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就是六百卷般若的心,就像我們人的心似的,所以你要是把六百卷那麼廣闊的,用極簡單的觀照,能夠進入它的中心,六百卷般若的中心。其實般若就是心,般若即是心,智慧是沒有形相的,慧有什麼形相?沒有的。但是因為這個心有體、有相、有用,這就是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體、相、用,就是般若,三個合稱為般若。譬如我們講大乘起信論(講華嚴經之前跟大家講過大乘起信論),自己的心來起個信,信自己心!什麼意思?因為我們從來沒相信過自己的心。佛教導我們,我經常問道友們,或者問人家:你信佛沒信佛呀?一般的人說你得信佛,信佛是信佛的像嗎?信佛的心嗎?信佛的經典妙用嗎?我們經常問人家有信心沒有?這個不是信佛了,說你自己相信你的心不?就這麼個意思。心即是佛,信心即是佛。我們在華嚴經裡頭常常講智,智是理的用,理上的用,就是把自體、心體變成智慧的妙用,完了心還照於理,這就是般若含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咱們在法華經中叫觀世音菩薩。我自己這兩天就在想,為什麼心經中要叫觀自在菩薩呢?為什麼法華經裡頭普門品中要叫觀世音菩薩呢?這些聖人他們的德號是按他所做的事業來起的。這個觀自在是不是自己在修?修成了,就自在了!但觀世音不是這樣的,他度別人,度別人修,感化、教化、教育眾生的。這才叫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是通稱,一般的菩薩叫菩提薩埵,叫覺有情,讓一切有情眾生都覺悟的意思。所以說菩薩是通稱,而觀自在則是別稱,我把它分成了一個自度度他。在印度話叫婆盧枳底濕伐羅,婆盧枳底濕伐羅翻譯成中國話就叫觀自在。這個話咱們現在通常講的就是,誰觀,誰自在!你不觀,你就不自在。觀就是思想、思惟修。我們每人都在觀,看你觀什麼?這個觀是指你能觀的和你所觀的,所觀是境,能觀是智,智照境。等你觀通了,你就自在了;觀不通,你就還不自在。人人都是觀,但人人觀的都不自在,不能夠唯物,要觀到十方世界圓明無礙時,那就成就了。而我們現在不能夠這樣的觀,我們觀的都是俗谛,觀什麼執著什麼,不能夠自在,也不能夠解脫。就是能觀的智慧(般若智慧)和所觀的境,你怎麼認識的。就是能觀觀於所觀,你觀的世間上的,你怎麼認知的?你又是怎麼認識的?你怎麼知道的、怎麼了解的呢?這文中說觀而後又照,這一觀照就見五蘊皆空,觀即是照。觀,看個什麼?這是眼睛看,菩薩他用他的智慧照見,那個照無所不能。就象一個燈,晚上黑暗的時候,你點個燈,把屋子照亮了,能照的是燈光,所照的是屋子境界相,兩個即是一個,有光明就能破除黑暗。觀,就是你用智慧認識世間,乃至認識出世間。世間、出世間一法不立,萬法皆空,那你這個觀就是成就的。
一切菩薩圓滿了就叫菩提薩埵,菩提就翻覺悟,薩埵就翻有情,讓一切有情都覺悟。這樣的觀!一切眾生都覺悟了就沒有窒礙了,沒窒礙就自在了。你能觀的智觀於所觀的境,能所雙亡。能觀智是空的,沒有實相,所觀的境也是空的,這是一個空,而不是兩個空。“照見五蘊皆空”,觀就是照,這一照什麼都沒有了,唯有智慧存在。因此觀自在這個名字在這個心經上純粹是代表自己修,觀世音菩薩他對於世出世間由觀照而得的自在,由自在而證得的空性,也只有證得了空性才能自在。那他是怎麼來觀照的呢?因為什麼而起的觀照呢?因為他修行,觀就是修行,觀就是行門。那他是怎麼修行的?他在行般若波羅蜜多。以般若波羅蜜多來照,這一照那問題就很多很多了。我們現在起觀照,每位學佛的道友都在觀照,也都在修行。為什麼要修行呢?就是要解決一切困難問題。第一個,我們什麼都不知道,糊裡糊塗的,不認識世間。這就是經文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是指成就你這個肉身來說的,是指色身來說的,是內在;外在的一切法,都不離開“色聲香味觸”,一切色法、心法,也就是色心二法。在你修行的時候,你就觀你的色心二法。觀你自己的身體,你身體所接觸的一切事物,賴以生存的一切事物,你怎麼來認識它呢?譬如我們說“財、色、名、食、睡”,這五樣一樣也離不開。在一般佛教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下地獄,那是造業,造惡業的。我們把“財色名食睡”轉變,色是什麼色?是觀諸佛菩薩的聖像,觀莊嚴佛國土,這也是觀一切色。相是什麼相?是觀佛像,觀淨佛國土,觀這些相。受,是心裡頭領受的。依佛的教導,不領受世間,領受出世間,寂淨安樂,這也是領納為義,領受!行,就是運動義。我們這個心經常作如是觀,作如是想,不想世間。行!識,我們的八識它有兩種的功能,一種是淨法,一種是染法。八識是含藏義,它給一切染淨諸法作種子,一切法總依,都依著這個識。但我們取淨的一方面,就是修行,你行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是修行,假著般若波羅蜜的力量來修行,照見!這個是指著觀世音菩薩修行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他是照見這五蘊皆空的。咱們在五蘊上不但空不掉,反而愈執愈深,也就是造的業愈來愈重,那跟菩薩是相反的。在我們一時所起的這個觀行的時候,現在要返妄歸真,就是依著心經來修,你能修行就成佛了。不要去依著很多法,就依著心經的法,這一法是甚深的,就照著觀世音菩薩怎麼樣修,我們也學習著怎麼樣的去修。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修行入觀的時候,觀就是想,他想什麼?他想的是深般若波羅蜜。深般若波羅蜜又是什麼呢?是真空,般若的真空就是深。因為現在我們無知,沒有認知,我們這個心所有的識是分別的,不是甚深的般若。這是識別,了義的,但是也般若。般若是智慧,以這個般若智慧,我們只能從淺入手,深的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那淺的呢?先觀人空般若,以後再進入法空般若;法空般若要能夠有進入了,再觀實相的真空實相般若,這三種般若。我們凡夫都可以發大心,直接從真空實相入手,這就叫超二乘。
