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07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六面,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個小節看起。

  【世尊是總號,稱呼時用之。稱佛則表果德。稱如來則表性德。】

  這三種稱號,在本經隨處都可以看到。為什麼要用三種稱號,一種豈不是更簡單嗎?何必要用三種?稱號裡面也含著有許多的意思在,我們明了之後,才曉得《金剛經》字字句句都含義無限的深廣,從這些地方能夠體會,這才得真實的受用。「世尊」,世是世間、人間天上。佛的身分是老師的身分,叫天人師,佛的十種稱號裡面有天人師,佛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三界六道。三界之中,唯有師道最尊。中國古人都知道尊師重道,唯有師道最尊。因為父母生我們這個肉身,肉身得自於父母,身命,可是智慧得自於老師,慧命是老師幫助我們的。因此在世間法裡面講,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師長這兩個人,父母、師長,這兩個人的恩德是相等的。

  古禮裡面,我們處處都能夠見到。譬如,最普通我們見到稱名,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禮節了。古時候,男子滿二十歲行冠禮,冠禮就是戴帽子,戴帽子就是代表他是成年了,是大人,不是小孩了,在社會上大眾對他要尊敬,不可以把他當小孩看待。行冠禮之後,他的名不能稱了,不能稱他的名,要怎樣稱呼他?同輩分當中的這些兄弟、同學、朋友,大家送他一個字,字就是別號,送他一個字,這是從行冠禮那天起,大家對他稱字不稱名,這是對他恭敬。所以古時候有名、有字,名字是兩個,不是一個,有名、有字。女子也一樣,也有名、有字。女子十六歲行髻禮,就是梳頭了,表示成年了。冠禮之後,這一生當中唯一叫他名的就是父母,他的伯叔、他的祖父,對他都稱字,都不稱名,這是對他尊敬,唯獨父母稱名。另外一個稱名就是老師,老師一生稱他的名,這就說明老師的地位跟父母是相同的。父母過世了,要服喪三年,就是帶孝三年;老師過世了,也是心喪三年,不穿孝服,叫心喪三年。從這些地方看出中國古代的社會,對於老師非常尊敬,何況佛是天上人間的導師,所以尊稱為世尊,世間最值得人尊敬的一位師長,稱佛稱世尊,這是總號、總稱。

  別號裡面有十個意思,在此地這十個稱呼,我們在這裡也都省略了。這裡頭有兩個,一個是佛,一個是如來,這是十號裡面的兩種。本經裡面稱「佛」,是從他修行證果,他證到圓滿的佛果,是從這上說的;換句話說,是從事相上講的。如果稱「如來」,那就不是從相上講,是從本性上說的。所以有的時候稱佛,有的時候稱如來,我們一看就曉得了。譬如,這段經文裡面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個地方不是說佛善護念,說如來,如來是真如本性裡頭本來就如此,這不是從事相上說,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讀《金剛經》必須要知道。不僅《金剛經》如此,在一般大乘經上,大概都是有這個意思。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世尊入城還園】

  到捨衛大城去乞食,托缽回來之後,回到只樹給孤獨園。

  【如如不動】

  他人是動了,從住的精捨到都市裡面走了一圈回來,我們曉得一個往返有十幾裡路,大概也要走一個多小時。不動,心不動,雖然這一趟往返,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如如不動。

  【密示住心,以身作則。】

  密,不是秘密。密是什麼?他沒有說話,他沒有說,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從事相當中去體會、去領悟、去學習,這個叫示,示是示現。

  【正是加護憶念】

  須菩提尊者所說的善護念、善付囑,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出來了,這個意思很深。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學佛無論在家、出家,就是要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我們能夠常常存這個心,為一切眾生的典型,為一切眾生的模范,做出來給大家看,這就是護念一切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說,潛移默化,潛移默化就是此地講的密示,佛這樣教我們,我們也這個樣子教化一切眾生。心量要大,我們教化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要有這樣大的心量,與性德就相應了。有這樣的心量,廣大心、清淨心、平等心,才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心心相印!這是真正去做,自己一定能夠體驗得到,這叫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受用。

  【食訖宴坐】

  吃完飯之後打坐。

  【一念不生】

  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來了,世尊是一切時、一切處,行住坐臥,都能保持住如如不動、一念不生,這就是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凡夫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凡夫。凡夫跟佛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在這裡看出來了。凡夫要想學佛,就學這個,都在日常生活當中!

