在這部經所講的義理。

  【長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盡未來一切眾生垂涕泣而道也。】

  這句話說得好,這才是真正的意思。他要只是對著釋迦牟尼佛涕淚悲泣,那沒什麼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告訴我們:

  【警策一切眾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 ,方為紹隆佛種,方為不負己靈。】

  這是他真正的意思,真實義。警惕我們,鞭策我們,教我們要趕快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不僅僅是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聲聞、緣覺就做到了。大菩提心是要立一個大志願,我這一生當中就要作佛,作菩薩、作等覺菩薩都不甘心,一定要成佛,要發這個心。或許有人聽這個話嚇到了,這不敢當,我一身罪業,我怎麼敢作佛?嚇壞了。還有一些人聽到,懷疑!我能作得了佛嗎?這一生能成功嗎?你不敢直下承當,你猶疑不決,這就是業障現前。佛菩薩勉勵我們,哪裡會有錯?佛菩薩期望我們的,是聽了他的話馬上就承當,就真的發心,真干!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不敢當,怕不能成就,一味的往後面退,佛看到都搖頭歎息,辜負了佛菩薩的好意。所以一定要發無上菩提心,要深深相信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決定成就,就在底下這幾句,「求生淨土」,這個方法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奉持般若 」,奉持般若 前面講得很多,就是一定要離一切相;換句話說,奉持般若 就是修清淨心,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經上教給我們,離名字、離言說、離身心境界,這就是奉持般若 。能夠看破、能夠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活著去的,所以這一生成佛,沒死!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迎接,歡歡喜喜跟他走,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了!最後這個東西不要了,也丟掉了,是活著去的。生到西方永不退轉,一生決定成圓教的究竟佛果。佛不騙我們,教我們發無上菩提心,我們真做得到,一點都不假,沒有一句、沒有一個字欺騙眾生,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干。這個就是紹隆佛種。「紹隆佛種」這四個字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不認真去做,雖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臉上的光彩不夠。佛給我們的恩德太大,我們也見到佛,沒有替佛辦一點好事情。我們每天回向偈「上報四重恩」,你報了佛恩嗎?你用什麼報佛恩?報佛恩具體的做法,就是這四個字。「紹」是繼續,不能把佛法在我們手上斷掉,要如過去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我們要有傳人。如儒家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傳宗接代。「紹」就是傳宗接代,要後繼有人;「隆」是發揚光大,不但底下要有傳人,底下一代比我們更興盛,這才叫報佛恩。「上報四重恩」,把這一句做到那就圓滿,「下濟三途苦」也就自自然然包含在其中。佛法能夠興旺,能夠普及一切眾生,那不就救了三途苦,這樣就不辜負自己。上不辜負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下不辜負自己。怎麼叫不辜負自己?我這一生之後,永遠不再搞六道輪回,這個身叫最後身,最後一次了。下一次再不搞六道輪回,這樣才不辜負自己。

  紹隆佛種,這一次機會太好了!我們看到中國這麼多年輕的法師,在此地認真的學習,他們來到此地做什麼?就是為紹隆佛種而來的。我們本地同修也有福,也沾了光,我們要發大菩提心,成就紹隆佛種的事業。昨天晚上,他們法師第一次上來講經,我看來的同修也不少,非常難得。希望要繼續,不能中斷,人數只可以增加不能減少,這才叫做「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使他們有信心,幫助他們成就;幫助他們成就,就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幫助阿彌陀佛成就。他們是繼承誰的?遠是繼承釋迦、彌陀的;近是繼承祖師大德的,這是大事業,非同小可。我們到這個地方來聽他們講經,無量無邊的功德,諸佛歡喜,龍天擁護。我所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不是妄語,不是要拉你們來聽經用的手段,不是的!你要那麼會意的話,那你就錯會了意思,句句給你講的是真實話。你們不但要來,而且要告訴你的鄰居、親戚、朋友,告訴他有這麼一個上報四重恩的大好機會,你願不願意放棄?不願意放棄,就來,來聽,來作當機眾、作影響眾都好。下面教給我們具體的方法。

