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這裡是說的受法之機,是未來世的善男子善女人,這些人對於這個大乘經典,能生起這個珍敬愛重,發心讀誦。那為什麼深生珍重,發心讀誦大乘經典,是發不思議的心呢?《羅雲忍辱經》中說:“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故嗜欲之人,不好我無欲之行”,世間人所要學的是五欲,他所追求的是名利是欲望,不願意去修這個無欲無求的佛道。我們看看我們學佛,好多人學佛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無求,不是為了放下,而是為了有得,這種情況大家都非常的有體會的。我們做任何的事情,社會上人做任何的事情,首先考慮的都是能得到什麼,你想叫他們放下名利,想叫他們去放下,放下你的這種利益,放下你的欲望,你來學佛,他會問你,為什麼我要放下,他會跟你拼命的。他過的這麼幸福,你叫他放下,他覺得你是沒事在找事的,他就說你什麼,說你學迷了。所以說呢,這些對大乘經典,他們沒有興趣去做的,對放下,對清淨法,對這些究竟法,他們沒有興趣去做的。如果能對大乘經典,能夠放下這些欲望,去追求這個真理,去尋找這個寧靜,尋找這個常樂我淨,發心生珍重,發心讀誦,則心法一體,能夠就是說,能夠悟道。所以這種人不可以思議,就是說思議不出這種發心的人到底有多深,這就說明發心的殊勝。所以說是發不思議心,不是用我們世間的聰明,能夠考量出來的,這種發心,他肯放下一切的,就是這麼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