  【密示降心】

  教導我們如何降伏妄心,妄心就是念頭、妄想、雜念,佛這樣教給我們降伏的方法。

  【令眾取法】

  這句話的意思,叫大眾效法佛陀,向佛陀學習。

  【正是托付諄囑】

  前面講的善護念,是對所有一切學佛同修而說的,甚至於包括還不相信佛法的一切眾生,佛沒有不護念的。付囑那就是佛的學生,對學生才有吩咐、才有囑咐,沒有學佛的,那對他囑咐是沒有用的,他不能接受。囑咐就是教導,教你怎麼學,就像佛日常生活當中這個樣子,學會了,那就行了。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它看作兩樁事情,那就錯了。釋迦牟尼佛生活當中,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行化他,我們在生活當中也要這樣學法,這就對了。

  【以身教不以言教】

  完全做出來,這才叫真正的受用。

  【隨時隨處,無不為菩薩正覺模范。此真所謂善,須菩提今日始看出而歎為希有也。】

  佛為菩薩,哪些是菩薩?所有學佛的弟子都叫菩薩,只要你發了大乘心,我今天發心來學佛,我願意作佛,我要求生淨土,動這個念頭的人,就是菩薩。不一定要去受菩薩戒才是菩薩,受了菩薩戒而不發菩薩心,還不是菩薩!真正發了菩薩心,沒有受菩薩戒,佛菩薩承認你是菩薩。真正向佛學習,就是在一切生活當中,我們在這裡得到修行的綱領,在生活當中,保持著如如不動,一念不生。這就是《金剛經》末後開導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只要學到這兩句,那你就真的學佛了。在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做什麼,保持著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他有願,他的願是給學佛的人做一個模范,給求正覺的人做一個好樣子,這一點要特別留意,這才所謂是善,真正善巧到了極處。須菩提見到了、明白了,當然就會效法,就會學習。再看下面一段經文,第五段,接著尊者向世尊提出請教: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本經分前後兩部,三十二分裡面,分得很清楚,前面十六分是上半部,後面十六分是下半部。下半部一開端,尊者也提出了一個問題,說話跟這個很相像,只有幾個字顛倒了,顛倒了意思就不相同。所以有一些流通的本子《金剛經》,前後問的問題是一樣的,那個講不通,一樣的問題,前面問過了,後面何必還要再多事?所以,後面問的時候,這個地方是「應雲何住」,後面問的是「雲何應住」,四個字完全相同,就是順序顛倒了一下,那個味道就完全不一樣,意思完全不一樣。古本裡面是正確的,江味農居士依照古本把它訂正,這個意思絕對不相同,所以它沒有重復。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准是什麼?我們算不算善?佛的經典有大乘、有小乘,大小乘經典裡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准不一樣,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成佛,要成佛先要符合佛要求的標准,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條件做佛的學生,善就是條件。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把這個標准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一,人天善,現在有很多人講,提倡人間佛教,也不錯、也很難得,這是所謂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人天善,佛講了四句,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孝養父母是不是對父母衣食樣樣都照顧到,這就能算孝了嗎?沒有。諸位要曉得,孝養父母是從學佛開始,一直到你成佛都不能離開。為什麼?要把孝養講得圓圓滿滿,成佛才能做到。因為不僅是供養衣食住行,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叫他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才叫孝!這個孝還不究竟,學了佛的人知道,一定要勸父母念佛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他真的往生了,這才算是孝。假如父母還在六道裡搞輪回,那叫盡什麼孝?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學佛,在家裡就要做一個好榜樣,叫一家人看到你都歡喜,你勸他念佛,他才肯相信。你學佛了,在家裡頭這個樣子怪,那個樣子怪,家裡人總是看不慣,天天鬧別扭,怎麼能叫家人信佛?家人不但不信佛,而且還在親戚朋友當中宣傳,你們要小心,千萬不要叫小孩學佛,學佛就壞了,這叫你父母家人反而造了口業,這叫大錯特錯。家人或者很固執、不明理,怎麼辦?普賢菩薩不是教給我們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能順父母,要能順家人。譬如,最常見的家裡面生活起沖突的,你學佛了、吃素了,家裡的人吃肉、吃葷,這一下就麻煩大了,天天吵架,天天彼此看得都不順眼。你說家裡人造業,殺生造業,家裡人說你奇奇怪怪的、不通人情。佛法要開智慧,佛法要通人情。你要能夠隨順,隨順,逐漸逐漸去感化他,漸漸去啟發他,讓他明了素食也有營養、也健康,他就歡喜了。開始千萬不要拿佛經裡面這些話,吃它半斤,將來要還它八兩,還要威脅他,那人家怎麼能接受!不可能接受的,根本就是要打架的。先要從衛生上說,大家都很重視衛生,從衛生上面去啟發他,去啟示他,讓他多想想。

