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粒除貧(《法苑珠林》)
隋朝終南山的釋普安,是聖僧啊。所到之處,信眾爭相供養。有一天到大萬村,有叫田遺生的,家中窮得只剩牆壁了,四個女兒沒衣服穿。長女名叫華嚴,已經二十歲,身邊沒有多余的東西,只有粗布二尺,哀痛地想到自家赤貧,沒有辦法作福田,仰望屋頂而悲傷,偶見到梁上的縫隙中,有亂禾一團,取下來看,有黃米十粒,磨去枇糠,和先前的粗布,打算一起布施聖僧。但身上又沒有衣服,不能出門,就在黑夜中,匍匐前進。把布遠遠地扔到僧房,並把十粒米親手放到飯桶內,默默祝禱說:“我因為前世的悭貪,所以受苦報,今天在佛前,求哀忏悔,把這微薄的東西,供養眾僧。如果我的貧窮業報,今天已到盡頭,願鍋中煮的飯,都變為黃色。”隨後掩淚而返。第二天早晨見鍋中煮的五石米飯,都是黃色。後來察知緣故,眾人都很感歎。於是有好仗義的人,各自用財物救濟田家,而田女遂後出家學道。
[按]雖然不過二尺布十粒米而已,但在田氏女來說,就是竭盡全力布施了。過去世的業力,怎麼能不從此也枯竭呢?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說明]下文隨事勸勉,這就是匯總提綱,都是培植心地的事。時時種種,拆開不得;方便陰功,也拆開不得。方便的行為,而要時時不間斷;陰功的造作,而要種種不遺漏。按世間凡情來說,是一定不可得的定數啊;若是了解佛法,就絕沒有難事。發現力所能及,就奮勇去做;力所不能,只有先發宏願,等到來生後世而已。
論發願
世間善願
若是在朝廷,但願君王的恩德遍及海內;若是在民間,但願人民永遠享受太平。見到別人的父子,但願他們慈祥孝順;見到別人的兄弟,但願他們友愛恭敬。自已有飲食,但願天下饑餓的人都飽滿;自已有衣裳,但願天下寒冷的人都溫暖。游歷街市,但願家家盈滿充足;行走田野,但願年年風調雨順。見到別人渡江河,但願他們沒有風波的災患;見到別人越險阻,但願他們沒有蛇虎的傷害。遇到貧窮,但願他富裕;聽到疾苦,但願他康健。見別人得到,就如自己得到;見別人失去,就如自己失去。這樣的念念不絕,哪裡難得集四海為一家,合萬物為一體呢?
[按]這只是世間的善願罷了,為什麼?因為只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啊。只是擔心今世有達不到的,而不知來生後世,有願必如意啊。並且那願望,止在人道中,而不能達到天仙、地獄、鬼、畜啊。不僅如此,就算是願望事事如意,六道都蒙受那恩惠,也不過是人天小果,沒有拔去一切生死的根子啊。所以大智慧人,不可不發起出世的宏願。
出世宏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按]這是菩薩的四宏誓願啊,每一句中包含無量的妙義。人們如果能體會四語,使行、住、坐、臥中念念不絕,這也是菩薩而已了。經上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然時時刻刻發世間善願,經過恆沙那麼多的劫數,不如暫時發一菩提心啊。附證
三童發願(《阿阇世經》)
