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說禅修最好理解
◇◇◇◇◇
園覺經 注釋易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 歡迎指正
目錄
《一》神通大光明法會
《二》病目幻花 文殊師利菩薩章
《三》鑽木燃火 普賢菩薩章
《四》漸次修行的步序 普眼菩薩章
《五》眾生本來就有佛性為什麼又有種種無明 金剛藏菩薩章
《六》成佛道路上五種情況 彌勒菩薩章
《七》清淨園覺五個層次 清淨慧菩薩章
《八》主要的三種修行方便法門 威德自在菩薩章
《九》二十五清淨定輪 辨音菩薩章
《一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淨諸業障菩薩章
《一一》修行的四種弊病 普覺菩薩章
《一二》修行的具體做法 園覺菩薩章
《一三》本經名字奉持功德 賢善首菩薩章
《一》神通大光明法會
我聽佛說。那時,佛正思維禅定,入於神通大光明藏最高境界。在神通大光明境界中,一切如來顯現出無比莊嚴、光明,這是一切眾生清淨園覺的聖地。在神通大光明境界中,一切眾生身心寂滅,體現出真正的完全的平等,園滿十方。在萬物共同本性無差別的平等世界中,示現著許多清淨莊嚴的淨土。
與佛在一起入於神通大光明境界的有十萬名菩薩大菩薩,其中以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園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二位大菩薩為上首。所有菩薩及菩薩子弟們全部息心凝神地入於神通大光明的境界,一起進入到佛的平等法會。
〖原文〗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二》病目幻花 文殊師利菩薩章
提要:
1園覺法門是修持佛法的最高總綱。修行園覺,必成佛道。
2眼病患者看到的幻花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一切眾生在根本沒有生、沒有滅的虛空之中,看到了萬物和生命的生生死死,稱為生死輪回。
3眾生對於自己身和心的執著和顛倒,產生了生死輪轉,稱為無明。
4有和無都去除掉,清淨園覺自然伴隨而來。
首先文殊師利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請為參加法會的一切信修佛法的眾生,解說如來在成佛道路上清淨園覺的修行,再說說菩薩修行大乘佛法,立志追求清淨園覺時,應當注意遠離的各種弊病。使將來末世求大乘佛法的眾生不致於墮入邪見。”文殊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文殊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各位菩薩詢問如來成佛道路上修行,又能想到為將來末世一切修行大乘佛法的眾生,求得正確的修行方法,不致墮入錯誤的見解。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文殊師利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我這裡有一門修持最高佛法的總綱,稱為園覺。從園覺法門中可以生成全部的清淨、真如(既是空無所有,又是一切萬有之根源,即宇宙內外之真實本體)、正覺智、涅槃直至達到永恆的彼岸。菩薩修行園覺法門,必能覺悟成佛。一切如來在成佛道路上,都是因為完全洞察了清淨園覺的本相,永遠斷除了無明所帶來的各種煩惱,最終得成佛道。
什麼是無明呢?善男子,從無盡的久遠的過去以來,一切眾生都是被種種顛倒、種種假相所迷惑。就好像迷途之人不能辨認方向,無法分清東南西北。這些眾生錯誤地執著地認為現在的軀體(風火水地,四大)是自己的身,錯誤地執著地認為色聲香味觸意(六塵)神經感覺就是自己的心。這就好像患有眼病的眼睛,看到虛空中有開放的花朵,看到天上有第二個月亮。
善男子,虛空之中實在沒有花,這是眼病患者的錯誤認識。由於眼病患者的執著和錯誤,眼病患者非但無法明白虛空為空的本相,而且也不能明白他所看到的花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由於眾生對於自己身和心的執著和顛倒,產生了生死輪轉,稱為無明。
善男子,這個無明,其實也沒有實體。好像做夢一樣,夢中好像有,一夢醒來什麼也沒有。就好像病目所見到的許多幻花在虛空中突然消滅了一樣,不可以說幻花是在什麼地方消滅的,也不可以說幻花到哪裡去了,因為幻花根本就沒有存在過。一切眾生在根本沒有生滅的虛空之中,看到了萬物和生命的生生死死,稱為生死輪回。
善男子,在成佛道路上修行園覺之人,知道了幻花為空的道理,也就沒有了生死輪回,也就沒有了承受生死輪回的軀體及心。並不是什麼因素使生死輪回消失的,生死輪回本性就是空無。