菩薩他所修的,是深般若,他是觀法空,不但人我不存在,法也不存在了,一切諸法都不存在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人我空就是世間相,這個般若我們能進入,但是離證得還有很大的困難。沒有人我了,那你八十八使煩惱就斷了,人我是非人間相全都沒有了,但這個是很淺的。深般若必須得達到法空,一切法都空。佛所行的法,聖法!一切聖賢、一切經教全不是真實的,方便引你入,這是菩薩所入的。真空實相般若,那些菩薩都到究竟位了,是究竟位的菩薩,登地以上的菩薩。
在華嚴經中咱們講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那你觀的時候周遍含融。觀理法界的時候,真空。觀事法界的時候,隨緣建立一切有,就是俗谛。真谛跟俗谛結合了,二谛融通,那種三昧,我們經常念偈的時候,“二谛融通三昧印”,那才是究竟的了。觀自在菩薩現在他做到了,所以說觀自在!他在修觀的時候,他一切都看破了,他早就放下了。但眾生卻放不下,他為了讓一切眾生也放下,因此他把他自己所修的、所有觀想的都傳授給一切眾生;就是他所證得的甚深般若波羅蜜,讓一切眾生也照著這樣觀。只要這樣的去觀,就能證入真空的體性;證入真空體性,就能得到諸佛的無分別智,能夠照他五蘊的身心,照他五蘊的身和心。完了識,從體而起的用,用還歸體;用還是體上來的,還歸於體;因體而不寂然的常時起妙用,永遠度眾生,那就是讓一切眾生,度一切苦厄,但是這一照就進入了。
所以在經文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的是智慧光明,照!光明一有了,黑暗就破除了。你對“色受想行識”五蘊你空不掉,為什麼呢?你沒有這個智慧,你遇到什麼執著什麼。我們前幾天講金剛經,那也講得很多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不是一個般若嗎?六百卷般若就是一個般若,它對哪一類機就說什麼樣的法,語言、文字上不同,這是顯體的。但是體無二致,體本來就是一個。假這個來形容著觀自在菩薩他為什麼得到自在了?因為觀就是修,觀就是觀照的意思。我們一般想,我們坐那個地方思惟修,你想想,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有不壞的?沒有。哪有不變的?沒有。就是金剛經最後講的,一切法如幻如泡如影,影子而已!這個觀很深的,這叫行深般若。但是一法不立,不落斷滅空,特別注意!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佛跟須菩提說可不能落斷滅知見。空,不是斷滅。所以在法華經、在華嚴經裡面,它都講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兩個含義是一樣的。因為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他以智慧來觀照,就照,“色受想行識”全是空的,能入了。這個空是指般若,指他修行證得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空的。那觀什麼呢?觀五蘊,五蘊是境界相。我們這“色受想行識”全是假法,不是真實的,所以就是照見了五蘊。照是成就般若智慧了,修行成就了、證得了,證得了才有照。以什麼照呢?以智慧照。這個智慧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觀,是能觀之智。這照字在果上說,觀自在菩薩成就了,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了。在我們現在開始用功的時候,在因(我們現在是因)我們也如是照,那你要分別,分別外頭一切境界相,分別它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可壞的;而生老病死苦、愛別離、五蘊熾盛,全是假的。這在因中,你這一照,根本沒有,那還談什麼?你也不用起分別心,到你那個心對一切的色法,“色受想行識”的法沒有分別的念頭了,只是在你智慧觀照之中,這你的功夫才是入進去了。但是這個觀從淺入深。譬如我們現在你感覺你哪一樣的貪愛心重?愛財?愛色?這個色包括很多,凡是有形有相的物質都在色法當中。但我們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是男女關系了,在經上講的色包括凡是有形有相的東西都叫色法。因此照見的這個見是真的,這見性,明心見性的見,不是眼看,也不是思想上一般的思惟。你要想依著心經修行,這個照字就是你下手的功夫,就在這照字上你下手修行吧!你照一照,照見哪個了,哪個不是真實的了。認識它!照見就是認知的意思,你認識它了。好比這個花,你一見到它就是它必壞,現在很茂盛,但是這是假的,短暫就壞了。它未生的時候,沒有;生了之後,不住,很快就變滅,變滅就消失。生住異滅,異就是它變化當中。
因為菩薩他是以般若的智慧,以這個智慧來觀“色受想行識”的。色法就是地水火風形成的假相,和合才有,不和合就不具足。受想行識是妄想境界,是從你妄想境界而生的,這叫四大妄想,生住異滅這四大幻想,都沒有自己的體性。為什麼呢?它可以壞性,本體本來就不是實的,是空的!所以說四大皆空,地水火風都是空的。眾生不了地水火風都是假相,把它看成實的,就像水裡的月亮是空華,是天上月亮的影子。
所以我們平常執著五蘊,把它當成實有的,因你有很多苦難是從這個而產生的,如果你知道它是幻化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苦難就不存在了。這個東西就是使你迷了的,你的本性中的體性,把這一切幻有的東西當成真實的,這個是由你妄想心分別的,那真空就愈離愈遠。所以你的修行就又翻回來了,以你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那我們沒有這個智慧呀?你可以學呀!現在我們學心經就是要產生這個智慧的,如果你把這一切都當成空的,那就什麼苦難都沒有了。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度那苦,就什麼也都沒有了。
