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百喻經卷上》13之說人喜瞋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譯文:

  過去有個人,和許多人坐在屋裡,稱贊一個當時不在屋裡的人品行很好,只是有兩個毛病:一是喜歡發火,二是做事欠考慮。正巧這個被議論的人從門口路過,聽到這話,立即發怒,沖進屋裡,抓住那個說自己毛病的人,動手就打。旁邊的人問他道:“為什麼打人?”那人回答說:“我什麼時候喜歡發火而且做事倉卒呢?而這個人說我總是喜歡發火憤怒,做事情欠考慮,所以打他。”旁邊的人說:“現在你喜歡發火而且做事欠考慮的樣子已經表現出來了,又為何忌諱別人指出呢?”別人一旦指出過失,就產生怨恨責難的人,難免會使大家怪他愚昧無知。

  這就好比世上的酒徒,整日沉溺在杯酒之中,恣情放縱。一旦別人指責,反而產生責怪和怨恨,而且會極力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這樣就像愚昧的人忌諱旁人指出自己的過錯,聽見別人議論,反而動手打人的道理一樣。

  解說:

  當場展演自己的毛病來證明自己沒有毛病,常常是聞過則怒的人的做法。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捨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13.說人喜瞋喻

  過去有人,共多人眾坐於屋中,歎一外人德行極好,唯有二過:一者喜瞋①,二者作事倉卒。爾時此人過在門外,聞作是語,更生瞋恚②,即入其屋,擒彼道己過惡之人,以手打撲。傍人問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時喜瞋、倉卒?而此人者,道我恆喜瞋恚、作事倉卒,是故打之。」傍人語言:「汝今喜瞋、倉卒之相即時現驗,雲何諱③之?」人說過惡,而起怨責,深為眾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間飲酒之夫,耽荒沈酒④,作諸放逸,見人呵責,反生尤嫉⑤,苦引證佐,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諱聞己過,見他道說,反欲打撲之。

  注釋:

  ①瞋:《大乘五蘊論》釋為:“雲何為瞋?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即心懷怨恨與損人利己的思想和意識。此處指發火。

  ②恚:憤怒,怨恨。

  ③諱:隱瞞,避忌。指忌諱旁人指出自己的過錯。

  ④沈酒:《大正藏》自注,元、明本作“酗酒”。

  ⑤尤疾:尤,特別的。

  辨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提高,當人們已經從生存困境中站立起來,向前發展之時,如何對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愈來愈多的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僅僅為個人的富有而竭盡全力,這並不是美滿的,而關心集體、他人、社會群體的行為,也在不斷地擴大。佛家的“布施”,不僅有財施,也包含著關心他人、以德施人的內容,這一點體現了佛學中所具有的較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內涵。

  從人性上說,人們大都喜歡聽到贊譽,而不大愛聽批評。承認無知,聞過則喜,非聖即賢。只有知錯能改的人,沒有絕對正確、從不犯錯誤的人。聽不到批評的人生,是最孤獨的人生;常常能聽到友人善意勸誡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充實,充滿進取希望的人。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上一篇:淨空法師:佛號,是我們跟阿彌陀佛聯絡的信號
下一篇:大安法師:今生的際遇,是前世修來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