這樣的認識和見解,也如虛空一樣;認知虛空,同樣是幻花;但也不能說這個覺悟根本是沒有的,完全是不能獲得的(大般涅盤經說,一切諸法,性本是空,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有和無都去除掉,清淨園覺自然伴隨而來。
為什麼這樣說呢?虛空本性如此,虛空本性是永恆不變的。正因為在眾生本有的佛性中沒有生成、沒有消滅,也沒有知識和見解,所以就像佛法法性一樣,必定是園滿充滿十方,這就是成佛道路上的修行。
菩薩也是由此立志追求大乘佛法清淨園覺。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會產生錯誤的見解。”
佛為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園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原文〗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盤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三》鑽木燃火 普賢菩薩章
提要:
1一切都是虛幻,修行也是幻相。為什麼還要以虛幻的身心修行於虛幻的無明?
2幻花雖然消滅,虛空本性沒有損壞,清淨園覺本性沒有改變。
3遠離一切幻相,直至遠離‘遠離’概念本身,才有不可改變的清淨園覺。
4以幻修幻,就如鑽木取火,火出來了,灰飛煙滅什麼也沒有了。各種幻相滅盡,清淨園覺的本性顯現。
這時普賢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請為參加本會的各位菩薩及末世信修大乘佛法的一切眾生,講說清淨園覺的境界,如何修行清淨園覺。世尊,這些眾生知道一切都是虛幻,身心也是虛幻,為什麼還要以幻修幻,即以虛幻的身心修行於虛幻的無明呢?如果一切幻相都消失了,修行者的心也消失了,那麼誰在修行呢?又為什麼說修行也是一種幻相呢?如果說有些眾生本來不修行,在生死中一直處於幻化的狀態,也不曾確切明白虛幻的境界是怎麼一回事,這些人的妄想心又如何才能解脫呢?請您能為末世一切眾生講說,從哪些方便法門入手,逐步修行,最終使一切眾生永遠脫離各種幻相。”普賢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普賢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詢問菩薩道上一切皆是虛幻、修行最高佛法的種種方便法門,循序漸進的逐步修行方法。使眾生脫離各種幻相。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普賢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一切眾生都能從種種虛幻現象中,產生出眾生本來具有的佛的清淨園覺本性,這就好像虛空中憑空出現幻花,幻花雖然消滅,但是虛空本性沒有絲毫損壞。眾生從幻相中生成的幻心(顛倒認識),還依據幻相而消滅。各種幻相都消滅了,清淨園覺本性卻沒有改變。依據幻相說清淨園覺,也是一種幻相。既使有所覺悟,仍未脫離幻相。同樣依據幻相說沒有覺悟,同樣也是一種幻相。只有一切幻相都消滅了,才有不可改變的清淨園覺。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於心裡執著於遠離,所生成的幻心,也應當遠離。至於遠離概念本身,也是幻相,也應當遠離。上一句所說遠離幻相中的遠離,也應當遠離。如此遠離下去,最後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遠離的了,各種幻相也就消滅了。
就好像鑽木取火,兩根木頭互相摩擦起火,火出來了,木頭也燒盡了,灰飛煙滅什麼也沒有了。以幻修幻,也是如此。各種幻相雖然滅盡,清淨園覺的本性卻顯現出來,清淨園覺本性不會消滅。
善男子,知道幻相就要離開,不需要方便法門。遠離了各種幻相也就得到了清淨園覺,這也不需要循序漸進。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就能永遠離開各種幻相。
此時,佛為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園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覆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園覺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原文〗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雲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覆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四》漸次修行的步序 普眼菩薩章
提要:
1入靜、止息一切雜念(奢摩他),觀察幻身、幻心、幻塵,遠離幻垢,遠離‘遠離’概念本身。
2沒有了幻垢,沒有了遠離,也沒有了稱為菩薩的修行者。
接著,普眼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請你能為參加本會的各位菩薩及末世信修大乘佛法的一切眾生,演說菩薩漸次修行步序,應如何思惟?如何修持?眾生未覺悟時,又以何種方便法門,啟發他們的覺悟?世尊,如果那些眾生,沒有正確的方便法門及正確的思維,聽到您在本經中講說的如此高深的佛法,因不能理解而心生迷惑,這樣就不能進入清淨園覺。願佛慈悲,為我們大家及末世眾生演說方便法門。”普眼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普眼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詢問我修行次序、正確的方便法門及正確的思維,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普眼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善男子,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要想得到佛的清淨園覺,應當有正確的思想方法,遠離一切虛幻。先按照我說的入靜、止息一切雜念(奢摩他)方法修行,堅持禁戒,安排好弟子,在寧靜的房子裡打坐。此時的修行者應該這樣想,我的身體是水、火、風、地和合而成,身上所謂的毛發、爪、齒、皮、肉、筋骨、腦髓、不干淨的東西都歸於地。唾沫、痰涕、膿血、眼淚、精氣、便溺都歸於水。身上熱氣歸於火。呼吸歸於風。這樣水大、風大、火大、地大各個分離,現在我的身體在哪裡呢?這就知道了,我現在身體實際上是虛妄的,沒有實體的,是四大和合的一種假相,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幻化。四種因緣和合的假相,產生了虛妄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六根),六根和四大內外結合,就有了虛妄的緣氣在其中積聚,就有稱為心的緣合假相產生。
善男子,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感覺器官(六塵),這種虛妄心就不能產生。四大分解,也就沒有了六塵;這時因緣、六塵全部消滅,最後也就沒有了緣心。
善男子,這些眾生,幻身消滅後,幻心消滅。幻心消滅後,幻塵也消滅。幻塵消滅後,幻滅這個事件本身也消滅了。幻滅消滅了,不是虛幻的清淨園覺不會消滅。就好像打磨一面銅鏡,銹垢擦盡了,銅鏡的明鏡作用立刻顯現出來。
善男子,應當知道身心都是幻垢,身心的幻相永遠消滅,就是十方清淨。
善男子,就好像清淨的如意寶珠(摩尼寶珠),看上去五光十色,隨觀察方位不同,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所有愚癡的人都認為寶珠確實有各種顏色,其實寶珠是沒有色彩的,只是白色。
善男子,清淨園覺本性,隨眾生各自身心不同有不同映色,可是愚癡的人認為,清淨園覺既然實有,那麼身心也是實有,因此這些人不能遠離幻化。所以我說能認識到身心是幻垢,並能遠離幻垢的稱為菩薩。幻垢消滅了,遠離也消滅了;這時也就沒有了幻垢,沒有了遠離,也沒有了稱為菩薩的修行者。
善男子,這些菩薩及末世眾生修行證得各種虛幻假相消失,便得到了無所不在的清淨,顯現出具有無窮無盡虛空本性的園覺。體悟到清淨園覺,心地也就清淨。心地清淨,所見清淨。所見清淨,眼根清淨。眼根清淨,眼識清淨。眼識清淨,聽聲清淨。聽聲清淨,耳根清淨。耳根清淨,耳識清淨。耳識清淨了,感覺清淨,最後鼻舌身意都清淨了。
善男子,根清淨了,色塵清淨。色塵清淨了,聲塵清淨。最後香味觸法也就都清淨了。
善男子,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清淨了,地大清淨。地大清淨了,水大清淨。最後火大、風大都清淨。
善男子,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清淨了,十二處(六根加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二十五有(欲界十四層、色界七層、無色界四層)、也就全部清淨了。以上這些清淨了,十力(十種知識)、四無所畏(四種能力)、四無礙智(四種智慧)、佛十八共法(佛所具有的十八種質量)、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種道德修養)也就全部清淨了。如此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全部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本性清淨了,一身清淨。一身清淨了,多身清淨。多身清淨了,乃至十方一切眾生清淨園覺。