我們經常感覺很苦,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說:當你煩惱最厲害的時候,你靜下來,你找找根源,煩惱從什麼地方生起的,怎麼會讓自己心不安?等你一找原因的時候,煩惱從何起?何者是煩惱?你就拿不出來了。拿不出來就是沒有,因為它不是個實在東西。你能把你煩惱拿出來給別人看一看嗎?辦不到。真正要你找煩惱,你就感覺不煩惱了。所以你最煩惱的時候,你找一找,那你就不煩惱了。
但是這也是依著經上所說的,你要想離苦得樂,多一些苦,那你就照一照;一照了,苦就離了。
【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波羅蜜心經的當機眾是捨利子,捨利子就是捨利弗,是佛的大弟子,別名捨利子。須菩提跟捨利弗都是佛的上首弟子,都是修空觀,在弟子當中成就很大。因為這是觀自在菩薩跟捨利子說的,他在如來弟子當中,智慧是第一位的,智慧很大。咱們念金剛經,空生,是空觀修的成就了,捨利子是智慧成就了。
捨利子,捨利是他媽媽的名字,子是他的名字,就是捨利的兒子,就把他媽媽的名字加上來叫捨利子,我們翻就是身子,捨利就是身。因此我們經常的說捨利子,講佛的捨利就是佛的身,你看見佛的捨利子就是佛身,羅漢的捨利子就是羅漢的身。在西藏成道的人很多,歷代的都有捨利子,但混淆了,都當佛捨利子,沒有的。佛的身體所變化的化身有捨利子,報身沒有,佛的報身是空的、德行的,佛的法身根本沒有捨利子,全身都是捨利。捨利又翻堅固的含義,翻譯名詞很多,這我們不解釋它了,要講捨利子的故事有很長很多。
觀自在菩薩跟捨利弗說你要懂得一個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頭照見五蘊皆空是總說,現在觀自在菩薩分別跟捨利子講,說你看見單是有形色的它跟空不兩樣,形色是空的表現,你看一切相,相即是空。不異,就是相跟空不是兩個,沒差別!色既跟空是沒有差別,翻過來說,空跟色也沒有差別。異就是不同,沒有什麼不同。豈但沒有差別,色即是空。你看,一切色相它本體沒自性就是空的,空也只是色的表現。換句話說,「色受想行識」五蘊,前面說五蘊皆空,分別說,這是太籠統了,眾生沒辦法攝受。觀自在菩薩又跟捨利子(他是當機眾)說明「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真空,先舉色法說。即是,就是沒有差別;沒差別,就是色即是真空,真空即是色,就是這個含義。但是這個空跟你解釋明白了,不是離開色另外有真空,沒有!色就是真空。離開色外頭的空那是斷滅的,那叫斷滅空。佛不說斷滅的,這我們在金剛經講過了。離開色那個空,不是凡夫認為那個斷滅空。所以色當體就是空,不要離開顏色、離開形相來說空,形相本身就是空。那你認識什麼?認識色是幻化的。我們講完金剛經你就很懂得了,如夢幻泡影。色是幻化的,幻化的色即是真空。一切法相,一切有相的東西以色為主,有相!就是五蘊的色它是有相的,受想行識無相,那四個是無相,所以單舉色。五蘊的空舉色的空,不是離開顏色另外有個真空,顏色就是空,但它不是斷滅的。因為色即是空,顏色的空有形有色的,都是要真空。翻過來說,空中顏色的色相是幻化是幻色,一切的法相全是幻化的,沒有真實的,這樣來理解。
一般的人把這個因跟果分不清楚,咱們單講過性空緣起,因為把它定成這樣就容易明白了,空就是本體,性空!色是緣起,依著什麼緣起的?因著性空,有緣助成了,空就變成有了。這有是幻化的,幻化滅了,還歸於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就這個含義來說的。因為色是空幻化的色,所以色是沒有的。空又怎麼顯現空呢?因為幻化色,知道幻化的色看形相,咱們凡夫的知見不是空,幻化的是有;這個有不是真有,是幻化的有,所以一切的有都是幻化的。
但是這個迷惑是很重的,迷得很重很重的是他的空性、無明跟實性。他不容易斷無明的。這都得到十地以上菩薩了,咱們講華嚴經,十一地菩薩斷了無明才到這種境界的。觀自在菩薩當然是斷了的,假觀自在的說來認識水即波、波即是水的道理。在佛教名詞很多,實、權。權是善巧方便,是佛說法讓眾生能夠進入,是善巧方便的意思。但是你要把這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段明了了,咱們說開悟了,你就弄明白了。這不是你證得的,你能解得都很不容易了,解得就是你在心裡頭把這個問題「有」跟「無」把它定得很清楚了。你一看來,有不是無,無也不是有,但是你要學心經中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你就很容易了。說空,真空!真空無相。那你怎麼知道空?因為從有相認識空相,這樣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蘊的第一個蘊,色蘊。那受想行識呢?一樣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這五蘊色法都如是。色法如是了,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的。跟前頭那樣比,你就可以這樣說,都可以把五蘊這樣來套。所以為什麼要加這麼多的說明,不說明眾生怎麼能入得呢,眾生是入不下去了,入不到的。
般若的智慧,就是啟發一切眾生本有的智慧。先由我們最注重的,我們心裡最重視就是我們的身體,先從這裡下手,讓你認識。這個認知就是把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怎麼照的?就這麼照的。幻化的身、幻化的心滅了,幻化的身心都滅了,明白了,幻滅真現,真的就顯現了。因為你先滅身,身滅了,心的執著也就沒有了。幻心滅了,外邊的境界相,一切的塵相都沒有了,這是先心。心就是什麼?咱們所說的十八界,十八界的識。我們眼根對待外邊的眼塵,六塵境界,色塵,一切的色法眼根對著的;身香味觸都對著受想行識,六根對著六塵。但是六根對六塵的時候沒有分別,中間有個六識,這就是我們講法數的十八界。你把這十八界認清楚了,一切法,百法明門論你就搞清楚了。
