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發菩提心初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省庵大師講:“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在《華嚴經》中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又《大智度論》中講:“菩薩雖行信等善法,亦不得無上道,所謂以我、我所心行六波羅蜜”。《無量壽經》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指宗旨、和宗趣。宗之所歸曰趣,是經所崇尚的,是經中主要的。由以上經論不難看出,發菩提心對於修行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菩提心就是成佛之果。凡夫修行難、發心難,發菩提心更難。發了菩提心還有三難:難行、難捨、難忍。作為我們修行人的態度應當是: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

  二、“發”的含義

  發菩提心的“發”是指:“發明、發起、發展”。

  發明:是指開解明了,明白自心。即是菩提心。

  發起:起,指起始修行。起始修行應遵循以下兩點:(1)解行相應: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蹑解起行,即是稱性而修。(2)悲智並運:慈為與樂,悲為拔苦。慈悲若沒有智慧,則“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發展:展,是指展開,具體來說指修四攝六度之法(1)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2)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總概括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發心之相: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講到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雲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有罪不忏,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三、菩提的分類

  菩提: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菩提的分類有:

  1、真性菩提:是以道為菩提。道,即是佛性,是人的本心。本心就是本覺之體。本覺體如如不動,所以又叫真如。真如人人皆有,但又是迷而不顯,所以又叫如來藏。如:如如不動。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藏:指含藏。

  2、實智菩提:是以智慧為菩提。實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覺”智。此智是意識相應慧心所,我們依此慧心所,照本覺理,如實了知,所以叫實智菩提。

  3、方便菩提: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薩道,對機說法,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

  又依照《大智度論》將菩提分為以下五種,大意是:

  1、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相。

  4、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 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5、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四、什麼是菩提心

  1、菩提心即是上述省庵大師八種發心中的:“正”、“真”、“大”、“圓”四種發心。

  菩提心是法,是眾生自性本具之法,法即如來藏心。統稱為自性清淨心。這個心在菩薩心中就是般若,是菩薩心的根本。發菩提心的人是菩薩(因)。證得菩提,就是佛(果)。

  2、菩提心就是菩薩心:菩薩,就是追求無上菩提的眾生。上承佛道,下化眾生,自己未度,先度別人的大慈悲者。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意思是大道心,或覺有情。“覺”:指覺照本性,覺一心之理。一念不生就是覺,對於“覺”加深理解如下:

  (1)不覺:作為凡夫,是為不覺。不覺就是不明真相,即是無明。

  (2)錯覺:以錯誤的理論建立起來的知覺,如外道。

  (3)正覺:正確的覺悟就是:覺悟大地眾生,本來是佛。

  (4)始覺:即無明中有一線智慧光明發現。

  (5)本覺:始覺有功,本覺方顯。本覺就是萬法的本源,眾生之慧命。

  (6)自覺:即是本覺之佛性。

  (7)覺他:幫助他人覺悟。

  (8)無上正等正覺:從自覺、覺他、達到覺滿;或者是:始覺合本覺達到究竟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了。佛是十法界之首,佛之上沒有再高的了,所以叫”無上”。佛得真正平等,了知萬法唯是一心,所以叫正等。佛圓證一心具足眾德,得至正滿覺,所以叫正覺。

  3、菩提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依照大乘起信論)。

  (1)直心:直,表正直,不偏不倚,中道理。與真如相應,所以又叫“正念真如”。(自利利他之心)

  (2)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

  (3)大悲心:即是拔濟群苦,令得菩提。是以自覺之道,覺悟眾生,普令悟入佛之知見。這是菩提心的根本。(利他行)

  4、菩提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依觀經)。

  (1)至誠心:至者,真也;誠者,實也。即真實心也。這是菩提心的本體。

  (2)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信自己是凡夫,曠劫無出離之緣。二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是自受用。

  (3)回向發願心:即是將所修積的功德,回向願生極樂。這即是發大慈大悲心。是他受用。

  5、無上菩提心: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五、堅固菩提心

  1、退失菩提心:根據《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說:‘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提心。何等為四?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其心極生怯畏驚怖。’

  又《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說有五退分法,能令菩薩不能速證無上菩提。如彼論說:‘又諸菩薩,順退分法當知有五:何等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說法師;二者,放逸懈怠;三者,於諸煩惱親近執著;四者,於諸惡行親近執著;五者與余菩薩校量功德起增上慢,及於法顛倒起增上慢。

  2、不失菩提心:根據《思益梵天所問經》:梵天、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四?一者,常憶念佛。二者,所做功德常為菩提。三者,親近善知識。聞名曰知,見面曰識。指師承。即善知法要,識人間正邪,具正知正見,能辨是非,有超人的智慧、學問。四者,稱揚大乘。是為四”。

  又《大寶積經》卷一百十二《普明菩薩會》說: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為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谄曲;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

  3、堅固菩提心:即是四宏誓願:

  (1)眾生無邊誓願度;(2)煩惱無盡誓願斷;(3)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

  總之,發菩提心,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非常重要。是修學佛法能否成就的關鍵和根本。佛法博大精深,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此文是自己根據省庵大師、圓瑛法師以及有關經論和著述,自己學習整理的,不一定妥當和正確,旨在拋磚引玉,僅供參考。希望大德能給予批評指正。

  如何修學念佛法門才不至於走彎路?