  【求生淨土願心,即是無上菩提心。】

  這句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說的,決定不錯。

  【大勢至圓智抉擇,即是無上般若 法門。】

  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大勢至菩薩揀選圓通,他選的是念佛法門,有許多人讀《楞嚴經》粗心大意,把這樣重要的一段經文疏忽了。我早年在台中求學,學《楞嚴經》時候,遇到一位日本法師,這個日本法師是古振美同學介紹來看我的,好像古振美現在也在此地當教授,也還小有名氣。那個時候他是台大的學生,這個日本的法師,是他們台大的客座教授,聽說我研究《楞嚴經》,來看我,他問我,他說:法師,你修什麼法門?我說:我念佛。這個教授那個態度很傲慢,眼睛長在頭頂上的,他說:《楞嚴經》與念佛有什麼關系?日本的法師、台大的教授,說出這樣的話來。我反問他一句,我說:觀世音、大勢至與淨土有沒有關系?他還算聰明,他聽懂了,臉就紅了,就不好意思了。觀音、勢至是西方三聖,《楞嚴經》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就是這兩位。二十五圓通章,通途法門、普通法門按照次序排列,這是普通的法門,不按照次序排列是特別法門;一般人都認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特別法門,沒有按次序排列。觀音菩薩如果按次序,在二十五這數字裡頭應該排列在第二,它的排列順序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照這個順序排的。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眼耳鼻舌身,耳根是排在第二,它應該排第二。把它排在最後,這個太明顯了,大家一看就曉得了。

  大勢至菩薩也沒有按次序排列,就很少人看出來。為什麼?因為大勢至菩薩移動的位置是一個,大勢至菩薩那個排列順序是排在第二十三,二十四就是彌勒菩薩,他跟彌勒菩薩兩個一對調,沒有人看出來,因為它太近了,兩個人換個位置,不像觀世音菩薩從頭拉出來擺在最後,那個目標太顯著了。兩個人沒有按次序,所以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彌勒菩薩是識大,彌勒是修唯識的,識大。結果彌勒菩薩排在第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排在二十四,觀音菩薩排在二十五,兩個人是特別的排列,就是告訴你,楞嚴會上是兩個特別法門,這兩個特別法門,兩個人都是西方最重要的兩個大菩薩。《楞嚴經》與淨土有什麼關系?這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日本的法師、大學教授粗心大意。大勢至菩薩這個念佛法門,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契機,所以他這個法門特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適合於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根機,我們世界眾生這個六根,耳根最利。你給他看,他看不清楚,你一說他就懂,他就聽清楚了,耳根比眼根要靈光,觀世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所以觀音菩薩代表的是契娑婆世界機,大勢至菩薩所代表的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之機。開智慧的《楞嚴》,以這兩位菩薩表盡了。

  大勢至圓智抉擇,究竟圓滿的智慧選擇的念佛法門,他那個念佛念得專,沒有人比他更專。經上一開端就說明,菩薩與五十二同倫,這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個;等覺、妙覺,就五十二;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一句佛號,專精到這個地步。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方法說出來了。什麼叫都攝六根?這個六根實實在在講是六識,六識往外面跑、緣外面境界,把它收回來,不往外跑了,就叫做都攝六根,我們一般講收心。眼,從色塵那裡收回來;耳,從聲塵那裡收回來。就統統收回來,不向外攀緣,心清淨,人老實了。「淨念相繼」,淨是不懷疑、不夾雜,這是淨;相繼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叫老實念,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我們淨宗就是這個方法。

  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往生的,最近就在新加坡,蘇醫生幫助這些老人往生助念,他幫助七個,七個都往生了,瑞相不可思議,現的是遍地金光,三聖來接引,時間有十幾分鐘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哪裡是假的?新加坡這個地區人有福,七個人往生,就這七個人作佛去,這是他勸的。李木源居士所勸的不只七個。時間不長,我到新加坡來勸大家念佛沒幾年,我算算應該有二十多位往生,二十多位作佛了,我很滿意、很快樂,不容易!