現在把這個總說,五蘊都是空的,除了你的身心全是空的。就是你的心觀外頭的境,五蘊皆空了,那你能觀五蘊的這個心也是空的;境沒有了,心亡了;心亡了,境寂了,這個時候你成道了。心亡境寂,一切諸法皆不存在,這樣你就成道了。成道了就是證得真空理,超過二乘,當下你就超過二乘。大凡(大心的凡夫)勝過小乘的聖人,他根本的道理就在這。凡夫他能觀心受心法,當下即空,二乘人不行,二乘人非常執著,他放不下,他執著。他認為他已經得到了,得到什麼?人我空,他認為就是究竟了。但是就惑業上說,他還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他還有迷惑,他還沒有清淨。所以觀自在菩薩才跟捨利弗說,你好好想一想,你所證得的不是究竟的,跟他就這樣解釋了,給他解釋兩個全是空的。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有形相沒有?有。什麼是空的相?所以觀自在菩薩又跟捨利子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什麼是諸法?什麼是空相?諸法是有,諸法的空相是什麼?諸法總說就是前頭所說的五蘊,色法就一切形相都包括在內了,受想行識是心法,就是色心二法。但是這些法所有的形相都是假的,經文上說它是空相。空相是什麼相?真空實相,就是觀自在菩薩證得的照見五蘊皆空,證得的那個實相。拿什麼照?他證得了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照的,這是真空。光說真空也不行,還得說說真空所觀照的境,真空所對的境是什麼?所以要解釋諸法,就是講諸法的體、諸法的空相是什麼樣子。不是生滅法,不是染污垢淨,也不是增減法,這舉六個,三對六法。空相就是真空的實理,觀自在菩薩能照的那個照,用那個一照就知道諸法都是空相。那個照就是般若智慧,那個般若智慧就是空相,智慧本身是空相、是無相。這是解釋諸法空相。諸法空相有沒有離開諸法呢?要是離開諸法了還說什麼空相?但是又不是兩個,諸法空相即是諸法,諸法即是空相,你要做兩個解釋就錯了。離開諸法去說空相,那幺離開諸法了還有什麼空相可說呢?真空之相是什麼樣子?就是諸法。這個要大家參一參,多想一想。現在你心裡的思惟,你面對一切境界相,這些境界相都在色法裡頭,就是五蘊法裡頭。五蘊法就是心法色法,離不開這兩個。有上顯空,空中顯有,二邊都不存在了,真空不隨緣了,那叫離相真如。這個道理不是一時的能明白,但是得要多去思惟。
心經上告訴我們,就是你要修。怎麼修呢?觀。怎麼觀呢?想。對我們來說就是想,你就好好想一想吧!假使沒有我的身體,你觀想成熟了、成功了,沒有身體,你可以到忉利天上看一看,到大梵天看一看,你可一念間就到了極樂世界,到那先參學一下子,然後再回來,你可以來去自由了。五蘊皆空了,那個般若智慧的光明就放出來了,完全是智慧。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去,早晨起來一睜開眼睛,先到十萬億佛土供養諸佛,回來再到極樂世界吃早飯。你把這個觀想想一想,怎麼到的?豈止極樂世界,你假使一作意,無量世界都在你思惟當中。但是不是你的妄心,妄心思惟到不了。
妄,沒有妄你怎麼修?藉假修真,真得到了,妄才消滅掉。你的妄消滅掉,隨眾生妄緣。觀自在菩薩他照的不是在娑婆世界,那他到了娑婆世界助釋迦牟尼佛揚化的時候,他跟捨利弗說,他自己有沒有?有沒有捨利弗?大家想想,觀一下子。捨利弗是空的,他對誰說?他自己也是空的,能說所說都是空的。但是這個是執著,說空說有都是執著,非空非有才是真正解脫。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生滅是相對的,有生就有滅,這都是相對法。有垢,垢就是不干淨,那就有清淨。不增,增是增多,減是減少或者滅了。這個諸法是指什麼來說的,前頭已經講過了,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樣包括一切法,世間一切相離不開這五樣,一個色就包括無窮無盡的相。空相是什麼樣子呢?空相是拿有來比較的,這個空相是沒有比較的,這就是我們講的實相,就是一切諸法真空實相,這就是空相。以前解釋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法,那是幻有的,幻有的不是真實。但是幻有非有,非有就是空的,那就是真空。空有,相有沒有呢?什麼是諸法的空相?這個諸法的空相就是指著真空來說的。諸法的本體是什麼?那就是空相,就是真空之相。
有時你坐著思惟修的時候,你自己來觀想,在你想的當中就是空相。當你思想空寂的時候,一動念,你想到是北京,北京相就現了;但是這個相不是真的,是幻,心裡想來的。你到過上海,你一想,上海就現了。但是你想的都是你去過的地方,你有個印象。你沒去過的地方,你就想不到了。特別是想你出生的地方,你生在什麼地方,乃至哪個鄉村,那個鄉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你都清楚得很,一作意就現了。這是在你的心中、意識當中所顯現的假相,假相不是真實的,假相是虛妄的。假相有沒有?說沒有,你心裡頭能勾畫出來,似有,這個有不是真有。因為有那個真有,你才能想像的出來。你從來也沒去過,聽人家說,那個不行,你顯現不出來。例如我們大家或者聽到念地藏經,知道忉利天是什麼樣子,你也沒去過,你想像而已!四王天是什麼樣子?你也沒去過。所以這個相是指著諸法的相的時候來說的,你修的時候去觀想,觀想你就可以體會得到全部都是假相。咱們在讀地藏經時,前頭有覺林菩薩偈,在我們學華嚴經的時候也有覺林菩薩偈,你這個心裡頭就能畫出來很多的色相,心不是色相,色相也不是心,那你就想想這個吧!這是非常的微妙。比如畫畫得心裡想,但是心裡想了,可心裡並不能畫,得要靠手來畫;手來畫得有顏色,得有材料,沒有材料也不能畫。所以這幾種,心不是彩畫,彩畫所畫的畫也不是心,所以叫自在未曾有。
我講這些的意思,是我們要想入般若波羅蜜真空的意思,你得先由這個世間相來想,想完了形容著這一切是虛妄的。生滅時候顯現一切法,從生到滅;不生滅的時候,原來也是沒有的。當你在心裡頭作意的時候,一切相就宛然現前了;你不作意的時候,這是思想都沒有了。打妄想時候,有一切相;妄想不打了,靜下來了,什麼都不想,什麼也都沒有了。這個諸法的空相,咱們前頭都講了五蘊,就是五蘊的空相。五蘊空相沒有,就是你的心念而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相是什麼樣子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就形容著諸法真空的相,這叫法空相。
