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道隱曰:『五濁惡世,造惡之時,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 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
佛講出世法是了義法、是佛法、是正說。重點是在這部《無量壽經》裡面,在這一句名號裡面,所以偏在斯經。一代時教所說的重點在《無量壽經》裡,這是日本的淨土宗高僧道隱法師所說的。如來,如眾水歸於大海,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是自性的另外一個名稱,法是法身,界是界相,法身能現一切相,稱為法界。
一般講的十法界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修羅、聲聞、緣覺、菩薩與佛,這十法界無不從心而現。精捨有印十法界圖與大眾結緣,大家可以請。十法界從心而現,心著有,起貪、瞋、癡,現地獄、餓鬼、畜生。若著善,起好惡心,有人、天、修羅。或著空,就證阿羅漢。若認為無明滅,有滅相可得,是十二因緣,是緣覺、辟支佛。若捨兩邊,取中道,是菩薩。若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地獄天宮同為淨土,這是佛法界。「一切法從心想生」,這跟現代人說的唯心論與唯物論是不一樣的,現代人說的唯心跟唯物,是有心與物相對,仍在對待法裡。佛法講一心,講一如,心就是物,物即是心。可是,你要說心是有情,物是無情,其實有情無情俱是心,你要是妄分有二法,就有情與無情妄現。心動念,則有情、無情生,若是一心則法法真如。
你看極樂世界,一心現的寶池水會出無生無滅聲,這是一心現;講堂、樓觀、欄楯會說法,這一心所現的都是華嚴法界,重重無盡法界,樹能現佛剎,光中能化佛,化佛又現菩薩,有無量如來所說微妙法,這都是從心所現沒有隔礙。我們本來是這個樣子,可是現在動念,就有「有情跟無情,有相跟無相」,分成對立兩邊。
有一個比喻很好懂,像你在做夢,夢境中感覺有個我在做夢,有人家跟你對話,也有無情從你的心現,「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祖師常常講夢境的比喻,當觀諸法如同夢境,現前就在做夢,夢中的境界有人跟你講話,有人家對你好、不好,就像你在做好夢,做惡夢一樣;但是無論是好夢、惡夢,皆是如幻如化,不是實有的。要能去體會、去思惟、去觀察,在經典上講「審谛審觀」,仔細去體會、去觀察,依著經典去觀察,不要依你的妄想,你的妄想是情見,都落在有無、是非、對待、一異這裡面。
所以在《圓覺經》講:「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用輪回心,就生輪回見,去思去想,說這是佛教的思想,祖師大德的思想,錯了!思想是見思煩惱,祖師沒有思想,菩薩沒有思想。有一次有位法師講:「阿羅漢的思想是破身見,沒有見思煩惱。」我跟他說:「阿羅漢既然沒有見思煩惱,為什麼會有思想?思想是從見思煩惱來的。」所以用詞要注意,你說阿羅漢的境界是離開見思煩惱,所以阿羅漢沒有思想,阿羅漢已離四相,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化空,全部泯絕,泯絕就是什麼都沒有。
大乘的四相,沒有我、人、眾生與壽者,但是我、人、眾生與壽者即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大乘的觀念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這真的不好懂,其實愈是不懂,我們愈要來熏習,愈要來了解,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我們是末代的佛弟子,很愚鈍,業障很重,常常著相,見相生心,執法為實有,但是經書還是不可不讀!所以我說:「眾生在迷,大乘不可不學」,你愈是不學就愈迷,愈是不學,愈沒有辦法開悟。不要怕它難、怕它深,不要想自己年紀大了不用學,我告訴你,你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教你這些,所以我們在這裡上先修班,先學、先看、先預習,將來到極樂世界佛一講我們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