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往生語錄】深信彌陀本願而念佛者,乃至十聲一聲,決定往生(一)
第三十六段文仍然是然上人所開示的法語。這段法語是出自《淨土宗略鈔》這篇文。《淨土宗略鈔》法然上人寫的非常好,將阿彌陀佛的教法,簡略做一個介紹。讀法然上人所寫的這篇《淨土宗略鈔》,可以很快就明了淨土宗的大要與宗旨。
這段文是《淨土宗略鈔》這篇文其中的一段,是在說《觀經》三心的第二深心。《觀經》的三心,前面我們探討過不少。《觀經》三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其中深心是最重要的,因為是三心的歸結。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也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一定要對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建立深信之心。不管是善導大師的開示或是法然上人的開示,若說到《觀經》的三心,無不把重點放在深心,因為深心建立,對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決定會一生老實奉行,認真念佛,不會退失道心。
法然上人《淨土宗略鈔》:
【二者深心,亦即善導和尚解釋言:“深心者,深信之心也。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是具足煩惱之罪惡生死凡夫也,善根薄少,曠劫以來,常流轉三界,無出離之緣。二者深信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取眾生,亦即稱念名號,下至十聲,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又深心者,決定建立自心,順佛之教而修行,永除疑心,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
此釋之意者:最初信自身之相狀,然後信彌陀之誓願也;為後之信心故,先舉初之信也。其故者,願往生之大眾,雖稱念彌陀本願之名號,而自身不免亦起貪欲瞋恚之煩惱,亦造十惡破戒之罪業,故生恐懼之心,而妄輕自身,反疑彌陀本願。善導和尚曾確見此疑,而舉出二種信心之相狀,以解釋如我等亦起煩惱、亦造罪業之凡夫,深信彌陀本願而念佛者,乃至十聲一聲,決定往生之旨。】
這段文可以分為兩小段,第一小段就是法然上人將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說的深信,七信舉出其中三信,而且是取意之文,並非是照《觀經四帖疏》的疏文原文摘錄。第二小段是法然上人對這三信做一個大意的解釋。這段文因為很白話,所以諸位菩薩若是識字,一看便能明白,明白還要做到才有用。如果只是明白而沒有做到,也不能受用。特別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說的機法兩種深信,這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中心,不論自力念佛或他力念佛,不論是信心念佛或疑心念佛,修學淨土法門,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應該都要將善導大師開示的機法兩種深信做好。
機法兩種深信是淨土教法的中心。猶如一個人的心髒對一個人而言是最重要的,心髒如果停止不跳,這個人就會沒命。猶如一棵樹的樹根對一棵樹來說最重要,樹根如果爛壞了,這棵樹一定會枯干而死。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要建立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深信,所以《觀經》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是無論往生極樂世界的報土或化土的行者,都一定要做到,也就是無論往生極樂世界的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的任何一品一生,都是一定要做到機法兩種深信,要做到《觀經》三心。所以《觀經》三心,雖然在《觀經》上品上生的經文提起,但是是貫通九品,不是說上品上生的行者必須做到《觀經》三心,其它上品中生一直到下品下生的行者,就不必做到《觀經》三心,不是這個意思。總之,要往生極樂世界,無論是報土的往生或是化土的往生,無論九品的任何一品往生,都是要具足三心。所以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要問問自己有具足三心嗎?如果有,當然就一定往生,如果沒有,當然就不一定往生。
這段文在說深心,一開始法然上人引用善導大師開示的法語。法然上人說:
“善導和尚解釋言:深心者,深信之心也。”確實《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就是這樣說,將“深心”兩個字,用四個字解釋,“深信之心”。深信之心,相對之言就是淺信之心。所以諸位菩薩!你我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要往生極樂世界,在現在平生的念佛,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建立深信還是建立淺信比較好?當然是深信,因為建立淺信,有時候會遇到障礙而因疑生障、因障退道。
有人念佛三五年之後就不要念佛了,有人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不要求生極樂世界。雖然退道的原因很多,但總歸就是對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信心不足。如果一個人每天提著念珠,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救度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信心是百分之一百,對往生極樂世界的機率也是百分之一百,那請問這樣的念佛人,會因為金錢、財寶、感情、名利、是非、五欲的考驗,失去念佛心嗎?絕對不會!不會因為任何的打擊挫折考驗,而放棄求生極樂世界,絕對不會!
所以我們凡夫對阿彌陀佛名號的救度所建立的信心,若到了決定深信的地步,我相信你這一生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絕對不會改修其它的法門,修學佛法當然就不會朝三暮四,不會改弦易轍,不會雜行雜修,因為你對阿彌陀佛名號要救你往生極樂世界,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
所以《觀經》三心的第二深心,既然是在說深信之心,那我們當然就一定要好好聽聞阿彌陀佛本願妙法,讓自己的內心建立深信之心。下面說深信之心有兩種,在《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經》三心的第二深心,先說七信再說四難,七信就是說七種信來建立對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的決定信心;四難就是四重破難,舉出四個問答來破疑生信,建立對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的決定信心。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對《觀經》三心第二深心疏文的解釋也是最多的,只要好好將《觀經四帖疏》三心解釋的疏文做一番比對,你就會發覺,善導大師在解釋深心,說七信疏文的分量就不少,再說四難疏文的分量也不少。在這裡法然上人所寫的這篇《淨土宗略鈔》,才引用七信其中的三信。
七信最重要就是,第一決定深信機,第二決定深信法。機法兩種深信原文,善導大師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是決定深信機。】
決定深信法善導大師就說:
【二者決定深信法,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在這裡,法然上人並沒有引用《觀經四帖疏》的原文,是取意之文。古德無論是善導大師,或是法然上人,或是昙鸾大師,或是道綽禅師,乃至距離我們最近的印光大師,這些了不起的祖師大德,在引經據論通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引文通常會取意,並不是照佛經或祖論的原文摘錄。那麼對現代人來說,信願的主張,我們如果要引經據論,一定要根據原文,譬如我要說哪一部經的哪一段經文,我一定會一字不差原文摘錄,不敢更動經文任何一字,不敢修改經文的任何一字,為什麼?因為現代人的煩惱疑心很重,如果用取意之文,現代人會認為,這是你某某人自己寫的,你某某人自己說的,不是佛經釋迦牟佛所說的。但是古人因為煩惱疑心比較輕,所以只要是祖師大德所引經據論的取意之文,古人很容易相信。現代人別說對祖師的批評,連佛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也不肯相信。所以,引經據論采取原文,就是為了要讓末法時代煩惱疑心很重的凡夫眾生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