  現在這個社會,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病,從前沒有,你們想想,你看看報紙,看看醫院這些病例,三十年之前沒有這麼多怪病,現在好多怪病出來了。這病從哪裡來的?古人說得好,病從口入,你吃的東西不干淨、不衛生。學佛,佛沒有叫我們不吃肉,釋迦牟尼佛出去托缽,還托的有肉食,世尊那個時候托缽,人家吃什麼就給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托缽要是天天叫人做素菜給你,這不是找人麻煩嗎?佛大慈大悲,不找人麻煩的,你吃什麼你就給我什麼。現在小乘國家,斯裡蘭卡跟泰國,他們托缽沒有吃素的,即使其他一般大乘國家,日本的佛教沒有吃素。不但沒有吃素,日本出家人還喝酒,酒真是大戒,五戒裡不飲酒,他們喝酒,不但他喝酒,他還拿酒去供佛。我到日本去參觀過,日本很多大的寺院,我都去參訪過,佛像前面一瓶一瓶酒供在那邊,都是好酒,我自己看過,這是每個國家地區他們風俗人情不相同。而佛在戒經上交代我們吃三淨肉,三淨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托缽吃的是三淨肉。

  素食,大家一定要曉得,唯獨中國佛教素食,外國佛教沒有。中國佛教素食怎麼來的?梁武帝提倡的,你就曉得,梁武帝以前,中國這些出家法師也吃肉的,不過沒有聽說會喝酒的,這個沒有聽說過,他是吃肉的。梁武帝讀《楞伽經》,看到菩薩心地慈悲,不忍心吃眾生肉,他讀了之後很感動,於是自己就斷肉食,自己發心吃素,他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所以在佛門裡面提倡素食運動,素食運動梁武帝帶頭。到以後,佛教不管是出家、在家,統統都吃素了,好像吃了葷那不得了,罪不可赦,這都是很大的誤會,你沒有把歷史搞清楚,到底是怎麼來的。可是素食實實在在好,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現代這個時代真是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為什麼我講特別是這個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肉真的不能吃,問題太嚴重了。從前你吃的豬、雞、羊這些肉食,這些動物都是放在外面養,它一生也過得很自在,到被殺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把它抓來殺了吃它的肉,平常都放在外面,它很自由自在的,它的心情很正常。現在不一樣,現在這些養畜牲關在籠子裡養;換句話說,一出生就判終身監禁,你想想看,它的情緒怎麼會好?它的心情一定不好!它的心情不好,那個肉裡頭就有毒,這個注意,有道理!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特別教誡,婦女,大陸上很多婦女不懂這個道理,用自己人奶喂小孩的時候,一發脾氣,脾氣發完之後,馬上喂小孩,小孩幾天就死了,不知道什麼原因死了,發脾氣那個奶就有毒。所以印祖講,發完脾氣之後,至少要兩個小時以後,心情平靜下來之後,才可以喂奶,你就曉得脾氣發的時候,身上全是毒素!現在養的這些動物,一天到晚關在籠子裡,終身囚禁到最後殺它,它那個脾氣多大!憤怒!所以一身都是病菌,你吃了它怎麼能不生病?

  現在肉食不能吃。在台灣我曉得,我不知道外國情形,台灣養豬六個月就殺了,打針、打荷爾蒙,讓它長得快,關在籠子養,六個月就殺了,它就肥肥胖胖的,就殺了。雞是六個星期,也是小雞生出來之後就打針,我聽說打三針,它長得是又快又肥,都關在籠子裡,根本就沒有見過太陽,這怎麼能吃!所以,現在的肉食不可以吃,吃了會得病的,奇奇怪怪的病都從這兒來的。素食裡面,你要說素食沒有營養,你看我們出家人很多大法師,一個個都肥肥胖胖的,怎麼會沒有營養?身體都很健康,這你們都看過的!前幾天到這兒來打水陸的,你看看真禅老法師,真禅法師大概有八十歲了。上一次我到這兒來,你們大家看到茗山老法師,茗山法師八十一歲,這都是一生吃長素的。如果說素食裡面沒有營養,那是大錯特錯,是你觀念錯誤。所以,素食運動實實在在是好,與一切眾生不結冤仇,身心清淨,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所以要說一番道理出來。

  我學佛是六個月我就吃素,我也不是別人勸我的,我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曉得素食才是最健康的飲食,才知道。世間人懂得衛生,衛生是保衛生理,生理健康,重視衛生,吃東西要干淨、要新鮮。可是諸位要曉得,現在的肉裡頭不干淨、不新鮮,你用顯微鏡一看就曉得,很可怕。伊斯蘭教比我們一般人高明,他的飲食懂得衛性,我們一般人忽略,我們只曉得衛生,他懂得衛性、性情,他知道飲食對於生理起作用。所以他的飲食有選擇,凡是性情不好的,他統統不吃,他有選擇的,他曉得保護自己好的性情。我在沒學佛之前,在學校念書,跟伊斯蘭教大概有一年多的關系,差不多有一年半,我讀他們的書籍,參加他們的教會活動,我也參加過基督教,我覺得伊斯蘭教比基督教還要好,我很欣賞,他們的五功、五典很有倫理的味道。以後學了佛,才知道佛法裡面生活比伊斯蘭又要提升一級,佛法不但衛生、衛性,它懂得保護慈悲心,不食眾生肉是培養慈悲心,這個飲食才是健全的,衛生、衛性、衛心。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就發心素食了。

