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講,大乘不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家一定會想這樣沒有入手處;不是的,有入手處,你要有出離心,這是無論大小二乘共同的一個基礎。大乘的入手處,不要把它當作有為、有造作,我來做個什麼,得個什麼,這就入不了大乘。大乘入不了沒關系,可以用漸次,但是不要把漸次當成是造作。
永明大師《唯心五種》即《唯心訣》裡面講到:認漸次為造作。教你次第修學,你卻落在造作裡面,那就麻煩了,見不了性成不了佛,煩惱還是一樣多,而且還有別的煩惱在你不知不覺當中增長而不能覺察。所以大乘佛法講的漸次,不是像小乘那種造作,它的造作是有所作為,有煩惱可除、有菩提可證。
你要先知道,大乘有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你自己跟佛菩薩完全一樣,與佛菩薩無二無別,如同《華嚴經》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要知道,知道以後你才能夠發心。要知道如來智慧德相不從外得,我現在就有,現在就本具,這句話我們從講座一開始到現在常常提到,希望大家能夠謹記,要去體會。佛性每個人都有,為什麼能夠三根普被,也是根據這個道理。萬法因緣生,「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如來法身為什麼能夠成就?也是從這個無量的功德莊嚴而生,他行六波羅蜜,行三十七道品,行慈悲喜捨,來開發自己的佛性。無論修什麼行,根本就是「你本來是佛」,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
大乘佛法的根本不在人天,要是在人天,釋迦牟尼佛出世就不講《華嚴經》了,為什麼佛出世先講《華嚴經》,他是告訴我們大乘佛法,佛陀的教法就是《華嚴經》。所以弘一大師希望學人初學佛的經典是《華嚴經》,可是現在你們看此部經,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很困難。
《華嚴經》講的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本來的受用。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你不讀《華嚴經》,就不知道佛有多麼富有;另一方面,我們要是不讀《華嚴經》,就不知道我們自己原來這麼清淨、這麼莊嚴。所以很明顯,大乘佛法的基礎在於本性,也是一切法的基礎。
《圓覺經》講:「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虛空的華仍舊依著空,夢中的境界仍舊是依心,因為以心為根本,所以要明心就要從根本修。淨土宗也是本著這個道理,我們後面要講的,「本經體性」就是依這個道理,離開這個道理,所有的思惟、造作都是魔說。所以《楞嚴經》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我們常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淨心之要無如念佛。」要明心見性,要知道我們本來的面目,就要讀大乘經典。為什麼叫「大」?不在有無對待,不在一異對立、不在能所裡,雖說能所,但是超能所之言,雖教你思惟,是教你斷除妄想恢復本來而已。所以很明顯的,大乘佛法與小乘人天法,有很大的差異。
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人天,或是先學儒家;學儒能夠成佛,這是佛菩薩的境界,凡夫不行。我們現在連一點道力都沒有,不可以去學世間的典籍,世間典籍不是不好,而是我們慧解力不夠,看什麼被什麼迷,看世間書就被世間迷,我們連看佛書都還迷在佛書裡,還著在文字上,如果看世間書,那就更顛倒了。
所以對那些主張學大乘,要先學儒的人,要去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先學儒?
永明大師在《萬善同歸集》講:「起世界經雲。佛言。我遣二聖。往震旦行化。」這是釋迦牟尼佛,派兩位菩薩來中國教化眾生,「一者老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讀過《涅盤經》的就知道,老子是迦葉菩薩,老子自己也講我的老師是釋迦文佛。所以教大家學人天,最終是為了向佛而已,先是捨惡歸善,再來轉迷為悟,最後要轉凡成聖,它是一個過程。
所以說大乘佛法的基礎,不是建立在人天上面,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先學小乘,也沒有先讀儒家的書,那為什麼在大乘法裡引用儒家的書?是為了補充我們的不足,因為它有攝善法戒的意思存在,五戒十善人天的基礎,可以在這裡面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