  大安法師

  首先我們要了解念佛法門對我們的重要性,尤其對於末法的五濁惡世的眾生的必要性。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學佛的目的一定要稱合佛的本懷,佛的本懷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的知見就是超越輪回的無住、無念的那種境界,所以學佛是最終極的出世間法。當然它能夠含攝世間的善法,但是人天福報不能作為我們學佛的目標,了生脫死、圓成佛果是我們學佛的目標。

  建立這個目標之後,怎麼達到這個目標——選擇什麼法門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就是我們要考量的了。那麼一代時教大部分分自力、他力。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側重在自力修戒、定、慧,斷惑證真,這條道路如果晉唐之際根機利的修行人還能夠解決生死問題的話,那麼到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基本上這條路沒有一個人能走得通的。於是就要仰靠他力法門,就是仰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對我們的拯救:我們只要信願持名,感通彌陀的願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拿著蓮華與觀音、聖眾來接引我們,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行,圓成佛果。先了解這個。所以末法眾生離開念佛法門沒有一個人能夠出得了三界。

  那麼建立這麼一個基本的知見之後,我們怎麼樣直接進入到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的直接進入就是要在信、願、行下功夫。通途佛法都要講:先見道,才能修道,才能證道。那麼我們淨土法門從信心開始談見道。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現量親證到一個法界的秘密就是《阿彌陀經》講的二“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兩個二有是驚心動魄的信息,是釋迦牟尼佛開悟的境界,然後釋迦牟尼佛把自己開悟的佛知見和盤托出。如果我們有信心,相信了這個二有,就是以佛知見為自己的知見,以佛的見道作為我們的見道,然後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不需要自己去追求開悟——我們是開悟不到這個境界的。見到這個二有不僅是一般的行人見不到,就是阿羅漢也見不到,就是等覺菩薩也見不到,這就叫“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一個法門。所以我們要靠信心契入: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決定救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介紹的法門不會打妄語。他們是具足大慈悲之人,不會做損害眾生的事;佛是具足一切種智者,不會說不究竟的話。所以從信心下手,然後建立我們的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這個信願建立之後就老實念佛,一天或幾千聲,或一萬聲,或三萬聲,或五萬聲,一定要老實念佛,叫做死盡偷心老實念佛。往往我們凡夫眾生有個劣根性——偷心不死。念念佛心裡捉摸著是不是還有更殊勝的法門:聽到一個密宗的師父來了趕緊去灌灌頂啦,弄點什麼呀;聽那個修禅的來了,是不是當生可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呀。他就是這山望到那山高,今天張三明天李四,搞了半天——搞了幾十年一頭霧水,什麼利益都得不到。所以你一個真正有信心的念佛人,不僅這些他宗的善知識不能使我們動搖,就是釋迦牟尼佛現前都不能讓我們動搖,這才叫真正的信心。

  要知道你在理上建立這個信心之後,這個法門是最究竟的,最有利益的,而且是勝異方便。就像蕅益大師他的一個概述,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哪,佛所施設的一切法門都是方便,在這個法門裡面這是第一方便。它太簡單了,太容易了,只要念這個名號:這是第一方便。但是我們也不要以為太簡單的東西就太低級,不是這個樣子的。而且第二句話是“了義中無上了義”,它是大乘真空妙有中道了義當中最究竟的了義,義理非常深邃。“圓頓中至極圓頓”,在圓頓當中是登峰造極的圓頓。所以它的教、行、理:這個“方便中第一方便”是行經,“了義中無上了義”是教經,“圓頓中至極圓頓”是理經。教、行、理三者都是登峰造極的,所以才能夠感得十方諸佛異口同聲地贊歎以及往故先賢人人趨向的這麼一個利益的。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簡單的是低級的。有很多人自視其高,看到這個念佛法門愚婦愚夫都能念,他就覺得:“哎呀!我應該跟他們不一樣,才能顯示我的高明。”他就搞錯了,他是以凡夫的生滅心去觀照這個事情。你站在佛的平等心來看,佛的平等心一定要找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所有人都能修行的方法,才能體現佛的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和他的卓越的智慧。所以大家有幸碰到這個念佛法門,千萬不要這山望到那山高。如果你這樣地搖來擺去,你的信願就解決不了,信願解決不了,你就不能感應道交,這麼一個殊勝的利益就由於我們有懷疑而失之交臂,一錯又錯,那就“可痛惜哉,可痛惜哉”。一定要信願堅固,一門深入老實念佛。這個佛號成佛都有余,世間的一切都能在這個佛號中完滿地得到解決。一法具足一切法,這是大乘圓頓的一個教育,你不要以為它簡單,簡單裡面包含著一切,這才是真理。這個現代的自然科學家他也承認,一個科學是否有真理性,包括這個數學方程式有沒有真理性,有個判別的標准,就是審美的標准——簡單,越簡單的東西越有真理性,可千萬不要搞得太復雜。

 

上一篇:淨空法師:精華錄
下一篇:仁清法師: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二十九 未精佛道勤外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