過去無央數劫前,有佛出世,叫做一切度如來。當時有豪貴人家的三個小孩兒,各用一珠供佛,一個小孩兒說:“我要像佛右邊的比丘。”一個小孩兒說:“我要像佛左邊的比丘。”一個小孩兒說:“我要像中間的佛。”佛說:‘發願要像佛的,就是我了。發願像左邊比丘的,就是捨利弗,發願像右邊比丘的,就是目犍連。’
號同古佛(《涅槃經》)
世尊在無量無邊恆河沙劫前,聽古佛釋迦文佛說《涅槃經》,自己賣身,遍求香華,用來供養佛,因而能聽到《涅槃經》中的一偈,就發願說:“願我來世成佛,也同這個名號。”所以今天的如來,也叫釋迦文佛。
發願先度(《金剛經解》)
世尊又在無數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靜坐,遇到國王出來打獵,問他獸的去向。仙人心想:“若說實話,就害了獸,不說實話,就是妄語。”正在沉吟沒有回答。國王發怒,砍掉他的一臂。又問,還是不答。又砍掉他的一臂,仙人因此發願說:“以後我成佛,就先度這個國王,不讓世人學他作惡。”後來釋迦成佛,首先度憍陳如比丘,就是當時的國王啊。
四十八願(《大阿彌陀經》)
阿彌陀佛在那由他劫前,是法藏比丘,發四十八種大願,說“我若成佛時,當得清淨寶剎,妙麗莊嚴。十方眾生,有願生吾國,稱我名號者,臨命終時,吾當遣化佛菩薩迎之,使彼蓮華化生,得不退轉。”所以今天的人如果能一心念佛,沒有不往生極樂國的。
有願易度(《經律異相》)
佛在世時有一村落,盛行邪見,不信佛教,於是佛派目犍連前往教化,那村落的人就傾心接受了。佛說:“這些人與目犍連有緣,在過去劫中目犍連曾是樵夫,見山中有無數的蜂群,飛來要螫人,目犍連就告戒它們說:‘你們都有佛性,不要毒害人,我若是成道,就度脫你們。’因此蜂都散去了,現今這地方的人,就是當時的蜂群啊。因為目犍連發起度它們的念頭,所以今世目犍連一去就度化了。”
發心即勝二乘(《智度論》)
有一個六神通羅漢,一沙彌隨在他身後,背負衣缽行囊。沙彌心中想道:“我要勤奮求取佛果。”羅漢就取過衣缽行囊自己背負,讓他走在前面。過了一會兒,沙彌又想:“佛道久遠難成,不如求聲聞果,自己早點解脫。”羅漢又把行囊放在沙彌肩上,讓他走在後面。這樣反復再三,沙彌說:“和尚老糊塗,為什麼讓我忽前忽後。”羅漢說:“我不是老糊塗,你先前發心求佛,是菩薩中的人,地位在我的上面,我自然應當背負行囊跟在你後面。你又忽然羨慕聲聞果,沒有度人的念頭了,地位在我的下面,自然應當背負行囊跟著我。”沙彌大驚,於是堅定意志勤求佛果。
[按]《優婆塞戒經》說:“若有人發菩提心,諸天皆大驚喜,以為吾今已得天人之師。”那麼只是說發心,還沒有修證就可知了,但已經勝過羅漢,因為他有願必定遂意啊。譬如初生的太子,雖然在襁褓中,但老年大臣,也要恭敬禮拜。
“利物利人”
[說明]利物,功德完全能涉及到物;利人,功德完全能涉及到人。利益涉及到人和物,才不虛生浪死。“利”字,是極不好的字面,又是極好的字面,不是有兩種意思啊。用來為自己,就是私;用來為世間,就是公了。下附征事(三則)
碎碑刻碑(《感應篇注》)
孫思邈用龍宮的藥方,多次嘗試都有靈驗,編入《千金方》中,刻碑流傳後世。有人多印了藥方,然後打碎石碑,想這樣獲利,被雷電震死。又有一人隨後再刻藥方,夢見孫思邈對他說:“你命中沒有子女,因為刻《千金方》,能得貴子。”後來果然如此。
[按]打碎石碑的人只知自利,刻石碑的人只想利人,最終自利的人哪裡有利,利人的人哪裡不利呢?