我們所有的一切相都是真空之相,所以此法中所講的空相是諸法空相,是這樣來安立的。這個諸法空相是什麼?就是真如實際。真空之相是什麼?真空之相是究竟空的,什麼也不是,但一隨緣就什麼都是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因為這種原因,所以說空中無色。空裡頭哪有色相呀?沒有!是沒有色相的,也沒有受想行識。不但沒有色法,心法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乃至於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這叫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所以“是故”,是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發明了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就是這個道理。但是舉的法相名詞也很多,就是在法相形相當中講,說這些形相全是空的。六根跟六塵,根對塵相合了,叫根塵相合。根塵相合沒有識變化,識的認識,沒有識變化什麼效果都沒有,因為識才起作用。識是能起作用的,大概沒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識就沒作用了。沒根了,還有作用嗎?所以識必須得因根。六根得對待外邊的六識境界、得對六塵形相,如過失掉一方,這方也就不立了。我們一般的講界說此疆彼界,要劃個界限;你不能超過這界限。但是你達到了,能超過界限。例如我們眼睛能看而它不能聽,但是你要達到了眼根圓通就行了,眼能代表耳,眼能代表鼻,眼即是法界性。但你得證得了,不證得就不行。在楞嚴經上講二十五圓通,觀音菩薩用耳根聞什麼都知道,不要用眼睛看,耳根一聞就知道紅黃藍白黑,六根互用。為什麼?圓融了。六根,一根通,六根都通了,達到究竟了。為什麼?那個就是證得空相。你從耳根入證得空相,從眼根入證得空相,這都是一樣的意思。例如說我們在那燒水,我們的眼睛看見水冒泡了,知道這水燒開了,是這個樣子的,水冒泡才開。你看那泉水永遠冒泡,是開的嗎?不是開的。這個含義說眼睛看的是虛假的,那個認知指揮的眼睛。一般的我們認為開水都燒得翻滾,但那個泉水它就不這樣了,它也是翻滾的,但它不是開的。在這個道理,眼見的有時候是假的,你看的這個現相,這個現相卻不是真的。
剛受身的時候,名色。佛說這個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名色就是身心二法。你將投入母胎的時候,這個中間七天一變、七天一變,七七四十九天。最初只是精和血,只有這麼個名字,沒有實體,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就是初投到了母胎之後,必須經過五個七天,已經一個多月,五七三十五天,這才有個形,剛起一個身的形,就是根的形,有生出小手小腳,有那個身體,沒有實體,所以叫名色。光有個名,叫名色。但是七天一變、七天一變,變到七七四十九天,這時候有眼根,才產生叫六入。從名色,第七個七日,七七四十九天之後,六根開始了。開始之後,根對著塵,這時候媽媽要喝熱的,你感覺著燙,不舒服,有感觸,難過;媽媽要吃冷的,感覺著冷。從識投胎,叫名色,名色轉成六入,六入轉觸,觸是相對的。媽媽每個動作,你在裡頭感覺著難受,這叫觸。受,是領納,領納外邊的境界相。就是生了之後領納外邊境界相,那時候你的六根對著外頭六塵,有的苦不願意受,你不願意受也不行,也得領受。喜歡受的產生快樂,這個時候就有愛憎,有愛有憎,剛起貪愛。喜歡,就是前生的業帶來的。喜歡的就想得,不喜歡的就想把它離開。因此就有取,愛緣取。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就想得到,愛就緣取。這一取,給未來生又做基礎了,就有了。有是後有,一切善惡因果從這產生。有就生,生再受生,受生之後就有老死,就有衰壞。有了衰壞,有了老死,在這個中間你的貪愛心、分別心、緣影心很多,這是人生一個過程。
【無苦集滅道。】
在這個時候有苦、有集、有滅、有道,講四聖谛法,就講未來你的心怎麼建立的。生死就是你感的果,這個果就是苦,有生死本身就是苦。這個苦怎麼來的?你自己做的業,你起惑造業。起了惑,造業是因,這個因一定感到苦樂之果,這叫世間因果相,你是離不開的。任何人,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是佛,佛也經過這一樣的,他也是投胎入生,這叫示現,他是示現的,示現跟人類一樣的。苦是怎麼來的?你過去的因召感來的,這叫集。不是一個業兩個業,你一生做很多的事積聚一起來算總帳,這是你惑業的因,一定感到世間的果報,就是苦集是世間的果報。我們信佛求道,乃至於成道,就感到滅的果。滅的果是什麼?涅槃,了了生死。這個果怎麼得的?從哪個因得的?道的因。修道,或念經、拜忏、禮佛等,了了生死了,斷煩惱所證得的道。這就是苦、集、滅、道。
這是我們最初佛教授的方法,要想斷世間的苦果,先斷因;這個因斷了,修道的因就成了;修道種下樂因,樂因就出世間了,就感到滅的果。這叫苦集滅道的兩重因果。我們經常說先斷煩惱,咱們不是感覺煩惱很重嗎?你先把它斷了,把煩惱的因,感苦果的因,你把它斷了,你不煩惱了。怎麼斷呢?修道,滅煩惱的方法就是要修道。你修道的時候,才能把貪瞋癡的這些煩惱斷了;斷了,苦果就沒有了,那你一修道所感的是樂果。這是佛最初說的法,叫四聖谛法,給凡夫說的,給一切凡夫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為二十五有,都有生死,有生有滅,如幻如化。四聖谛法沒有主宰意思,主宰是你的心,如果相滅了,性也滅了。那個性不是那個性,是你生活習慣性,這叫慣性。大乘起信論講有習種性、有性種性,這種性是熏習來的,是習種性。當你一修道,養成道種性,修道成了種性,常時相續,然後斷生死,證涅槃。就像我們晚上睡覺,很疲勞睡得很熟,一定要作夢,在你作夢的當中這是虛幻的,夢中裡頭那個夢境全不是真實的,是虛幻的。但是夢中做的好事、做的生滅,或者撿了黃金,或者是丟了東西,醒了什麼都沒有,因為是作夢。那這個你作夢能懂,你在人生這個夢,人生大夢你就不懂了,你認為都是真實的;這個也是假的,什麼也得不到。這就是在你思想上、修行當中,不是一下子就證得空性了。咱們講的是有多劫累劫修行的,修佛道不是投機取巧,不會占便宜,沒有,沒有便宜的。什麼是便宜?方便智慧,你得到方便智慧,那是最便宜的了。