  大勢至菩薩的選擇就是無上般若 法門,這個念佛法門是無上般若 法門,發願求生淨土那就是無上菩提心,非常具體為我們說出來了。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一門深入,無論出家在家,我們干真的,不干假的。假的是什麼?廣學多聞。某大德有學問、有見識,那是面子,廣學多聞,是大通家,將來臨死怎麼個死法不曉得。搞真的,一樣、一門。古來有祖師大德為我們做示范的,一生就講一部《彌陀經》,有講二、三百遍的,那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你問他別的經,「我不會講,我就會講阿彌陀經」,真正內行人,這個人高明,這個人希有難得,真希有!什麼經都會講,不稀奇,沒有什麼了不起,樣樣通、樣樣松,不能成就。他心不專、心不定;一樣東西,一生一樣,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他有真實智慧,決不是世智辯聰。真正能夠自利利他,真正能夠紹隆佛法,那個一點都不假。無論在家出家的同修,我們要走這個路子。在家居士學講經,倓老法師《念佛論》裡面,為我們說的鄭錫賓居士,鄭錫賓居士是個做生意人,念過書、認識字;以後學了佛,沒多久他就學會講《彌陀經》。到處跟人講,就講這一部,他從皈依到往生只有六年,走得多麼自在、多麼潇灑!《彌陀經》講完了,大家都散場了,還有幾個老朋友,走得最後的,他就跟這些老朋友們說:麻煩你們替我租個房子,我要走了。這些人說:你要走了,還租房子干什麼?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怕死在人家家裡不太方便。多厲害!這些朋友們聽說他真有把握往生,也沒有忌諱,所以朋友這個說「你到我家」,那個說「你到我家」,大家爭著要搶他。他是坐著走的,一盤腿一打坐跟大家告別,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朋友問他:你往生了,也應該留個偈子,留兩首詩給我們作紀念。他說得很干脆:不必了,看我這個樣子就是最好的紀念。大家合掌給他念佛,不到十五分鐘就走了,多自在!搞真的,不能搞假的!真的就是一門深入,這是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記住。

  我本來不講這些大乘經,這是在這個時代叫無可奈何!有不少同修來告訴我,他說:這些大乘經你要不留下一點東西,後來沒人講了。《金剛經》像這種細講,的確是太少了。《華嚴》、《楞嚴》、《法華》,要細說恐怕很難很難!尤其是《華嚴經》。在台灣有一位開心法師,至少給我說了有十次以上,真的是來求我的,法師,你要講《華嚴》,你不講《華嚴》以後沒人講了。我也答應他了,我說:這個也是我的願望。現在可以把錄音帶留下來,留給以後喜歡修學大乘的人做參考。如果有人能講,有人歡喜講,我就願意講一部《彌陀經》就夠了,決不搞第二樣。所以淨宗的經論,五經,一樣就行了,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行,專學這一樣。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有《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解釋得很詳細,我們過去印過,也曾經講過好幾遍。所以無論在家、出家,發心出來講經,就是紹隆佛種,就是續佛慧命、報恩濟苦的具體做法。如果你說這個經我沒有學過,我怎麼會講?你要是真正發這個心,佛菩薩來教你,不必跟人學。問題你是不是有真心,你有真心就有感應。這個真心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一定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總之,長老之喜,為眾生喜。長老之感,為眾生感。其慚愧往昔,悲泣陳辭,皆為激發眾生。】

  都是為了我們,我們讀到這個經文能無動於衷嗎?這是先把長老的意思,為我們敘說出來。下面我們看他的陳辭: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這是贊歎。《金剛經》到這裡才講一半。須菩提尊者又贊歎希有了。前面曾經贊歎「希有世尊」,是「釋迦牟尼佛入捨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被他看出來了,贊歎希有世尊。

  【希有兩見】

  這個地方是第二次見到,他贊歎希有。語同意則不同,意思不一樣。

  【前因乍悟】

  前面贊歎,前面好像剛剛看出來,看出世尊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的是究竟圓滿的無上般若 波羅蜜;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生活在般若 智慧之中。想想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是生活在煩惱之中,一天到晚妄想煩惱,我們過這個日子,人家過的是究竟圓滿般若 智慧的日子,這是被尊者看到的,贊歎希有。

  【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贊希有。】

  那是剛剛見到。現在贊希有是深解義趣,徹底明白了,真希有!