潛消弊政(《皇明通鑒》)
宣德年間,朝庭曾派遣太監到西洋求寶,花費不少,死傷無數。天順時期,有人進言請求再派遣使者,因此朝庭命令兵部的項忠,檢查以往的名冊。當時劉大夏任郎中,先到庫房,隱藏了名冊,庫吏查不到,事情就算了。後來項忠因丟失名冊責怪庫吏,劉笑說:“這是弊政啊。即使名冊在,也應當毀掉,除掉根子,還用追問有沒有嗎?”項忠惶恐地謙意說:“您陰德感動上天,這個位子應當屬於您了。”後來果然官升太保、大司馬,子孫歷代貴顯。
[按]按劉公的所作所為,那世間一切對人有害的文字,都應當毀滅,而小說、春方(春藥的書)、謗佛的書,尤其害人應當毀掉。
小常平倉(《勸懲錄》)
張乖崖掌管成都,夢見紫府真君招喚他,說話不久,忽然有報告說“西門的黃兼濟到了”,就是幅巾道人啊,真君接待很恭敬。第二天早上,派人請道人來,分明像夢中見到的。詢問他,回答說:“沒有什麼善事,只是麥熟時,用錢三百缗收購,到明年禾麥還沒有熟,小民百姓艱難缺糧時,粜換價值一般升斗左右,對於我沒有什麼損失,而小民百姓能夠救急,如此而已。”張十分感歎,命下屬扶他上座然後禮拜。
[按]常平倉(糧食賤時用高價買進,糧食貴時用低價賣出去的糧倉)的事,處處都可以仿效,一方沾到實惠,四周學習了。
“修善修福”
[說明]世人的蓄積,有人能奪去,我帶不走;有人奪不去,我也帶不走;又有我能帶走,別人奪不去。金銀財寶、家捨田園,這是別人能奪去,我帶不走的啊。博學鴻才、技藝智巧,這是別人奪不去,我也帶不走的啊。那麼我能帶走,別人奪不去的,唯有修善與修福罷了。修善到了極處,能使七代祖先超升、百神擁護;修福到了極處,能使火不能燃燒,水不能沖走。善是福的基礎,福是善的回應,只修福而不修慧,就常常因這享福而造業,只修慧而不修福,又恐怕福薄而少資財。昔日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都是沙門。兄長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弟則是修福而常破戒。後來到了釋迦成佛時,兄長已證得羅漢果,但因為沒有修福,總是吃不飽。弟弟因為破戒,轉生在象中,但福報還很多,雖然作了畜生,卻被國王喜愛,真珠纓絡,常掛在它身上,有數百戶封地的賞賜。所以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唯有佛稱為兩足尊,因為佛的福、慧具足而已。下附征事(三則)
廣置義田(《懿行錄》)
明朝華亭的顧正心,字仲修,父親中立,官做到廣西參議。正心好做功德,曾經捐銀子十萬四千七百兩,買義田四萬八百畝,布施給華、青兩縣服役的人,使他們賴以生存。當時的巡撫莅松,除夕禁止放鞭炮,有市民違犯禁令,誤抓正心進監獄。正心見獄中沒穿衣服的人,就給衣服;饑餓的人,就給糧食;罪可以用錢贖的,代他們繳納,監獄幾乎空了。又捐錢修理監獄,往往施恩在沒有回報的地方。後來行政長官上報他的事,朝庭授官職光祿署丞,隨從鄉賢受祭祀。
[按]范氏義田(范仲淹首創義田),流芳千古,但只是涉及同姓,未必涉及到異姓,田只是以百數計算,未必達到四萬有余。顧正心的所作所為,多麼傑出豪邁超越前人啊!推測他的福報,此時一定在六欲天宮,飛行自在,享受無極的快樂了。
獨成勝舉
明朝湖州的徐汝輝,富有而好布施。當時杭州重建戒壇,費用不少,布、按兩司官員,召集富民勸他們募捐,徐願意獨自擔當,憲長(監察長官)楊繼宗問為什麼,徐說:“人有兒子品行不好,雖然有積畜,必定屬於他人,何不如干這件殊勝的事,後世漸漸享用呢?何況財是怨家,我兒子沒有財就沒有怨家,這未必不是愛他啊。”於是拿白金一千錠獻出,兩司官員都感徐的開明通達,特別在後堂擺宴席,邀請同僚參加,又用彩帳親自送他回去,聽到的人沒有不敬慕的。
[按]《大寶積經》說:“我不捨財,財將捨我;我今當捨,令作堅財。”徐某已經作了堅固的財了。
樂施不倦(浙人面述)
明朝末年的浙江史某,好善樂施,尤其喜歡齋僧。當時有寺廟僧人大成,要募化一頓飯供養眾人,路過史家的門前,史如果見飯少,必定把自家的飯供足僧人,就這樣有很多年了,毫無厭倦的心。有一天夫人臨產,見大成進入房中,眾人驚異,尋找又沒有。不久產婦生下男孩,急忙派人去查訪,那僧人大成已經在當天去世了。於是就用大成命名小孩,從小很聰慧,胎裡素。長大後,文采聲譽越來越隆盛,到順治年間,考中天下第一。
[按]只行善而不信佛,那修的福報,有見識的人認為是第三世的怨家,為什麼呢?因為他第二世享福時,必然造孽,到第三世,決定受苦報啊。史某原本從佛法中來,所以雖然遇到榮華富貴而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