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學習要放下我執我見,要把自己化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大乘很重要,了生死更要緊,如來所說的一代時教,就是為了要讓我們明心見性、破迷開悟,從剛開始的《華嚴經》,到後面的《法華經》,統統都是講這個,這真的是相當重要。現代人都習慣讀白話文,一看到經文及批注都是文言文,就不想看了。

  現代許多東西是用動畫呈現,但是,動畫表現不出佛法所謂的「離是、離非」或「離過絕非」的境界。離過絕非是什麼境界?那頂多只能做出個光明的樣子,但是沒有辦法透過文字般若,讓你契入實相般若。學佛要學佛慧,「若人悟佛慧。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話真是太好了,所以學佛要往心性上去看。

  我教大家要多看,無論什麼經,講的都是這部「實相契經」,所有經典統統講的就是「真如實相」,也就是講「真如實際」,決定沒有別法,要是有,那也是不了義法,祖師大德為我們判教,分判出來。無論你是學一部,或是廣學多聞,《華嚴經》講:「無生智慧從多聞而得。」「無生」是指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要有這種智慧須從多聞而來。多聞跟雜學是不一樣的,多聞是虛心的學習,向經典學習、向祖師大德、大士去學習。

  學習要放下我執、我見,要把自己化空,把自己捨棄掉,不要有自己的成見。心若想:我看看你是怎麼寫的,你是怎麼樣做的,這樣不行,這是帶著「我」來學,是很重的見思煩惱在學,這樣不能契入。要以至誠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很重要。所以如來,如同眾水歸於大海,剛才講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如來稱性而說。一般人隨著習性、業習做事說話,這是任性而為,而不是佛門所說的「稱性」。性是不變的,長恆不變才是性,又有一個名稱叫真如,也可以叫法住、或叫法位,它是不變的。所以在《涅盤經》中,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那你們怎麼看到了生滅?本來有「常樂我淨」真常四淨德,為什麼認為蘊中無我?為什麼認世間是苦?因為掉到無明裡去了,妄見苦樂二相,所以佛說稱性而談,稱性是稱佛性,從體起用。念佛即是全修即性,所以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淨修捷要》講:「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大家可以讀一讀《淨修捷要》,相當的好,它是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再濃縮,可以禮拜《淨修捷要》。

  所以「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就是真如真性,就是佛性,從佛性流出的就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能夠照破諸法,是能夠帶領眾生出離苦海的慈航,如同行路人的眼目,菩薩萬行之司南。念這句佛號,就如同指南針、如同指月標,如同業海舟航一樣,眾生在生死業海,載浮載沈,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荷載一切眾生度生死業海,到達涅盤彼岸。所以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華嚴經》是如來出世,講的第一部經典,《華嚴經》末後,菩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直指眾生身中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每一個眾生都能成佛,末後全部導歸到淨土,全部直指人心就是佛,所以一代所說歸於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

  善導大師又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如同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得知,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無量的因緣當然都是菩薩的善根、菩薩的功德成就了《華嚴經》。阿僧祇翻做中文叫作無央數,百萬無央數,就是以「無央數」做一個基本單位,百萬只是說的一個比喻,說無量的因緣成就了《華嚴》,不可說,不可說的因緣。因緣當然就是菩薩因地的行願,毗盧遮那佛果地的功德,因緣成就了《華嚴》的盛會。

 

上一篇:悟顯法師:眾生在迷,大乘不可不學
下一篇:宣化上人:業緣的真正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