  諸位曉得,佛法裡面不吃五葷,五辛叫五葷,你看那個葷是草字頭,它不是肉食,就是蔥、蒜、韭菜、小蒜、洋蔥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吃?是衛性,保護好的性情。《楞嚴經》上佛講得很清楚,這五樣東西,生吃容易動肝火,容易發脾氣,發脾氣就不是好事情,為什麼不能吃?原因在這個地方。熟吃,這些東西能產生大量的荷爾蒙,會引起性沖動,都不好,所以佛才把它禁止,它禁止有禁止的道理在。你們在家人,蔬菜裡面用一點蔥蒜調味道,這個不礙事,它不起作用,那個量很少,不起作用。就像酒一樣,酒作料酒,放在菜裡不會喝醉的,這個要曉得。佛每制定一條戒律,你要去問他,他為什麼要制定?我們應該怎樣來受持?所以條條戒都有開緣的,開遮持犯,它不是死的,條條戒都是活的,佛弟子的生活,活活潑潑,這些都必須要知道,這是我舉一個例子來講。

  善的標准一定要清楚,人天之善。我們在家庭裡面做一個好的佛弟子,就是家庭當中一個模范、一個好樣子,一家人對你都歡喜,一家人對你都贊歎,你才是佛弟子,佛臉上才有光彩。你學了佛,人家看到你就討厭,佛多難為情,你這丟佛的人!你錯了。你不能說別人錯,自己錯了。所以處處我們要為佛爭光,要給佛有面子,這個才行,這一定要懂得。第二善就是小乘,這提升了,聲聞、緣覺,「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要做到這三條。大乘菩薩善,我們這裡是大乘經,所以此地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大乘菩薩善,那還要加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換句話說,大乘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就要把這三條十一句統統做到,這才是大乘經上世尊所教導的對象。

  這三條末後,佛告訴我們,佛說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非常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要是以《金剛經》這個意思來講,從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階級都叫諸佛。一切諸佛修行證果,法門不一樣。譬如我們現前所看到的,我們這個地方用念佛的方法;有不少人參禅,用參禅的方法;也有不少人學密,用持咒的方法,這就說明成佛的方法很多,真的是法門無量,無量的方法,無量的門徑,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基礎沒有兩個,是同樣的,就是《觀經》上講的三福,所以三福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提倡,不能夠認真學習,我們在大乘佛法裡面,就好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打地基,怎麼能成就?所以,學佛要曉得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從尊師學起,從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修十善業道,從這裡學起,非常非常重要。有這個基礎,而後才能夠受持三皈,才能夠受三皈依、才能受戒,所以這是首先要把善字認識清楚。

  發菩提心,底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這一句都是梵語音譯的。其實可以把它翻成中國意思,古德不翻,在翻經體例裡面所謂是尊重不翻。對於這個名詞術語,我們尊重它,讀它的原音,然後再加以解釋,這是屬於尊重。學佛我們為的是什麼,我們求的是什麼,就是這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一句就是成佛之法,你如果得到,你就成佛了,成佛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今天發心要作佛,發心要證得佛果,佛果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是等,三又是正,菩提是覺,無上正等正覺。如果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世間一些宗教,贊美上帝全知全能,這句話也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上帝未必真的是全知全能,佛是真的,真正的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自性。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為你自性裡頭本來就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不是從外面學來的,不是修得的,是你自己本性裡頭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是因為有障礙把它障住,它不能現前。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把障礙去掉,去掉障礙,我們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德能又現前了,就這麼回事情。這句問話的意思,我們我底下講。我們看注解:

  【大論雲:從因至果,有五種菩提。】

  這是《大智度論》上講的,如果要是發心弘法利生,《大智度論》是很重要的一部書,整個佛法這些名詞術語,《大智度論》裡面都解釋得很詳細、很清楚,可以把它當作佛學常識來讀。從因,因是出發心,果是成佛。從因到果有五種菩提,菩提是覺、覺悟。覺悟有五種,這五種就是淺深層次不一樣。第一個是:

  【發心菩提】

  這是淺,這是最淺的,發心了,發心覺悟了,十信位。此地全是講圓教,圓教的初信,就非常難得了,圓教初信位。從斷煩惱這一方面來看,等於小乘初果,他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是初信位的菩薩。圓教初信位菩薩,若論智慧,那小乘須陀洹望塵莫及。智慧很高,斷證等於小乘的須陀洹。七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品位,就等於小乘阿羅漢;可是七信菩薩的智慧高過阿羅漢太多了,正是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即使是初信位的菩薩,他都是圓知圓見,知見都是圓的,我們講圓融。這是發心。第二:

