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你知道功德,福德和福報的區別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名詞中卻常常出現德的部分,比如功德、福德,這是我們學佛人在某個階段應該最側目的內容,什麼樣的叫做功德,什麼樣的叫做福德,什麼樣的叫做福報呢?如果對這三個我們不能清晰了然,自然會用得混淆、理解得混亂。

  1.什麼是德?

  德這個字慢慢拆開是很有趣的:雙立人代表行路、行走、也代表跟隨,右側的是十、目、一、心這四個字成上下結構。粗暴地理解德字:在行路中,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要看得准,然後以一心走下去。這個拆分和道的拆分就有點像了,所以這兩個字是偏中國本土化的,道也是在行路要如何走的意思。

  佛教中提到的德就不同了,德粗暴地說是一種美好的品質。那麼什麼品質才能適合叫德呢?恐怕就不簡單了,現在人對德的理解也是品質,可以姑且認為是受了佛教的影響,把德字本意的行路要謹慎、要有目標方向、要專注不懈的意思替換掉了,從而也豐富了德的內涵。寶是要契入自性,德也如此,如果不能契入自性,德最多就是習氣,這就類似於福德的那個狀態了。

  2.福報與福德的區別

  德就像種子是能生長、繁衍、呈現的功能,就像一個人很有善行,他宿世的善根在起作用。當有善根的人遇到了可以行善的情況,他會很自然地行做善行,這些被行做出來的善行產生的福利,可以叫做福報,福報是供此一生受用支配的。福報是不能帶到下一生使用的,而福德就是能獲得福的種子,如善根可以獲得產生善行一樣。只是福德的這個種子,最快也需要下一次生死收益,你想這一生就用不大容易。

  怎麼做才能成為福德?如剛剛說德類似於種子,遇到適合的環境會發芽,產生影響力,所以這個福德的德也起碼要求進入到習氣層面,也就是成為我們可以保留幾生,或者保留很多生的一種良好品質,如果這個善行的品質不能保留到下一生,這個善行是沒福德可言的,僅有福報。

  當很多人行做了些什麼事情後就開始回向了:我願以此功德回向怎麼怎麼。其實這個事情我們做得很偶然、做得很隨意、不能長久保持,這個事情連形成福德都不可能,也就是你行善的這個深度,連形成善行的習氣都沒有養成,很遺憾這類的行做僅有福報沒有福德。這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行持深度,無法養成良好品質,所以德在某個層面又類似於習氣,是一種可以後天養成的,可以通過一生養成影響余後的很多生,只是習氣略貶義,德略褒義罷了,但在這個層面上兩者差別不大。

  3.什麼是功德

  而功德則不同,功德必然是契入自性的了,和自性違背的,和自性的狀態背道而馳的,都不能叫做功德,這種悖涅槃城的都可以粗暴地叫做業力,叫做無明,叫做妄想。

  自性是什麼樣的?自性首先是不生不死的,雖然是動態的,但是卻是恆常的,而且沒有什麼可以施加影響,不可以令自性髒,也沒辦法讓自性淨,自性又是圓滿具足的,這種圓滿具足借由強大的微細的動,尋找一切適合彰顯的化,所以自性能化萬物,反過來萬物也可以返回自性,而且自性轉化萬物的能力是超強的,因為自性的能量極其強大,所以自性散發著強烈耀眼的光,在外圍圍繞著變幻的光彩,這種恆常不滅、平等、無差別、清淨、無染、無執著的狀態,我們用言語真的很難描述,所以說這個部分確實很難。

  不過為了幫助我們理解,佛陀列舉了一些狀態:自性圓滿,自性擁有強大的能量,自性擁有無上的般若智慧,自性是不能施加影響的,所以不染、不著、不壞、不生、也不缺少。如果德要契入自性,就要看是和自性中的某種品質契合了,如果不能和自性中的某種品質契合,這個德無法契入自性,也就不能稱謂功德,所以通過簡單行做想獲得功德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4.福德與功德的區別

  當初達摩遇到梁武帝,梁武帝已經在佛法的熏陶下對佛教推崇備至了,舉國之力建設寺院、供養僧人、印刷經文、翻譯佛經、而且自己數次棄位出家,後來國不可無君,又花錢給贖回去當皇帝。是一位很精進的人物,可是遇到達摩問功德,達摩說你沒功德。在遇到達摩前,他有遇到寶志公禅師,在志公禅師這裡他知道了自己為什麼能成為國王,也知道了很多事情,並且也通過志公禅師做《梁皇寶忏》超度了自己的愛妃,所以他對佛教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就算南朝四百八十寺,供養僧數十萬之多,可是這樣的人物也不敢輕易談功德,結果一談,功德沒了。達摩祖師本想敲碎他的傲慢和對功德的貪求,可是傲慢沒除啊,這人度不了。所以我們現在想一想,動不動就拿功德說事這個做法極其不妥,比如我們讀《地藏經》第十三品裡,提到了很多很多利益,這些利益以現世福報,來世福德居多,當然也有功德,只是這個部分沒深表述。

  正因為如此,我和各位分享的時候提到回向的部分調整為:願以此行做某某的功德乃及福德,回向給什麼。其中把回向的重心從功德回向轉移到福德回向,從而以此回向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這個回向的細節調整,並非是對古人的否定,而是對學佛獲得利益不容易的認同。現在人的心太燥,行持也不夠貫徹,養成福德也需要堅持,何況要契入自性就更難了,所以很多學佛人常常說“不能生氣,因為火燒功德林了”.這話前半句對,不能生氣,一念嗔恨起,百萬障門開;後半句則要區別對待,因為剛剛開始很難有功德可言,就算學佛幾十年的人,也不敢輕易言說有很多功德,自然就很難有一個功德稠密的林子被你燒了。

  今天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佛說阿彌陀經析》

 

上一篇:南懷瑾: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下一篇:仁清法師:得無量福滅無量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