因為佛說這種意思,知道苦了,你別召感,斷因,把集斷了。所以想修行,入佛門,想證得,證得什麼呢?斷煩惱,證菩提。羨慕滅,羨慕涅槃,羨慕佛所說的教法,那就要修道,修道就能證滅,把根本的苦本給它斷除。這種道理很深,究竟涅槃樂,得證佛的究竟涅槃。不是二乘人,聲聞、緣覺是不了這種道義的,以為他證得的就是實證了,那個不是的,所以苦集滅道是給二乘人說的法。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大乘菩薩得修空觀,得要真空現前。所以要學般若法,要修沒有生滅,沒有修證,真正的空相,這就是咱們現在講的般若義,就是生滅的修證。因為自性本空,沒有苦集滅道,自性裡頭哪有苦集滅道?沒有一個真實的,真實的就是涅槃,涅槃的真實就是般若。所以涅槃的意義不是死了,叫不生不滅。智慧還有生滅嗎?智慧沒生滅。
這叫省實,真正的省察到了實理。證得實理了,這是一步一步的,咱們講的三十七道品,一步一步修得來的,才能達到什麼呢?無智亦無得。智慧所得的無形無相,不是有,是非有,非有是沒有,那就是真空,真空不空,隨緣而現有,這叫無智亦無得。智,就是我們能觀的智慧。得,所證這個理。等你真的到了這個程度了,也沒有能得的智,也沒有所得的理,一切皆空,五蘊皆空,這個空是真空。真空沒有一切相,叫真空絕相。也沒有言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以前我給大家講沒有真的。像我們說火,不是火,要說火是火,把我們嘴都燒了;要說水是水,那就把我們淹了。全是名詞,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沒有個什麼證得的,到你成佛了,得無所得。咱們講金剛經講了,佛說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證得的,也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沒有能證得的人,這個意思就是顯示真空絕相。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無法可得的,菩薩行菩薩道沒有一法可得,那所證得的涅槃也沒有涅槃可證。咱們在金剛經上講,佛告訴須菩提,沒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這一點須菩提是體會到了。心經也如是,依著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才能夠使你的身心無掛礙,無掛礙就是什麼執著都沒有了。因為一有執著,就有恐怖,有憂傷,有煩惱;要是什麼都沒有了,你還掛礙什麼呢?是空的。人經常講“心空及第歸”,形容詞,沒有掛礙就沒有恐怖,一切顛倒夢想、虛假、妄想全部不存在,證得究竟涅槃了。
在一切諸法的性,性是體,本來是空的。一切諸法之相,相依性起,緣起的,已經證得它了,了解到了,都是空的。有方便的空,就是大菩薩。沒有方便的空,就是墮入二乘地。二乘地是有得,他有執著,有涅槃可證,有煩惱可斷。凡是沒有方便善巧的,沒有方便空慧的,都墮在二乘地;要有方便空慧的,無所得,沒有什麼能得,也沒有什麼所得,那才能達到無上菩提。
空有兩種含義,一種行空,一種不可得空,空還得個什麼呢?二乘人證得涅槃,他認為有能證、有所證,了了生死,證到涅槃,這是暫時方便乘,不是究竟義。二乘人把這個當成究竟義,就執著,他沒有方便善巧的空慧。他證得了空慧,那個空慧就不能起方便善巧,不利益眾生,就墮入二乘地。大菩薩行方便善巧道的時候,他無所得,他是方便善巧。因為他有智慧,方便善巧慧,所以他能夠直至菩提,能夠證得菩提。
咱們學般若波羅蜜,就是學這個方便善巧的觀慧,要有方便善巧觀。這個觀產生智慧,什麼智慧?照諸法皆空。這就是前頭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用般若智慧照見諸法皆空。空還有什麼得嗎?還有能得所得的嗎?全是空的。這個就叫般若方便善巧慧,菩薩有,二乘人沒有,因此他照見諸法皆空。我們前頭講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度一切因緣的相,這些相都是因緣相,乃至於能證的般若智慧,所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證所證都沒有物質,全是空的。為什麼?無所得,能證的智慧,所證的智慧,能所合一了,只是一個智慧。
菩提薩埵是指著人說的,就是大菩薩,就是覺有情。依著菩提薩埵這些大菩薩是指人說的,般若波羅蜜多是約法說的,就是菩提薩埵(行菩薩道這些大菩薩)依著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達到什麼樣境界?心無掛礙,什麼掛礙都沒有,什麼顛倒夢想都沒有,這叫空一切障礙。能空了一切障礙,那才能證到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他所證的果,才能達到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舉例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依這個無上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佛的,才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一般的翻譯,就我們華言的話來說,就叫無上正等正覺。舉例說,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諸佛叫三世諸佛,他們都是依著這種到彼岸的智慧,才證得了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成就正等正覺。成就正等正覺,就是以這個般若的智慧,心無掛礙,一切無所得才能得到。無所得而得,得即非得,得還是無所得。