  【伏心菩提】

  《金剛經》上所說的「雲何降伏其心」,那個心真的降伏了。由此可知,發心菩提妄念還沒伏得住,有時候妄念還會起現行,雖然伏不住,諸位要曉得,我們沒有辦法跟他比。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念佛。念一支香,通常念佛堂是以長香做為時間的單位,一支長香大概是現在的一個半小時。你在這一個半小時念佛當中,會打幾個妄想?初入念佛堂的人恐怕那個妄想數不清,但是念佛有功夫的人,一支香當中有三、五個妄想,清清楚楚的,那就不一樣。這種情形,是發心菩提,沒有伏住。伏心,一個妄想都沒有了。但是他這個煩惱妄念並沒有斷,只是他有定功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這叫伏心。「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次,這三十個位次都叫伏心菩提,都是降伏其心,也就是降伏的程度不相同。有人伏得很深,有人伏得比較淺,降伏有淺深不相同,把它分成三十個階級,分成三十級。這三十級統統是伏心,伏煩惱,沒斷。

  我們憑良心講,斷煩惱,實際上給諸位說,煩惱是斷不了的,煩惱哪能斷!為什麼?煩惱也是性德起用,煩惱斷了,那自性不就斷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講斷煩惱是一個比喻的話,煩惱確實沒有了、它變了。佛家講轉煩惱,把它轉變了,轉變之後,它就不是煩惱了,煩惱沒有了,煩惱就斷了,其實它轉變了,變成什麼?變成菩提。所以你現在的煩惱多,不怕!煩惱愈多,將來一轉變的時候,你菩提多,怕什麼!不怕!我舉個比喻給你說,譬如作小偷、作賊的,他手段很高明,偷竊的手法他懂得很多,造一身的罪業。假如他覺悟,回過頭來了,知道我從前造一身罪業不好,做的都是損害別人的事情,現在一回頭,他當警察,專門抓小偷,他的本事高明得很,小偷那一套他都知道,那他就不是小偷,他變成警察,保護老百姓,轉煩惱成菩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一轉過來的時候,有無量功德,真是自度度他,它是轉而不是斷。

  【明心菩提】

  這就轉了,到這個地方它就轉了,明心就轉了,明心就轉了,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初地至七地,明心了。

  【出到菩提】

  出是超出,到是到達,到達佛的地步,這是八地至十地,八地、九地、十地叫出到菩提。最後:

  【無上菩提】

  到了頂端,上面再沒有了,這叫無上菩提,是如來果位。

  「正等正覺屬因」,也就是從發心至出到,都是因地,都是在修因。「無上屬果」,到無上菩提是真正究竟圓滿的果報。這是《般若 經》上常講的,《大論》裡面為我們解釋的,這也是屬於佛學常識,我們明了就好。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說得非常之好,他那個說法是發古人之所未發,古人從來沒有講過的,他跟我們講清楚了。實在對我們是很深的一個疑問,他老人家替我們解答了。這個很深的疑問就是:菩提心,我們到底要怎麼發法?根據《大乘起信論》上講,馬鳴菩薩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觀無量壽經》上講的菩提心,他講:「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實在說,這些名詞都不好懂,古人的解釋我們看了,愈看愈迷惑,不知道從哪兒下手?但是大乘法如果不發菩提心,怎能成就?我們念佛,淨宗是大乘,不發菩提心怎麼能往生?

  可是我們又有一個疑惑,有許多這些老阿公、老阿婆,字也不認識,經也沒聽過,他就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往生的時候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沒有發菩提心,他怎麼會往生?這是我們很深的疑惑。讀了蕅益大師的《要解》,恍然大悟。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以一個真誠的心,你發真誠的心求願往生,那個心就叫無上菩提心,這我們就明白了。老太婆雖然是不認識字,沒有聽過經,她念阿彌陀佛,她真的,她真心想生淨土,真心想見阿彌陀佛,那個心就是蕅益大師講的無上菩提心,那往生她是應該的,她一樣也不缺!大乘三福他樣樣具足,一點沒錯!蕅益大師把這個問題跟我們解答了,解答得非常之好,非常圓滿,我們仔細想,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話簡單明了。

  這個地方,尊者發問,「問意有三」,這是我們必須要明了的,因為底下的經文都是世尊答覆的。第一個:

  【凡為菩薩,須發菩提心,故先問。】

  發菩提心才是菩薩,不發菩提心不叫菩薩。所以先問,問發心。第二:

  【初發心,不能如佛之隨緣安住,故次問住。】

  佛的確在生活上所示現的,無住而住,住而無住,這是佛在生活上顯示給我們看的。可是凡夫沒有這個能力,凡夫一定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這是個大問題,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第三:

  【又以妄心數起】

  妄念太多太多了。

  【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

  佛是自自然然的,根本就沒有一個妄念。所以:

  【再問降伏】

  這句話裡,問了三樁事情,世尊底下這個經文就答覆這三樁事情。這是在般若 會上,要大家徹底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不厭其煩的、詳詳細細的解說。

