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導讀

  我們經常聽到的“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不是“釋迦牟尼佛”,

  那麼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是什麼們關系呢?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

  就可以理解佛教為什麼是佛學教育了。

  阿彌陀佛

  佛是覺悟者

  在佛學裡,佛是指證悟了宇宙萬法(這裡的法是指一切事物)實相的覺悟者,有三種涵義:

  ①正覺於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讓別人覺悟;③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所以佛也叫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遍知一切,這點和西方人所稱的“上帝”一樣,但佛又不是“上帝”,佛不是無所不能,而且,任何凡人都能修成佛。

  佛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三學、四谛、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法界為體(入一切時間和空間),禅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智慧無邊、遍知一切……

  目前科學發現,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有上千億個類似太陽系的星系。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1光年:光以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走一年的路程)。

  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銀河系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目前人類已經觀測到的大約有10億個這樣的星系。

  阿彌陀佛唐卡

  阿彌陀佛的獨特之處

  佛經中稱,一個大千世界中會有一位佛,因而稱這個大千世界為佛土。釋迦牟尼佛又告訴我們,無始以來,宇宙中已經有無數的人證悟成了佛,雖然從究竟上說每尊佛平等而無二無別,但是,阿彌陀佛(還有“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眾多名號)依然是非常獨特的一位。為什麼這樣說呢?

  任何人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進程中一定要先修菩薩行。先修成菩薩,然後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其“因位”之時,即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必須發願。

  這個願有總願亦有別願。總願就是共同的願,又叫做通願。比如說我們天天做功課念的“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遠離愛憎住平等捨”或者:“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上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佛道無上誓願成”等,這是共同的通願。我們大家及三世諸佛沒有不通這個願的。這個願也是“總願”。

  別願則是個別的,每一個佛菩薩根據自己不同的因地、環境、情況,以及救度眾生不同對象的情況所發的願,就叫做別願。

  菩薩沒有不發願的,他的願修成圓滿了,那就是成佛了。比如釋迦牟尼佛發的五百大願(當時是“大悲菩薩”),藥師佛的發的十二大願(當時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後又是“藥王菩薩”),普賢菩薩發的十大願,以及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等。藥師佛在因地發十二大願,亦行十二大願,行滿了,藥師佛就成了。釋迦牟尼佛發五百大願,也行五百大願,行滿了,也成佛了。

  而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是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淨行,發四十八大願)發的四十八願則最為殊勝,他願行滿而成佛後,為我們凡人往菩薩及佛的果位上修行(過渡)建立了一個極其完美絕妙的大場所,也就是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世界。其地方在哪裡呢?“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佛說無量壽經》詳細記載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其中之第十八願雲: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雲: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雲: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第三願雲: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具足真金色者,不取正覺。第十六願雲: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一願雲: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凡夫很難在這一生中一次就修到菩薩果位,通常要先發願往生到最適合修行的淨土去。淨土有很多,各有各的殊勝,但由於到了阿彌陀佛淨土後,不僅其地至為美妙,而且我們可以不退轉而持續往菩薩和佛的果位上修,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特別推薦了阿彌陀佛淨土,並告訴了我們各種修行方法,包括常念阿彌陀佛有十種功德。

  “阿彌陀”在梵語中為“無量”或者“無窮大”的意思,“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谟”,亦有譯作“南谟”、“那谟”等。基於阿彌陀佛深宏的誓願,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淨土佛國。

  淨土宗人每天要念阿彌陀佛十萬遍以上,有高僧言,臨終“至誠念10遍”就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淨土。而密宗的修往生到阿彌陀佛淨土的法門則稍有不同。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關系

  那麼,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究竟有沒有什麼特殊關系呢?有!但不是在釋迦牟尼成佛的這一世,而是在久遠的前世(不只一個前世),他們曾經有過君臣關系,還有過兄弟關系……《悲華經》記載,在無量劫(劫是時間單位,分小劫、中劫、大劫,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前,有一位寶海梵志大臣勸勉無诤念國王發菩提心建構淨土。

  無诤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這個梵志大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個時候曾經發了五百大願,稱為大悲菩薩。其中的一個願就是,他看到了未來的時候,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現在的世界)的人壽百歲的時候是最苦難的時候。這個時候眾生的煩惱很重,福報微淺、智慧微小,苦不堪言。由他的不忍眾生苦的悲心要到這個濁惡深重的世界來度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人壽百歲的時候投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並成佛。《法華經》裡記載,久遠之前的另外一個世界有位國王(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個王子,其中阿彌陀佛在當時是第九位王子,釋迦牟尼佛在當時是第十六位王子,當時他們各自受持不同的剎土,後來,釋迦牟尼佛選擇我們這個五濁遍滿的世界成佛,阿彌陀佛則選擇非常清淨善妙的剎土成佛。

  阿彌陀佛成佛的時間比釋迦牟尼佛要早很多,在距今十劫之前。在大乘經論中,記載彌陀及其極樂淨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據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 則皈依無量壽佛。在密宗中,以阿彌陀佛象征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

  法相宗《唯識論》卷十說佛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三身(類似法報化三身。自性身指法身,是其他二身的根據。受用身指享受證得法性之喜的狀態。此中又分︰佛之自身享受此法樂,稱為自受用身;為菩薩說法,令他受此樂,稱為他受用身。變化身即化身;是為教化菩薩與凡夫而化現的)。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與諸佛應無分別。受用身則分為自受用、他受用。

  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及凡夫二乘所見的彌陀是變化身,初地以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初地菩薩所見是坐於百寶蓮台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菩薩所見,系千葉蓮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後得無漏智所變,為十地菩薩而現,其所居淨土,系淨居色究竟天。

  因此,凡聖所見的阿彌陀佛不同,其應機而現種種身,是因眾生福力不同,而產生佛身粗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彌陀所現佛身為增上緣,凡聖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佛身,故所見佛身有粗妙之別。三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見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台、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捨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的佛身。以此佛身為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但地上菩薩非不能見地前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為正所見,兼見變化身。其它各宗各有論述,再此不詳列。

  西方三聖

  所以,宇宙中,生命世界很多,我們這樣的生命也不只是在地球上輪回。無始以來的宇宙中,在智慧生命的世界裡,佛學早就有了,只不過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生命並有文明以後,釋迦牟尼在一個最適當的時候降生下來,並把佛學帶給了我們。

 

上一篇:漲知識!念珠的種類、意義、材質及持用方法
下一篇:為何絕大多數寺院都有大雄寶殿?裡面供奉的都是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