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盜戒裡最嚴重的是偷三寶物:佛寶物、法寶物、僧寶物。人家要供佛的,你把它偷走了。像現在有些是他父親出了家後,建了寺廟,寺廟的廟產是在他父親名下,父親死了以後,按照世俗法律是由這出家人的家親眷屬繼承。如果你們有遇到這狀況,要趕快把它歸還給寺廟,你絕不可以跟出家人打官司爭產,因為你是在盜三寶物,罪很重,這是論事相上最重的盜罪。依次就是盜僧物,占有出家人的東西,或是你和尚的東西,包括盜名都不可以。偷人家的名譽、偷人家的智慧財產,統統都不行。這是講「自盜」。而「教人盜」是叫別人盜;「方便盜」是用方法盜,乃至「咒盜」,叫鬼神去偷,即是中國以前人講的五鬼搬運,是叫鬼神去偷,用咒術偷或是用咒術把東西隱藏起來後,再來偷,統統都不行。相信以前是有這樣的經咒,是可以去偷東西的,或是用隱身術去偷,龍樹菩薩就是如此。龍樹菩薩還沒學佛的時候,用隱身術到王宮裡面去,跟宮女亂來,後來被發現,他兩個師兄弟被殺死,他躲在國王的旁邊,所以沒死,後來才發心修行。「盜因。盜緣。盜法。盜業。」這是講偷盜的過程,盜因:偷盜的罪因,「因」是起心動念,還有能成就偷盜的主因。盜「緣」,說明是怎麼成就偷盜的行為。盜法:偷盜的方法,包括:觀察、時間、計劃。譬如說:偷盜要准備哪些工具。因、緣、法、業這四個,是講偷盜的過程,從起盜心、想方法、找工具,到完成造業。
「乃至鬼神有主物。」所以不光是人,即使你偷狗的、偷貓的東西也是一樣,「有主物不得故盜。」因為牠認為這是牠的,作有主想,「主」是主人,就不可以偷。所以在山林,凡是草木高過一人高的,都是鬼神寄托之所,你要砍樹,等於是要拿他的東西,你就要先跟他講,不然就是偷盜。「有主物、劫賊物。」劫賊物是:賊把你的東西偷走了,就算是他的,干脆就跟他結緣。絕不能想方設法把他抓回來,痛打一頓。除非是三寶物,那你可以把他抓回來,將物品歸還給三寶。在戒律裡規定是可以的,因為人家是拿來供佛的,不是他的,你把它找回來,歸回給三寶,讓賊不要造這麼重的業,是可以的。如果是你的東西,你就當過去欠他的,作消業想,還給他,所以平時自身的財物就要注意了。
以及後面講:「一切財物。」包括現代人講的知識產權,統統都不可以盜。「一針一草。」是比喻極細微,抄襲一樣不行。「不得故盜。」「故」是故意。不能刻意的、故意的、有方法、有預謀地去盜取。後面講:「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要「生佛性孝順心」,這也是回歸到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菩薩戒一直講到的重點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前面講:「一切意識色心。皆入佛性戒中。」自性具無量功德寶藏,知心具一切萬法,心能夠知足,在事相上,就不盜取了。
「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這是要你幫助眾生。若把人家東西偷走了,人家很難過。當然,你偷三寶物,三寶是不會難過,可是你卻要難過、要受罪了!盜戒裡含攝的事相也非常微細,最重的就是:偷三寶物。世間人殺父母的罪,是墮阿鼻地獄。佛在《觀佛三昧經》講:偷三寶物的罪,勝過殺八萬四千個父母。所以三寶的東西包含有形、無形的、錢財以及包括錢財所衍生的利潤,絕不能偷,也不可以挪用、不可以互用,統統都屬三寶,不可以挪用。所以你在佛門就要清楚,三寶物絕對不能偷,當然其他人的東西也不能偷,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這盜人財物還會牽涉到一條殺生戒,每個眾生都認為這身體是自己的東西,屬有主物,所以你殺生一定犯盜。有些人很會鑽戒律的漏洞,他說:「我沒有殺,我只吃牠的肉。」你吃人家的肉,牠身上的肉是不是牠認為是牠自己的?是!所以你吃牠的肉,雖然沒有正斷牠的命,但你屬於盜牠的東西,而且牠心中認為是至關緊要的東西,你把牠偷走,吃掉,所以,只要吃肉的一定犯盜,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戒因為稱性,犯一條,十條全犯了,乃至後面十重四十八輕罪。後面講:「亦失國王位、亦失轉輪王位、亦失菩薩位、十發趣、十長養……。」你就退失了,因為與佛性相背。所以吃眾生肉,算是盜眾生物,這是一般比較少講到的。所以不要以為吃肉無罪,後面有一條「不食眾生肉」,就是怕你犯到盜戒。四十八輕戒裡有「食肉戒。」所以菩薩不吃肉,吃肉也等於殺生,因為肉從斷牠命才有的,眾生牠不願意給你吃,你犯盜又犯殺,犯了兩條波羅夷。「應當生福生樂」,給與眾生快樂、給與眾生法喜,不應當令眾生生苦惱,所以偷盜牠的東西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講事相。如果稱性說:有所取著都是盜戒。認為有兩邊,要捨兩邊取中道,或是泯二邊而入空,統統都是盜。因為佛性不予取。你有取著之心,住著一切法,都算犯盜。因為性德本具,所以條條都稱性,若與心性相應,盜戒就持圓滿了,盜戒持圓滿,一切戒都持圓滿了。所以說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攝入一戒中。不光你事相上不能盜,在理性上,「理」就是佛教講的性德之理,也不能犯盜,所以若認為有法可修、有菩提可證,有取、有著,都是犯盜。
最後要清楚,這不是一般的五戒,這是光明金剛寶戒,這兩條戒大家要清楚,它含攝的范圍很廣,此地只是略說。
~~出處節錄:《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一書,悟顯法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