  【得人身聞佛法,必要發大心,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機會一定要珍惜,不要以為這個道場永遠存在,講經不會中斷,你要是這樣想法,你就錯了,一定要記住佛警惕我們的話:國土危脆,人命無常。今天報紙上你看到的庫頁島的大地震,聽說死傷一千多人,幾秒鐘的時間。世尊當年說法的道場,現在都成廢墟,你們到印度去看過,靈鹫山你們去看過、只樹給孤獨園也去看過,廢墟,說明國土危脆,人命無常。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今天的因緣,那你是個聰明人,你是真正覺悟的人。一生當中,我們如果是緣很殊勝,得三寶加持,這一部經能夠在這個道場講圓滿,不可思議!真的像前面講,希有的因緣,我們的心才會在道上,你要是想來日方長,那就錯了,你的心不在道上,你的警覺心一點都沒有了。所以,時時刻刻提高高度的警覺心,我們心裡頭真正有佛。所以聞佛法一定要發大心,什麼是大心?成佛的心是大心。我要跟佛一樣,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作佛。佛在此地所表演的,處處、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的學處,我要學習。

  這一部《金剛經》說些什麼?實在講,就是講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每天入捨衛大城去乞食,回來吃完飯,洗洗腳,敷座打坐,這部《金剛經》就說明他生活裡面所含的意思。我們明了之後,就在我們自己本分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的生活方式跟佛不一樣,但是原理、原則是相同的,只是在形式不一樣。真正的意思是在一切生活當中不著相,學佛的那個清淨心,不起妄念,就成功了,那就是佛,就是菩薩,學這個。所以,經裡要跟我們說,你為什麼會有妄念?佛為什麼沒有妄念?你為什麼會著相?佛為什麼不著相?討論這些問題。真的樣樣都搞清楚,樣樣都明白了,你這才會死心塌地、甘心情願的要向佛學習,學不著相,學不動心,也成就像佛那樣究竟圓滿的智慧,像佛那樣自在幸福。所以,一定要發大心。假如這個大心還是發不出來,這個情形很多。念《金剛經》的人多得很,幾個發了大心?實在發不出來?發一個念佛求生淨土的心也行,那就是大心,非常殊勝,絕不亞於菩薩們所發的菩提心,你所修的行就叫做大行,你得的果就是大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都是大果。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果報殊勝不可思議,這是諸位讀《無量壽經》,讀四十八願都清楚、都明白。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善財每遇善友皆雲: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是知發大心者,必修大行。住、降,正修行之切實下手處也。】

  這是引用《華嚴經》上的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我們很熟悉,為什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講了五十三遍,這一部經讀下來,讀一遍別的句子記不得,這一句會記得,重復了五十三遍,當然你就會記得很清楚。換句話說,重復這麼多遍,一定是最重要的句子,要不是最重要的,何必重復這麼多遍數?就是給你加深印象,讓你有深刻的印象,不會忘記。這是修學大乘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條件。善財是世尊在《華嚴經》上假設一個代表修學大乘的人物,不是指定的一個人。所以,諸位要是聽到、看到善財這個名字,就想到觀音菩薩旁邊那個小孩,你就想錯了,你完全著了相,你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你就錯了。善財代表什麼?善是善根,財是福德,一個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善財。《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這一發心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這個人就是善財。童子是說他身心潔淨,就是我們講一心專注,無有雜念,取這個意思。所以,善財裡面就包括男女老少,統統都叫善財,是這麼個意思,不要把這個名字錯會了意思。我們今天發心,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善財,經上講善財,那就是講我們自己本人,這個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代表一個修學大乘的人。

  「每遇善友」,善友是善知識、老師。向人請教一定先說:「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句話就是把他自己修學的目標先說出來,我希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現在向你請教,我要怎樣修學才能得到,人家才好教你。如果你自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去問人家路,你到外面迷了路,你去問人家,請你指一條路,人家問你到哪裡去?我不知道。不知道,你叫人家指路,人家怎麼指給你?你一定要說出我到哪裡去,有一個目標,人家才能指路給你。所以,善財先把他的目標說出來,我很希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向你請教,我怎麼樣學法?怎樣才能得到?「而未知雲何學菩薩行」,行是什麼?生活。釋迦牟尼佛天天表演的,那是生活,那就是菩薩行。「修菩薩道」,道是存心,道是心。也就是前面這兩個問題:雲何降伏其心,應雲何住;住跟降伏其心都是屬於道。行是講生活,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包括我們自己一切的工作,我要怎樣做?提出這個問題來。