  【今則深解真實義趣,慶快萬分。】

  慶是自己慶幸,快是痛快。

  【故贊希有。此二字,不止贊佛,兼及贊法,亦有自慶之意。】

  所以這個希有是三個意思:佛希有,法希有,自己能夠遇到也希有。我們今天也遇到了,是不是也能夠像須菩提尊者一樣,希有!有沒有這種感觸?能有這個感觸,你得受用了;若沒有這個感觸,恐怕還是白聽,不得受用。

  【甚深經典】

  《金剛經》確確實實是甚深,經文是不長,這部經也沒有什麼難字,這個字都是常見的字,讀起來也很順口。羅什大師翻得好。

  【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

  這幾句話確確實實把《金剛經》的內容全都說出來了。根本義、究竟了義,了義是有比較的,大乘經就比小乘了義,《金剛般若 》在一切大乘經做個比較,它是大乘當中的了義。為我們講到究竟根本的問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根本,法相與非法相都不能住。只教人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究竟了義。我們聽到了,聽到遍數也不少,可是於一切法當中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分別執著,有沒有發現我錯了!有沒有發現?如果每天能夠覺得我錯了,這就是你開始覺悟了,你跟從前不一樣。從前每天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自己錯,認為是對的;現在會常常感覺得錯了,你就開始覺悟了,你就開始在轉了,境界不知不覺就在轉。這一點可以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為什麼還執著?為什麼還分別?為什麼還打妄想?佛在經上講這全都錯誤,決非事實。老毛病又犯了,斷當然斷不了,無始劫來的習氣,哪裡一下就斷掉了!一下就能斷,那也不必念佛求生淨土,你就成功了。就是因為實實在在斷不了,這才要念佛,要靠阿彌陀佛,求他幫忙解決問題。

  覺是可貴的,覺就是曉得自己錯。最適當的時候,就是做晚課的時候。我跟大家講過,我們做早課目的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希望今天一天都能遵守佛菩薩教誨而不犯過,我們早課目的在此地。晚課是反省,我今天身口意三業,有沒有犯過失?這樣做早晚課,好處就太多了,這叫真修行。絕對不是早晨把經文念給佛菩薩聽聽,晚上再念一遍給他聽聽,自己心裡想的、干的,與經上講的毫不相關,這樣的早晚課有罪過。什麼罪過?佛菩薩沒有在,泥塑木雕的佛像,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連這個佛菩薩形像都忍心騙他,你還存什麼好心?你能夠不騙人嗎?連泥塑木雕的佛像一天都騙兩次,那騙一切眾生好像是當然的,有什麼奇怪?所以要曉得修行是修的什麼,不能干假的,一定要認真。這個經上給我們講的確實是究竟了義,究竟了義就是一切放下;連佛法也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經上講得明白,佛的三十二相都不執著、都放下了,我們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後面還講到佛的報身,那個不是應身,應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都放下了,都沒有執著,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好執著的?

  這是大智大悲,佛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究竟圓滿的智慧,徹底的悲心,教導我們這一生當中作佛的法門。大願大行,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大願;教給我們立刻成佛的方法,這是大行,沒有比這個行門更大的。中道是不偏在兩邊,第一義就是究竟義。

  【是第一義空之義】

  第一義空就是真如本性,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謂大開圓解,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亂,都是屬於第一義空。

  【】「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

  一乘究竟圓滿了義的大經,《金剛經》是的,《無量壽經》、《彌陀經》也是的。一般學佛的人,只知道《華嚴》、《法華》是大乘了義經典,而不知《華嚴》、《法華》的歸宿是淨土,《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沒有普賢菩薩導歸極樂,《華嚴》就不圓滿。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是了義,《無量壽經》是了義之了義,《華嚴》是一乘,《無量壽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凡是小看淨土,輕視淨土,實實在在講,他對大乘經沒念通、沒看明白,才生起這些誤會。

  「長老如是自陳」,陳是陳說,向釋迦牟尼佛陳說。

  【意在開示大眾,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

  佛在奉持這一段給我們說明,要離名字相、要離言說相、要離境界相,這說得很清楚了。馬鳴菩薩根據經義,造《大乘起信論》,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與這一段經文完全相應。他教給我們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怎麼個離法?