這一段是說佛,說過去的佛,他們成就正覺了,所以叫如是而來,就叫如來。來即無來,來即是如,如即是來,所以稱為如來。如是不動義,來是運動義,如如不動而教化一切眾生。雖然為教化一切眾生而(幻化的)來到人間示現成佛,這個來而不來,沒動的是本體。是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身不是真實的,“幻化空身即法身”,有佛世界如是,無佛世界也如是,這叫法爾法界,就是法界的自然現象。
佛是證得了,覺悟了。一切眾生沒有證得,但是他具足;雖然沒有證得,但他具足,具足什麼呢?佛性。佛跟法跟一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佛即是法即是眾生,眾生即是佛即是法;說他含著種子,眾生都有成佛的種子。為什麼呢?本具故,他本來就具足。但是在很多名相分析起來,佛有三德,這是講佛的智德。佛要斷一切迷惑,斷一切惑業,斷污染,那叫斷德。智德、斷德,我證得了究竟,這是有分別的,其實三位一體。智德要了達諸法,圓融無礙,沒有差別。因此通達一切法,沒有障礙,但是能隨眾生機。正因為無障礙,能隨一切眾生的機,佛有無量法門,哪一類眾生就給他說哪一類的法,這是佛的智德能隨法。斷德,佛是斷除了一切煩惱、一切惑染,都是淨寂了,所有化度眾生,他的處不被一切染污所染。就是佛的依止處能夠自在無礙,沒有束縛;因為斷了一切惑,束縛不到的。因此成就了如來的果,這叫轉生死而為涅槃。在眾生這是生死,在佛就是涅槃。贊歎佛的功德就贊歎般若波羅蜜多,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是無障礙的,不可思議!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以下就說般若波羅蜜多秘密的神處,把般若波羅蜜多行咒。大家不是要念咒嗎?這就是形容咒,作秘密講,贊歎般若功德的意思。這以下是贊歎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就是它有什麼功能、產生什麼作用。因此在諸佛菩薩他證得般若波羅蜜多,那就不可思議了,神了!咱們稱什麼事說可神了,說不出來,有一種神妙的意思。因此就把它說成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大家都要學密,神秘,就是咒,神秘的!把這些咒說成這麼多,就是前頭的般若波羅蜜變成這個咒,變成秘密義。依此深般若證得了涅槃的菩提,這是般若的功用。這個功用不可思議,沒法顯現,數量非常之廣,怎麼說都可以。
這上說四種咒,秘密來比喻,比喻什麼?這都是比喻般若波羅蜜多的,一個大神咒、一個大明咒、一個無上咒、一個無等等咒四種。把大般若六百卷縮減成心經八十幾句話,又把這個縮減到成一個咒語。什麼咒?無等等咒。說它神也好,說它明也好,神明都是照了的意思、都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沒有與它相等的。那就是把大般若變成咒了,沒有與它相等的,濃縮。咒,你好記!
就解釋這四句咒,在大智度論裡講得可廣了,大家有時間就看看大智度論吧!在大智度論裡講大明咒專門破外道的,種種的念咒。咒語就是濃縮的,很短很短,念個咒就利益人了。如果有些個腦子也不大清楚,記憶力也不好,講很多經文他沒辦法攝受,那念個咒吧!不求解了。一般的人批評這個,果親王他批評“口念糊塗咒”,為什麼?你問他這什麼意思,不知道,這不是糊裡糊塗。“口念糊塗咒”,心裡想的“財色名食睡”,那這個咒就念得糊裡糊塗,他不知道咒是什麼意思。你給他解說咒是什麼意思?心經。心經不懂,大般若。大般若再不懂,三藏十二部。就是一句話,一個咒。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這個咒是什麼呢?就是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了,就是最後的這個咒。“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就是這個咒。這個咒說它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就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這個咒即是心經,也即是大般若經。咱們這第一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就是這個咒,這個咒就是觀自在菩薩,前面說的觀自在,後頭說“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要到彼岸。怎麼到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就神了。
所以咒的意思,每部經完了有的說,因為咱們漢人不大認得,所以他就不說了。每部經後頭都有個咒,它意思是什麼?濃縮,經文太多,把它濃縮起來。經的含義,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就是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
要把它詳細解釋翻譯的話,揭谛就是去,就叫揭谛。去干什麼?度,也是一個字。度什麼?度眾生,你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度眾生,把它完全說一句話就這樣子。度,度,揭谛,揭谛,度眾生,度眾生;波羅揭谛,都讓他們成就,到彼岸;度眾生,度眾生,度一切眾生都到彼岸,都成佛,就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咒的意思。
把這個咒尊稱是大神咒、大明咒,同時揭谛、揭谛是自度,了了生死了,來度一切眾生都了生死。波羅是彼岸,波羅揭谛是我把這些人都送到彼岸去了。僧揭谛加個僧,這個僧人,僧的含義或者是總說的總,或者普遍的普。咱們僧是和合義,也當總字,把咒翻成總,總體的總,或者普,普度的度。它的意思就是普度一切眾生,自他一切的眾生,不光是人,凡是鬼道的、畜生道的,凡是這一切都把他(它)攝成人道,要普度一切,都讓他們覺悟。就是菩提,菩提是翻覺,這是不變的,就是讓他們都了生死,證涅槃。