  【然此二問,實在相資。】

  資就是彼此互相有密切的關系,住就是降,降就是住。兩個問題合起來是一樁事情。

  【以覺心住,則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則覺心不住而住。】

  可見得問兩樁事情,實在講是一回事,兩個問題是一樁事情。佛教給我們,沒有別的,教我們覺悟。禅宗著重在開悟,大徹大悟。教下不例外,也是著重在開悟。教下的名詞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跟宗門的大徹大悟沒有兩樣,一個境界。在念佛法門裡面叫做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明心見性,名詞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統統是屬於一樁事情。這個問題是在般若 會上提出來的,假如在彌陀會上提出來,答覆就很簡單,不用這麼麻煩。應雲何住?南無阿彌陀佛。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雲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都解決了!答覆得干干淨淨、圓圓滿滿,這個很重要。在般若 會上,怎麼住,怎麼降伏,我們真的搞不通。《金剛經》縱然詳細給你講完,你依舊不曉得怎麼住、怎麼降伏,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但是我傳給你這個法門,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一點都不錯。心住在哪裡?住在阿彌陀佛上。怎麼樣降伏妄想?就用阿彌陀佛降伏妄想,念頭一起來,南無阿彌陀佛,把妄念伏住,就降伏住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這個心就真的安住在淨土當中,你能這樣修學,沒有不往生的,往生決定是品位高高,所以我們要會。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是佛給他印證,須菩提你講的,你所看的、你所講的,完全正確,一點也不錯。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確確實實就是善護念、善付囑,一點都不錯。

  【二善哉】

  善哉說了兩個。善哉,用現在話就是:好極了!說了兩句,兩句就表兩個意思。

  【一贊他大智能見】

  你能看出人家生活行為裡面,表含著有無量的深義在當中,這是要智慧,沒有智慧看不出來的。

  第二個贊歎他大慈大悲,能代一切眾生發問。一切眾生當中很多沒有看出來,雖然沒有看出來,也有利益,為什麼?潛移默化,天天跟著佛,天天看著佛,潛移默化之功,不知不覺受佛的感化,這一說明就更明顯,那個力量就更顯著,力量就更大了。

  【善現所見】

  善現是須菩提尊者。

  【世尊欲令眾生於其著衣持缽、去來動靜、日用平常生活中,領取護念付囑之意。】

  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須菩提的見地說出來了,也把世尊應化身在這個世間作用說出來了。我們的身體在這個世間是業報身。現這個身在世間做什麼用的?我們不知道,佛清清楚楚,大小乘經裡都告訴我們,我們這個身是來償業的,酬償業報。前世做了善因,你這一世就來享你那個福的,前世造惡因,你這一世這個身是要來受罪的,干這個的。佛現這個身是干什麼?是來度化眾生的。所以佛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是教化眾生的,不僅是言語講經說法,點點滴滴全都是。所以是三業教化,身業、語業、意業統統是教化眾生。而我們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只曉得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生活所為就不知道了,就看不出來了,這就是眼根不如耳根,眼不明,看不出佛所顯示的甚深的道理。再看底下一段: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種答覆,如果我們要不看古人的注解,這答覆你滿不滿意?你懂不懂?尊者問:應雲何住?佛答覆:應如是住。他問:雲何降伏其心?答:如是降伏其心。我們聽了會懂嗎?這是禅宗的機鋒。所以從五祖、六祖以後,禅宗就用《金剛經》印心,很有道理,這個問答就是禅門的機鋒話。別人不懂,須菩提懂,因為須菩提看出來了。應雲何住?佛的意思,就像我這樣住。雲何降伏其心?就像我這樣降伏其心,就這個意思。須菩提當然懂得,可是別人不懂。不但當時與會的人有不少人不懂,當然也有很多智慧很高的,聽到佛這麼一說,都完全明白了,可是程度低的,就聽不懂了。我們當然是更聽不懂,不曉得他們在說些什麼。我們現在還來解釋經文,一句一句的來講。

  『汝今谛聽』,首先要教他,你要仔細的聽,要認真的聽。凡是弟子向佛請法的時候,佛在說法之前,一定會囑咐,你要谛聽,為什麼?如果不能夠谛聽,佛所講的,你沒聽懂,那就白講了,這個法會就毫無意義。所以,你一定要谛聽。

  【谛,真實正確。不貢高,不卑下,虛心領受。】

  這是谛的意思。這個谛,我們通常講谛實,就是老老實實。這個地方解釋,把他的心態完全都顯示出來了,最要緊的,要虛心,這才能夠領悟。

  【看經聞法,必須拋開一切知見。以一心對境,方能契入。】

  這一段也是解釋谛聽的樣子,什麼樣子才是谛聽?佛在的時候,講經我們要會聽,會聽的人開悟了。不會聽的人,不覺悟!佛不在世,留下來許許多多的經典,會看的人,領悟了,會開悟;不會看的人,念一輩子也不會開悟。關鍵在哪裡?就在這個「谛」字。所以,前面這一句我們不能體會,不懂它的意思,這一句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可以能夠明了了。要拋開一切知見,也就是平常我們講的放下萬緣,你認真的一心聽。其實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聽經聞法的態度,他說了三句,這三句也就是谛聽的真實義。第一,「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說、言語,不要執著言語。看經是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你看經不要執著文字相,跟聽經不執著言說相是一個意思。第二,「離名字相」,名字相是名詞術語。譬如此地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名字,這是佛教的術語,不能執著;體會它的意思,不著它的相。第三,「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此地講的,拋開一切知見,就是用清淨心來聽、來讀,不能有知見;知見是成見,那就錯了!你能夠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相,你想想你用的是什麼心?真心!佛說一切經,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你能夠用真心去接受,那還有什麼話說,那怎麼不開悟?我們今天聽經、讀經不開悟,我們是用妄心,用妄心對佛的真心,把佛所有這些話全變成妄想,那怎麼能開得了悟?道理在此地。所以谛聽就是要用真心去聽,你才會得受用。