  【當攝六根,返照自性。】

  這兩句話是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在《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菩薩告訴我們,他修行證果的方法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用功的方法。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也說過。怎麼返照?照是用真心,真心是照。諸位要曉得,妄心是思想;你想想看,那是用妄心。想,心上出了一個妄相,出了一個假相;思,心裡頭有分別。有分別是思,有執著是想。一想,有執著才有相。有分別,那劃界限,「田」就是劃界限,界限是分別。一有分別,心就有界限;一有執著,心裡頭就有相。所以思跟想是妄心,不用那個,用照,照是真心。把分別妄想統統去掉,那個心的作用就是照。照是教你返照,返照就是不要照相,要照性,這就是返聞聞自性;換句話說,你要觀察一切萬相的體性,不要去著相,這就是明心見性。返照自性跟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一個境界。如果不會的話,我們就用另外一個方法,「淨念相繼」。淨念相繼雖然不是返照自性,如果是一味用功,絕不改變,功夫到了相當的程度,自自然然就見性,就入這個境界。所以一句佛號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了。方法不同,功夫用得力,境界相同。

  【乃得開見地】

  開見地就是大徹大悟,我們平常講開悟!

  【了解經中甚深義趣】

  開悟的相是什麼?一乘經、大乘經,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那是開悟。我們今天不悟,為什麼不悟?有障礙。什麼是障礙?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是甚深般若 ,一切眾生都有。德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本來都是這樣的,不是像現在長得丑怪怪的。我們相貌多好,都有像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的好相跑到哪裡去了?我們的智慧跑到哪裡去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語道破,我們就被妄想執著害了。現前的身、現前的相,怎麼來的?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哪裡會有好相?佛菩薩的相為什麼那麼圓滿?他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他是自性裡頭本來現出那個相,本來的相好,本來的相圓滿。所以佛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真話,一定要離妄想執著,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

  也許有人要問,在日常生活當中,我要是離了名字相、離了言說相,那就不說話了,那不變成啞巴?離了名字相,人家問我,「這個叫什麼?」不曉得,它沒有名字,這還行嗎?這樣學佛,給諸位說,不開智慧,這叫呆了,變成佛呆子。念書就變成書呆子,學佛就變成佛呆子,你把《金剛經》的意思完全錯會了。佛教我們離,心裡面離,心裡面不要執著,說話沒有關系。名字、言說,我們要用它,要用不能執著,要知道假名假相,它不礙事,礙事的是什麼?執著。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學過唯識的人,我講就比較方便。學過唯識的人懂得,我們現前外面境界相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這個不能離的,佛不是教我們離這個。佛教我們離什麼?離末那、意識、前五識,心心所的相分,這個東西要不得,這個東西決定是害人的。就是你心裡面執著的那個相分,要離這個相。阿賴耶識本質相分,說老實話那不相干的;就怕你心心所的相分,這個東西很討厭。我們再說得明白一點,外面這個境界相,我們真的看到了嗎?真的接觸到了嗎?沒有,永遠接觸不到。我們手拿到這個,這是不是真拿到了?你要認為真拿到,你迷了!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機器,我在哪裡?在裡面操縱這個機器。我們抓的,就像我們架的那個怪手在外頭抓泥巴一樣,一畚箕、一畚箕的拿出來,是不是他自己手拿的?不是的。他利用機械的手臂去拿的,我們這個身體是機械。我絕對不能夠直接見到、接觸到外面境界。我們眼睛看的這個花,是不是你真看到的?不是的。這個花,這是本質相,我們眼睛像個照相機,眼根把這個景象映到裡面,裡面那個相跟外面相一樣,就像照相的底片一樣,我們眼見是見底片的相,沒有緣到外頭的相。佛家的唯識學是非常有味道的心理學,告訴你,我們的確沒有接觸到外頭的境界。什麼人可以真正接觸外面境界,就是說機器從車上出來接觸外面境界?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才有能力,真正離開了。我們平常就像駕車一樣,在車裡頭沒出來,看到外面的境界是隔著玻璃看的,不是直接的,拿外面東西是用機器手臂去拿,不是自己。這是跟你講真相,這個不能再多講,愈講愈迷糊了,非常有味道!你要是懂得佛法,真有味道。確確實實,你自己以為接觸到外面境界,那是誤會,那叫迷惑顛倒。所以照佛的話去做,沒錯!這是真正給你開智慧。