心經文字不多,義理很廣了。為什麼?它包括六百卷的義理,就等於六百卷大般若的心。因為佛度眾生就是隨眾生的根機,應以何法得度者,示現說什麼法。從凡夫一直到成佛這個過程當中,你必須得去做。佛說很多的法,你得去做,修行修行。我經常講這個修行是修理修理你,你自己修理修理你自己。開闊的說,修理修理你那口不要亂說,依著佛教導去說;修理修理你的身不要亂去做,要依著佛教導去做;再修理修理你那個意(就是心)不要胡思亂想,依著佛的教導去想。所以心經文字不多,但是它包含著大般若經六百卷。
佛教化眾生是隨機的,不是固定的,有什麼機說什麼法,不是捱板的,他的目的就讓你不要執著。眾生就不同,學什麼法執著什麼,這叫什麼執?法執,學什麼執著什麼。學般若變成執著了,不是智慧了。般若是不執著的,是解脫的,是自在的。所以咱們現在解釋的心經一卷,把大般若六百卷的道裡,那裡頭含的義理、那個道理,就是佛教化眾生的時候,隨他是什麼樣根機,就怎麼樣引導,最後的咒就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達到了,讓他了生死,到彼岸,究竟成佛,就這麼個意思。雖然文字不多,義理非常廣,從你凡夫發心一直到成佛。
但是眾生種種類類,因為眾生的心他不能照諸法實在的道理(就是諸法實相),他的心不能照了諸法的實相,就是他照見不到諸法的實相。為什麼?因為他的業報所感的六根六塵六識,這一切的境界相,一會執著有,一會又執著無,全是執著。一執著,那般若波羅蜜沒有了,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沒有了。翻過來,翻過來就是依著般若波羅蜜法門去修行,但是得修行的功夫到成熟了,能夠放下一切,看著諸法皆空(五蘊皆空就代表一切法了),這時候你才能自在。
修,就是觀。觀了,修行了,一切你都看的認得了,如夢幻泡影了,你就自在了,自在了才能五蘊皆空。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你觀你自在,你不觀你不自在。所以這個心經上不叫觀世音,這是觀自在菩薩自己修行的,是觀自在!在法華經普門品叫觀世音,那是利他的,觀自在是自利的,利他跟自利的作用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是讀了心經,就依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去修行,那你去照吧!把你的心用到什麼上呢?就是照照,照照苦集滅道,照照十二因緣,照照六度,完全是智慧。你這一照,觀一切法不可得,全是空的。你這一照,得了一切智,一切智就神了,什麼都知道。知道什麼呢?知道它的體性,什麼都是空的。知道真空絕相,一切法皆空,成聖人了。聖諸法解脫,聖人是諸法都解脫的,都成空的。依著般若波羅蜜知道一切法本來就不生不滅,是你的妄想心認為一切法生滅,一切法本身是不動的,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自然就解脫了。
一切古來大德你去參學的時候,請問大德,我現在很不自在,請師父跟我說解脫。大德就指示他,說:誰把你捆起來了?他說:沒有,沒誰捆我。那你還求什麼解脫嗎?當下就是解脫,是你的妄想心不達一切法空的理,妄想心不明一切法空的理;等你理明了,當下就解脫了。但是你得經過一段過程,像觀自在菩薩得經過照。這個照就是你得有般若智慧,才能照見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了,在任何什麼時候,你都知道是空的了。但是利益眾生又不空,那是假的,空是真的。“空、假、中”這叫三觀,因為證得真空,知道一切假的,不住於真空,也不住於假的。假的沒有,住什麼?就是一切不執著,解脫自在。那叫中道義,不住空,不住假,就住中道,真正解脫門。從般若達到解脫,入解脫就是入於中道。咱們出家的廟,咱們前頭那個石門就是三個門,一個是解脫,一個般若,從般若達到解脫,入於中道。
大家看佛所說一切法,我們在學這些法的時候,法是讓你來解脫的,不是讓你束縛的。我們學法學得非常窒礙,窒礙就是處處行不通,哪裡來的呢?自己給自己做的,人為的。這有個道理,我們這寺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得要按規矩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方,可不是圓,方絕對不是圓。圓可以隨緣,圓可以隨方的緣。這我們就講到修道是一步一步走的,不是像跳的,不是像飛的。有沒有飛的?有,頓超直入。漸次當中,也有快有慢。
我們一學般若經了,說戒律是小乘法,戒律太不自由,不許干這個,不許干那個。如果你達到空了,你什麼都可以干。為什麼?空的嘛!你干了也是空的。你既然認識是空的,“殺盜YIN妄酒”全不存在,空的嘛!任何爭議都沒有,都是空的。當你煩惱來了,空的!你沒有煩惱?我沒有!我證得空理了。當你能夠這個就是可以自在無礙了,所以你得從觀來,你不觀,你怎麼自在?所以觀自在,大菩薩行菩薩道。你看,大菩薩行菩薩道的示現種種神通妙用。說念個咒就成了;我看你念一個咒、念十個咒,你念一輩子的咒,你也成不了。我一聞法就明心見性;你有那些根機嗎?那是無量劫積累的,不是開玩笑的,說話可以說,做起事來可就難了,得一步一步來。
所以佛告訴我們方法,一個忏悔,一個讀誦大乘,一個靜坐思惟觀照修,觀照你起心動念處看看跟心經相合不相合?一起念,就看心經是怎麼說的,你這樣去對照,這個本身就叫修行,就會開智慧。開智慧的意思就是你本來不懂得但現在懂了,那就叫開智慧。自己認為是絕對做不到的事,現在他做到了,那不叫開智慧啊!現在我們都有智慧的,能夠信佛,有這麼一點信心入到三寶中來,你得到保證了,這是佛說的。“一聞南無佛”,耳朵聽見人家念“南無佛”,南無就是皈依,皈依佛,你也跟著“我皈依佛、皈依佛”,你也皈依了,那你一定能成佛!佛在各個經論裡都如是說,哪個經都如是說。因為你從來都是迷的,現在悟了,遇到悟的根緣了,一定開悟,不過時間長一點。你如果不願受苦,不願很長時間,那你加油修行,來縮短時間!
現在我們心經講完了,祝大家早日成佛。
(本文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