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如果不懂得這一點,就算擁有了夢寐以求的財富、成功、家庭,也會很快失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每個人都害怕貧窮,因為大家以前窮怕了。當我們擁有財富的速度太快,以至於都不知道,沒有想清楚這些財富的源頭到底是在哪裡,甚至忘了自己的責任。一個企業的成功,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是很多人付出努力以後的結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四面八方,需要去回饋,如果不懂得這一點,我們所擁有的很快也會失去。所以我們所擁有的這些,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有良知,適度地去貪,可能在這種善意的基礎上,我們會體現出自身的價值,也能為社會及周邊的一切給予回饋和報答。但缺失德行的貪念會使我們像陷入物質及精神匮乏的“沼澤”當中無法掙脫,越用力會陷得越深也越痛苦。

  我們每個人的生存價值體現在對社會、國家、家庭和環境等的貢獻,但不能因為對某些事情的過度參與而放棄自己的良知和責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對別人的付出永遠需要有感恩的心——不能總想著索取,應該多想想我們為別人付出了什麼。

  貪婪的最嚴重後果,就是讓人無止境地去想別人為我付出了多少,我得到了多少,從來不去考慮自己為別人付出了多少。這種思考方式是一種專政,也是不理智的思想及心態誤區。

  我認識一個公司的管理者,他每天思考的問題就是:別人到底給我創造了什麼?作為一個員工,在我這裡上班,你給我創造了什麼東西?你作為一個主管,你在這兒給我創造了什麼東西?他不是客觀地想:作為這個公司創始人,我為自己創造了什麼東西?公司能有現在的規模是大家創造的財富與價值,我只是一個暫時的保管者、臨時的使用人,我怎麼把這種使用權跟員工分享?他從來沒有去想這些,只想到“我是永久所有者,你們只不過是在我的恩惠施捨之下生存的寄生蟲而已”。他為這種想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然,通過反省與修行,他也懂得了應該感恩大家,因為沒有大家不可能有他的輝煌。

  在家庭環境裡,很多夫妻也是如此。如果先生很願意付出,太太可能就知道索取,而且挑三挑四找毛病。所有人都認為她先生已經完美到不能再完美了,但在她眼中永遠全部是缺點。為什麼?因為先生能做到的,對太太來講已經習以為常了,太太現在只看先生做不到的,而且總希望把先生改變成她想要的樣子。這就可能導致先生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之下離她而去。這就像一個球,彈一會兒,慢慢把它放地上就可以了;如果你用腳去踢它,它肯定會離你遠去。等失去之後很多人才發現——啊,他以前是多麼的好——這才開始後悔、反省自己。

  有的先生對太太也是如此,要求一切盡善盡美,希望在家裡太太是個傭人,出門時是可以炫耀的花瓶,生意上最好是得力的助手,就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什麼時候都能變成他想要的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欲望,而且總希望在最快速的時間內讓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那樣。如果願望沒有滿足,內心的不滿足就會因此帶來後遺症,導致人與人之間失去尊重和感恩。

  所以,人需要讓自己內心變得充實,這種充實是通過感恩得來的。我們從小就被父母告知,糧食是農民在田地裡付出勤勞才得來的,所以不能浪費一粒米。我們就是這樣做的,到現在,一粒米飯掉地上都會把它撿起來吃掉。不是做作,是因為我們從小有良好的習慣——知道惜福,知道感恩。

  我經常對寺裡的喇嘛們講,每個人下午要固定修一小時的佛法,這一小時是屬於感恩時間,要懂得感恩。我說,你們可以在這麼漂亮的寺廟裡修行,有美麗的山川圍繞,溫飽沒問題,這是多少信仰你們的人付出的辛勞,讓你們在這裡好好地為佛法做事。所以要感恩,更好地學佛法,更好地弘法利生。

  我們寺廟經常會有人來,有游客,有朝聖的信徒。我教導喇嘛們:對所有的人都要一樣看待。不管來人的官位大小,來的是富豪還是窮人,既然願意來,就表示他對這個地方是認同的。你就要感恩,他們來了,必須做好服務。什麼樣的人來了,你都應該好好地照顧他們。沒有好吃好住沒關系,有簡單的地方可以住,有簡單的食物可以提供。這樣,每個來寺廟的人就會感覺到這裡沒有銅臭味,可以帶給人祥和。我們寺廟的喇嘛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傳播愛心,傳播對社會的感恩之心。來寺廟的人離開的時候,就會把這種興奮帶回到他的家庭、所住社區,這也是一種回饋。

  人們願不願意為你奉獻,那是他的心態;你不能因為自己做了什麼,馬上就要求回饋,那是一種貪念。如果有人到寺廟來拜佛,是很正常的;如果他不是來拜佛,只是來旅游,你用想讓他掏錢的這種心態來為他服務,那麼宗教就是失敗的。這就跟普通人開旅館做旅行的場所沒有什麼差別。你是個修行人,要讓來到廟裡的人神閒氣定。修行的地方就是能淨化心靈的地方,先讓自己的心淨化好,然後才有資格告訴別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所以,宗教場所應該成為讓人放松身心、淨化心靈的地方,也是培養無限大愛的地方。

  當然反過來講,因為這樣,我們得到的就會更多。當人家發現這裡值得尊敬,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回饋。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這是我們內心一種重要的軟實力
下一篇:酒後邪YIN(手YIN)的不良影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