  【人之學道,淺深次第,絲毫勉強不得。】

  這個要記住,我們學東西就會很快樂、很自在,絲毫勉強不得。

  【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

  時節是時間。在哪一個階段,修學某一個法門,也是一定的,也不能勉強,勉強必定是徒勞無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的能力,自己所處的現實的環境,自己所需要的,大眾所需要的,要考量清楚,然後我們抉擇法門就容易了。不是說這個經好,我要學它,有沒有能力學?這個法門好,我想修,有沒有能力修?我初學佛的時候,很多人告訴我禅好、密好,我接觸,是真好,到最後想想沒有能力修,就把它捨掉了。

  譬如禅,禅要修得定,不要講開悟,講得禅定,初禅在禅定裡頭是最低的,欲要離,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離不是外面境界離,心上離。財色名食睡,真的都不動心,真的心裡頭若無其事,這才能達到初禅。我做做,辦不到,事上可以離,心上離不掉,起心動念還是有,才曉得這個事情難,太難!不是裝模作樣盤腿面壁,那個我也能做,我過去坐過四個小時不動,我這雙盤坐下坐四個小時,面壁,心裡頭還會動心、還會動念頭,才知道這個難。心裡頭念頭不斷,你那個定修得再好,叫欲界定,初禅天沒分。這才知道不行,自己沒有辦法,那個法門沒有法子修。

  密法裡頭三密相應,那個神咒那麼長,好難念!我們又有一個習氣,總是喜歡樣樣搞清楚,密咒又不講的,就一直這樣念,又不解意思的,這個興趣就不高了。所以才曉得不容易!何況密的境界是真高,我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我雖然沒有跟他學密法,但是密教裡面那些知識我知道的很多,我曉得那個相當不容易,那不是普通人能夠學得成功的。後來再到處看看,只有這個念佛還靠得住,還有點把握,可以帶業往生,這個還行!除了這個法門之外,沒路好走了,這是真的,所以死心塌地老實念佛。晚年再講這些大經,這不是為自己講的,這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功夫,犧牲自己的品位,希望這些大法還能夠傳下去,幫助佛法延續下去,這是不得已做這個事情。所以要曉得淺深次第不能勉強,時節因緣也不能勉強,然後你的心自然就定,自然就清淨。

  【發大悲心者,亦復性急不得。】

  有些人性子很急,希望趕快成就,那是很難的。時節因緣不到,慢慢等,不可以著急。好事,自古就有說好事多磨,哪有那麼容易成就的?一樁好事的成就,這個地方講時節因緣不能勉強,第一個是自己的福報現前,第二是眾生有福,這個好事才能成就。自己福報現前,眾生沒福,這事情不能做。譬如我們自己有福報,福報現前了,我想做個好事,在這個地方建一個道場,請法師來弘法利生,好事情!學須達多長者,建只樹給孤獨園,結果請來的法師沒有幾天,天天打架,爭奪廟產,那不就完了,好事變成壞事。這是眾生的福報不現前!必須許許多多的因緣湊合起來,那一樁好事才真正成就,不容易!各個方面有一個方面不成就,就有缺陷,就有遺憾。所以這是要有智慧,沒有智慧觀察,沒有冷靜的頭腦,那就太難太難了。金剛般若 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觀察、有能力抉擇。

  【以機教必須相扣】

  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教是教化,機是眾生的根機成熟,法緣才殊勝。教的人有功,學的人得度,才有這樣好的效果,所以一切急不得。這個因緣有沒有方法把它促成?這個可以的。用什麼方法來促成?斷惡修善、積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這是正確的方法、正當的方法。如果用其他的方法,什麼技巧,那個可能愈搞愈糟糕,不但機緣不能提前,可能反而延後,所以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一有成見,便障道眼。】

