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百喻經卷上》10、三重樓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譯文:從前有個富翁,愚蠢無知。有一次,他到另一個富翁的家裡,看見一座三層的樓房,樓又高又大,富麗堂皇,寬敞明朗,他十分羨慕,心裡想:“我的錢財並不比他少,為什麼以前沒想到造一座這樣的樓呢?”他立刻喚來木匠,問道:“你能不能照著那家的樣子造一座漂亮的樓?”木匠回答說:“那座樓就是我造的。”富翁便說:“那你現在就為我造一座像那樣的樓。”

  於是木匠便開始量地基,疊磚,造樓。富翁看見木匠疊磚,心生疑惑,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就問木匠:“你這是打算造什麼?”木匠回答道:“造三層的樓呀!”富翁又說:“我不要下面二層,你先給我造最上一層。” 木匠答道:“沒這樣的事!哪有不造最下一層樓而造第二層樓的?不造第二層樓又怎麼談得上造第三層樓呢?” 這個愚蠢的富翁固執地說:“我就是不要下面二層樓,你一定得給我造最上一層樓!” 其他的人聽到了這件事,感到荒唐可笑極了。

  這個故事譬喻佛門四眾弟子的修持,必須循序漸進,若是偷懶懈怠,不敬三寶,不修三學,而欲不修預流、一來、不還三果,直步阿羅漢聖果,妄想超越修行階段,正如這個愚昧的富人一樣,為時人所嗤笑。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捨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百喻經》10.三重樓喻

  原典: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余富家①,見三重②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③,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於彼,雲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 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④ 端正捨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

  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⑤作樓。愚人見其壘墼作捨,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復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雲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⑥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 時人聞已,便生怪笑,鹹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輩弟子⑦,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注釋:

  ① 余富家:其他富貴人家

  ② 三重:重通層,即三層樓。

  ③ 軒敞疏朗:軒敞,高大寬敞;疏朗,空氣流通而明亮。

  ④ 解作彼家:會建造像那一家的房子。

  ⑤ 經地壘墼:經地,丈量地基;壘墼,堆砌磚塊、磚坯。

  ⑥ 固:固執,堅持的意思。

  ⑦ 四輩弟子:佛教用語。亦稱“四眾”、“四部弟子”等。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信眾。

  源流:《菩薩善戒經》載: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級至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至於三級,不由三級至四級者,亦無是處。(《大正藏》第三十冊第一O一三至一O一四頁)

  解說:這是《百喻經》第10個故事,好高骛遠的人總想一步登天,而實際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必須腳踏實地,萬丈高樓從地而起。

  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此則可與第四十四則<欲食半餅喻>比看。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牦

  3、網文

 

上一篇:夢齋山人:學做人時更要學作佛
下一篇:印光大師:佛從何時開始講淨土法門(21-25)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