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就舉一個公案,「十粒供養,盡除貧窮」,摘自《法苑珠林》,十粒除貧。在《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裡面有這一段故事,它說在隋朝終南山有一位叫普安法師,他是一位得道的聖僧,他到人口稠密的地方弘法,大家都爭著要設齋供養。有一天他就來到大萬村,剛好有一位田遺生的這戶人家,家裡很窮,家徒四壁。他生四個女兒,大女兒叫華嚴,二十歲。華嚴這位女眾非常有善心,她想找東西來供養這位普安法師,找不到東西,全部找遍了,只有找到兩尺的粗布。她想到自己這麼貧窮,赤貧如洗,無法作福,仰天長歎,看了屋頂,剛好偶然之下看到屋梁上的空隙,還有一團亂禾,就是稻米那個,我們割稻下來,連那個禾全部都留在那個地方,大概是要做種子。
她取下來一看,找到十粒黃米,磨去米糠連同粗布,准備布施給這位普安法師。但是她低頭看到自己衣不蔽體,不能夠出門,就利用黑夜匍匐前往寺廟,把布遙擲僧房,再把十粒米親手放到飯桶內。然後她在那邊默默祈禱,她說我因為前世悭貪,今世就受苦報,今在佛前哀求忏悔,以此微薄的禮物,供養眾僧,如果我的貧窮業報從今已盡,願飯桶中所蒸的飯,都變成金黃色,然後就擦干眼淚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人們看見那個飯鍋中所蒸的五石米飯,顏色都成了金黃色,就覺得很訝異,然後不久就了解察知,知道是這位華嚴女士供養的,大家非常地感歎,於是地方上一些好心人士就用財物接濟她們,後來這位女子就出家學道了。你看,她真誠供養,她就得到這個福報。
所以如果你布施的時候,能夠以歡喜心送與,恭敬心送與,清淨心送與,不望回報的心送與。所送與的人正巧是菩薩或者是聖僧,那就好像在良田播種,下種雖少收獲非常地多,就這個道理。所以雖然只有兩尺布、十粒米,但就田氏女來說,已經是竭盡最大的努力來布施了。前世的業報怎麼可能不會消除呢?我們要學習這個華嚴女士的布施。你只要真發心,就像老法師剛開始學講經,他老師,李炳南老師說,你要學布施,他說,我沒有錢怎麼布施?他說,一塊錢有沒有?他說,一塊錢有。他說,你從一塊錢開始,買個東西跟大家結緣。所以老法師就買了一些糖果跟大家結緣,一樣的道理。你看老和尚今天福報這麼大,也是從那個剛開始的一念好樂之心而生。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百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