  這話很重要!現代人,說實實在在的話,比古時候人,在遇到佛法、聞法的緣上來說,比古人超過太多太多了。古時候一個法師講經說法,都是在寺院裡面,你要想聽經,你要到他那個道場。在家居士也可以去討經單,他講一個月,我在這個地方住一個月,來聽經聽一個月。你得有空閒,如果你有工作,工作不能放下,你哪有時間去聽經。又沒有交通工具,遠近都得走路去,非常辛苦!經書也沒有,要想得一本經書,自己去抄,哪有現在這麼方便!現在是方便太多了,有不少法師在電台上講經,你都不必出門,家裡打開電視機就在家裡聽,無線電廣播走到路上也可以聽。現在多方便!古人真正是不敢想像,現在的人福報太大了。福報大反而有障礙,什麼障礙?成見太深,聽得太多、看得太多,太雜太亂。本來你只有一個煩惱障障住你,現在搞這麼多成見,這增長所知障,你還能開得了悟嗎?你還會有成就嗎?不可能。你學得愈多,就是你的所知障愈重。所知障天天在增加,你知道的事情愈多,你的煩惱愈多,你每天所增長的是煩惱障、所知障。

  現代人因緣具足,可惜善根福德不具足,成就反而不如古人。古人沒有這麼方便,接觸不到,非常單純、非常老實。有人跟一個老師,一生就跟一個老師,我們在《高僧傳》、在《語錄》裡面看到的、《居士傳》裡頭也看到的,一生跟一個老師。一個老師領路是一條路,所以他的成就快速、容易,三、五年開悟,根性鈍一點的,十年、二十年開悟,這我們都看到的。我們現在學佛,愈學愈糟,錯在哪裡?就是此地講的成見太深。必須統統放下,讓這個心干干淨淨、一塵不染。六祖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你什麼時候到本來無一物,你就是法器。我們佛門講法器,有資格接受如來的大法。你心裡有一物存在,難!不但老師沒辦法教你,佛也沒辦法教你,你有了成見在,必須把成見一掃而空。

  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這一見面,我把我的意思說出來,要拜他做老師跟他學習。他三個條件,第三條就是:你從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就是這一句話。其實我在跟李老師之前,只跟一個老師,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章嘉大師,李老師非常佩服,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他的行住坐臥,確實都像在定中一樣。他的動作緩慢,走路也慢、說話也慢,你跟他接觸,你會感覺到他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看過許許多多出家修行人,還沒有看到像他那個樣子的,真是令人佩服。我跟他三年,李老師說那三年學的統統不承認,要一掃而空,來接受他的教導,這才行!教學最怕有成見。

  我們今天要求善知識,難,太難了!所以沒有法子,我才勸勉同學找古人,古人不會拒絕。你們學《彌陀經要解》的,找蕅益大師做老師,蕅益大師不會拒絕。怎樣他才真正是你的老師?你要把成見一掃而空,專門接受他一個人的教誨,你就是蕅益大師的學生。我念他的《要解》念得有困難,裡面不懂怎麼辦?把經本放下,拜佛,什麼都不想,一直拜佛,拜上兩百拜、三百拜,豁然就通了。這個經驗我很豐富,我常有。我在台中學《普賢菩薩行願品》,那是我幫別人學的,其實我學了,他沒學到。我一個同學,他發心講《普賢行願品》,講稿寫不下去了,他的工作很忙,要我替他寫講稿,一個星期寫八千字的講稿給他,我寫讓他去講。我在底下聽了不是味道,我自己上台講,比他講得痛快。寫不出來的時候怎麼辦?我那個時候寫這個講稿是參考兩個注解,主要的注解是清涼大師的疏鈔,用慈舟法師注子做幫助,慈舟法師注得很淺,主要是用清涼的。寫不出來就統統放下,拜普賢菩薩,拜上兩、三百拜,意思來了,拿起筆寫都來不及,常有的事情。求佛菩薩,感應不可思議!千萬不要去想,這個不懂地方去想,會把頭腦想壞,想出病出來了,還不通。縱然被你想出來,可能想錯了,不如不想,拜佛求感應,這個方法也是李老師教給我的,我們做了非常有效。