  所以聽經的時候,決定不能打妄想,決定不可以有意見,一直聽下去,這樣聽經,給諸位說,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你要會的話,這兩個小時,你在此地修什麼?修戒定慧。什麼是戒?你坐在那裡,規規矩矩,你到佛堂來,衣服穿得整整齊齊,著衣持缽,持戒,規規矩矩的這是持戒。你坐在這個地方的時候,拋開一切知見,一個妄念都沒有,這是定。你在這裡聽講經,兩個小時講演,字字分明,句句聽得清清楚楚,這是慧。所以這兩個小時,你在此地是戒定慧三學一次都圓滿了,圓成了。那怎麼不得受用?真的會開悟。方能契入,契入就是開悟,就是證得。

  【二如是】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說了兩個如是,這就是答覆的話。「克指上文善護念、善付囑」,指這個意思。「有現前指點、當下即是之義。」本經當機是須菩提尊者,實際上,須菩提尊者是代表我們大眾,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發大心。肯發大心,就應當直下承當,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從今天起,我就這樣做。這樣做,前面跟諸位說過兩次,要發大心。什麼大心?我要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樣子,這叫大心。就像佛,佛給一切菩薩做樣子,那個一切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菩薩,不是釋迦牟尼佛會裡頭那幾位菩薩,也不是我們娑婆世界這些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菩薩,做樣子給他們看的。我們今天發了一個心,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做個好樣子,跟佛發的心一樣,這叫發大心。那麼你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大心,都是證大果。大果在哪裡證?當下即是。不是在將來,不是在明天,當下就是。所以這個法,真的是現前指點,一點都不錯。指點須菩提的,就是指點我們的。所以,我們如果用清淨心來面對著這個經文,確確實實能契入;方能契入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不是假的,是事實。一定要用真誠的心,要用清淨心、用恭敬心、大慈悲心,金剛智慧是可以得到的。

  【佛之示現】

  這是我們從總綱領上說,這個示現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行為。

  【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這是《金剛經》上特別強調的,無我相,佛證得佛果,不住佛相,示同凡夫。佛的福報不可思議,諸位讀《華嚴經》、讀《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所說的,那是佛的果報,佛不住,佛不住極樂世界,佛不住七寶那種享受,他不住,他示現人,跟人一樣。不住,這就無我相,示現無我相。每天生活,循規蹈矩,一句話不說,無法相。沒說法,一句話不說,無法相。雖一句話沒說,他統統做出來了,會的人在他一舉一動當中,那他就是說法,都表現出來了,這是亦無非法相,非法相就是著空,他也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你看妙不妙?如果你學會這個本事,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不管你是什麼生活方式,你能夠學會了,學得什麼?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那你就是金剛般若 會上的當機者,不是須菩提一樣,也是須菩提第二,真得大受用!你才曉得真自在、真清淨,而且當下就得到。我們無量劫以來,生死煩惱種種問題解決不了,這一下就解決了,般若 真是金剛慧劍,快刀斬亂麻,立刻就見效。

  底下這十句,是我常常勉勵我們淨宗的同學,要知道我們修的是什麼,就像善財童子講的,菩薩道跟菩薩行,我們存什麼心?「真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學這個,我們用真誠的心,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一片赤誠。不要怕人騙我,不要怕人欺負我,沒有那回事情,我用真誠心對人,人家用虛妄心對我,沒有關系,我們要成佛,他要當凡夫,不一樣!我們的目標方向不相同。「清淨心」,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心裡面保持清淨,一塵不染,心要空,心要淨,常常保持空、保持淨。「平等」,離開一切分別就平等了。「正覺」,覺而不迷。「慈悲」,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果報就是離苦得樂,我們只幫助他破迷開悟就行了,離苦得樂他自然得到。這五條是存心。生活、處事、態度,說的底下五條。「看破」,《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常常想著,世間如夢,這是看破。看破之後,當然一切不會放在心上,也不會去計較,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生活就可以像世尊一樣,那麼樣的「自在」,那麼樣的「隨緣」。自在隨緣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學這個。「都在穿衣吃飯上顯示無遺。」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每天固定的工作也好,不固定的工作也好,都守住這個原則,這叫真修、真干!於此體會得,「念佛」必定見佛。能存這個心,這種生活態度,再老實念佛,哪有不見佛的道理?必定見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06集
下一篇:宏圓法師:打破妄想執著,我們的真心就會盡虛空、遍法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