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家是一座房子,那孝就是地基,勤是房梁,恕是屋頂。
沒有孝,家庭就會不安;沒有勤,家庭就會敗落;沒有恕,家庭就會心散。
家庭要祥和,這三點缺一不可,一個家庭的運勢福氣就藏在這三點裡。
1. 孝致祥
“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之本,如果一個人連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心存感恩,那你還能指望他擁有什麼高貴的品格呢?
孝為萬德之首,在國人的觀念裡,任何道德缺陷都可以追溯到孝心。
“孝”就像數字“1”,如果缺少了這個“1”,無論在後面加多少個零都沒有意義。
曾國藩提出的修身養性“八德”中就有一德是“孝”,曾國藩把孝看得十分重要。
他在京城做官期間,總是時時寫信回去告訴父母自己的狀況,內容十分詳盡,甚至具體到與好友的聚會場景,以此來讓家鄉的父母親放心。
在曾氏家風的影響下,曾氏一門大都是孝順之人,家庭也因“孝”變得祥和。
曾國藩的夫人歐陽氏,晚年兩目失明,媳婦郭筠時時服侍,達三年之久。
兒女要孝順首先要知感恩。
父母作為一個家庭的主體,他們用無私的愛養育了下一代,用寬厚的肩膀支撐著家庭的重任,用辛勞的雙手操持著繁瑣的家。
我們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卻很少想到回報父母,甚至把父母的這種關愛當做理所當然。
孝順要懂得體諒,要有發自內心的行動。
不要把盡孝當作一種負擔,而要把它作為一種不需要理由的責任。不要把盡孝當做一句空話,而是要把它落實在生活的點滴裡。
平日裡噓寒問暖的電話,空閒時間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孝”,做好了孝就是在為家庭添福氣。
2. 勤致祥
沒有曾國藩自然就不會有曾氏一門的榮光,而成就曾國藩的恰恰是他的勤奮。
曾國藩的一生是把“自己的肉身當成蠟燭,剁開兩節,四個端點,點燃四個火苗燃燒,在通往牛逼的仄仄石板路上發足狂奔”的一生。
個人的成功,家庭的幸福都要靠勤勞的雙手創造。鹹豐四年曾國藩寫給諸弟的信中就說到:
“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也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采。”
在曾國藩寫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也多次提及“勤”字,教育兒子:世間美好的東西或苦苦追求的東西無不是需要自己辛勤勞動獲得的。
勤奮是人生第一要義。人要想過踏實、安穩、祥和的生活,必須要勤勞。
如果一個人養成懶惰的缺點,更多的缺點和毛病就會接踵而至。
許多人抱怨社會不公,恨自己生不逢時,給自己找各種理由消磨自己的意志,不努力自暴自棄,最終只能一事無成。
曾國藩認為福禍雖由天定,但勤奮和努力是可以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的,勤奮一點,努力一點,收獲的就多一點。
家庭中要有一雙勤勞的手,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生命的意義,才能得到生活的保障,家庭也才能興旺不衰。
如果一個家庭懶惰懈怠,即使坐擁金山銀山也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3. 恕致祥
子貢問孔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學好這個字,這一輩子我就可以終身受益。
孔子說:如果有這麼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
曾國藩一生特別推崇恕道,“常以恕字自惕”。
以溫柔、寬厚之心待人,讓自己與他人感到快樂,才是生活之道。曾國藩曾說:
“日富,日貴,日成,曰榮,日譽,日順,此數著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
日貧,日賤,回敗,日辱,日毀,目逆,此數者我之所惡,人亦惡之。
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
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相互體諒,而不是指責。
家庭要想祥和興旺也需要家人間彼此體諒。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將寬容留給了別人,反而把最傷人的話留給了自己最親的人。
與家人相處說話不要太沖,對於生活中的瑣事,不要總是指責家人的不對,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親人的無心之過。
家庭裡不是講理論辯的地方,這裡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和理解。
父母的某些想法和表現你可能不理解、不贊成,但你不能一概否定。孩子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好言好語溝通,別著急上火。
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小輩孝順長輩,長輩理解小輩,大家相互體諒,有話好好說,這樣的家庭何愁不能興旺呢?
心懷孝,身體勤,言有恕,把孝、勤、恕記在心裡,落在行動上,為自己的家庭修福報,這樣家庭才能祥和興旺。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修善法,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