  【一有成見,便障道眼。】

  這四個字我們要記住,決定不能有成見。我們在這個時代求學、學經,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古人的注子,學哪個注子,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師,我就跟他一個人學,決定不參考第二個人講的,就跟李老師當年所說的,你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說法,統統不可以聽。只聽一個人的,我們要守住這個原則。我們取蕅益的注子,就取他的;取蓮池的《疏鈔》,就依疏鈔,就要把《要解》離開,這樣才能成功,這樣子你才是蕅益、蓮池的學生。所以一家之言,叫私淑弟子。再看底下這段經文,勸信解: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是勸我們,從真實成就上來勸導。

  【清淨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為清淨心。】

  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法裡面包括佛法。心裡面住著佛法,你也錯了,你的心也不清淨。所以,佛才真的叫大智大悲。佛教給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要不要學?要學。經要念,不放在心上,心要空,心不可以有染著。心空,空就靈,靈就是智慧,心就生智慧,就生實相,實相是般若 。心裡面有一物,就迷了,就糊塗了,智慧就不能現前,心要清淨。我們研究經,研究不通的時候,為什麼統統放下來拜佛就通了?心清淨,沒東西了。法也放下了,沒有東西的時候他就靈光了,他智慧就現前,不通的地方自然就通了,這是理,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那是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如果你在拜佛,「佛菩薩!我這一句不通,求你加持我、保佑我」。你拜一千拜也不會通,為什麼?你心裡頭有一物。你沒放下,沒有辦法感應。經上有不通的,放下,不想了,恭恭敬敬拜佛,以誠敬心去拜,一個妄念都沒有,拜上三百拜差不多要一個半鐘點。心定下來、靜下來一個半鐘點,智慧就生,智慧就現前。這個法子很有效,自古至今多少人都用這個辦法。所以不可以住六塵生心,法塵也包括在其中。

  【住塵即是著相,少著相便非清淨矣。】

  心就不清淨了。實際上說,我們念佛也修清淨心,不如拜佛好,拜佛那個感應很快速。

  【信心清淨,謂由信此文字般若 ,起觀照般若 ,而得一心清淨。雖只說一信字,而解、行、證並攝在內。】

  這是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特別是了義經典裡面,一個字就含攝有許多意思。說一個「信」,信、解、行、證都在這個字裡面,所以這個信它是圓滿的,它是究竟的,後面解行證要是缺少一個,信就不圓滿、就不究竟;說一個「解」,解裡面有信、有行、有證;說「證」,證裡面有信、有解、有行;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個字都含攝其他的,圓圓滿滿的包括在其中,這樣的信心就清淨了。所以要緊,「信此文字般若 」,就是佛在經上講的這些話,真的相信。為什麼會真相信?明白了,意思真懂,可見這個信不是迷信,不是強信,是正信。佛講這個道理我都明白,我相信他,一點都不迷惑。我信了之後,我就要去做,做了之後,證明我相信的是真的,證明佛講的不假,在做的當中證實。信解行證,證的是什麼?證的就是前面信解行是一不是二,把它證明。不是離開信解行,別有東西為你所證,那就錯了。由此可知,那個證在哪裡?證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證實了。就像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那個裡面就證實了,究竟圓滿的佛法,就在著衣持缽裡面顯現出來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生活在究竟圓滿般若 波羅蜜之中,點點滴滴都是圓滿般若 波羅蜜。穿衣是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吃飯也是的,走路也是的,講經說法更不必說,樣樣都圓滿,那個生活才叫做大圓滿。密宗有大圓滿法,真正叫大圓滿。

  反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在過的這個日子,我們穿衣煩惱,出個門,挑這個、挑那個,不曉得穿哪一件好。女居士比男居士就更難,不曉得怎麼挑著好!吃飯不曉得吃什麼好?沒有一樣不生煩惱。我們生活在大煩惱當中,哪裡有佛菩薩那麼圓滿的智慧!你要是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你才曉得佛是非學不可,不學太苦了,不學不知道怎麼過日子,糊裡糊塗過一生,真叫醉生夢死。學了佛之後就明白了,轉煩惱為菩提,轉煩惱的生活為智慧的生活,這是學佛的好處,整個人生都轉變過來了。佛法不能不學,特別是我們提到的這幾部大乘經,這幾部大乘經可以說都是直截了當,沒有委曲婉轉,學了馬上就有用,活學活用,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學佛感悟詞,三十七道品四正勤之一:斷惡生
下一篇: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41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