善男子,一個世界清淨了,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了,盡於虛空的整個宇宙清淨,過去、現在、將來無窮時空,一切平等,永恆不變的清淨。
善男子,虛空就是這樣平等永恆,也就知道了覺性平等不動。四大就是這樣平等永恆,當知覺性平等不動。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平等永恆,所以園覺的本性平等永恆。
善男子,因為園覺本性無處不在、清淨、永恆不變,園滿也是無邊無際,所以六根遍滿法界;因為六根遍滿法界,所以六塵遍滿法界;因為六塵遍滿法界,所以四大遍滿法界;這樣乃至法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因為清淨園覺本性充滿一切,六根六塵本性也不混雜、不變壞,這樣乃至整個法門不混雜、不變壞。就好像百千只燈照耀一室,每個燈的燈光照遍整個房間,燈光卻不混雜、不變壞。
善男子,只要成就了清淨園覺,就可知道菩薩是不受法的束縛,也不求法的脫離,菩薩不厭生死,不愛涅盤,不敬重持戒,不憎恨破戒,不器重久學,不輕視初學。為什麼?因為一切都已經園覺。就好像眼光已經看到了前面的一切,其光園滿,無憎無愛,為什麼?因為光是沒有分別的,無憎無愛的。
善男子,這些菩薩及末世眾生,修行清淨園覺有所成就者,其實也就是什麼也沒有修,也沒有成就。園覺普照,寂滅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寂滅是共同的也是唯一的歸宿。於無窮數諸佛世界,就好像空中幻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這時才知道眾生本來都是佛,生死涅盤就好像昨天所做的夢。
善男子,正因為如昨日之夢,就應該知道生死和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知道其中道理的人,無得無失,無取無捨。能知道其中道理的人,無住無止,無作(作,輪回中具有因果報應的善業和惡業)無滅;在修行過程中也是無能無所,最後究竟還是沒有成就,也沒有取得成就的人。一切法之本性,就是這樣平等、永恆不變。
善男子,這些菩薩這樣地修行,這樣地循序漸進,這樣地想,這樣地做,這樣的方便,這樣的開悟,求這樣的佛法,也就不會迷茫。”
這時,佛為了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離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原文〗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盤,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五》眾生本來就有佛性 為什麼又有種種無明 金剛藏菩薩章
提要:
1眾生處於生死輪回之中,神識被蒙蔽,沒有清淨園覺之前,
觀察佛的平等、永恆的園覺不會沒有旋復。
接著,金剛藏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您最善於為所有菩薩,宣揚如來清淨園覺大法門,講說成佛道路上的方便漸進的方法,啟發眾生覺悟。與會眾生,承您教導,治好了產生幻花的病目,慧目清淨。世尊,如果眾生本來就有佛性,為什麼又有種種無明呢?如果眾生本來就有無明,為什麼您又說眾生本來都能成佛?十方已成佛道的眾生為什麼又會產生無明呢?所有如來什麼時候又產生了一切煩惱呢?唯願世尊大發慈悲,為諸菩薩解說這些奧秘。也為末世眾生,在能聽到如此明了的修行法門之後,永遠斷除疑惑和悔恨。”金剛藏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世尊告訴金剛藏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詢問我深奧奇妙的最好的方便法門,這也是菩薩最好的大乘佛法的教法,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成就堅定信心,永斷疑惑悔恨。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金剛藏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安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一切世界從始到終,從生到滅,從前到後,從有到無,從聚到散,從起到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都是輪回。沒有脫離輪回的園覺,這種園覺也隨著輪回流轉。斷除了輪回,毫無是處。
這就好像轉動的眼睛看到靜止的水在晃動,又好像遲鈍的眼晴看到火圈在轉,雲在飄動常常使人誤以為月亮在走動,坐船的人以為兩岸景物向後退去。
善男子,各種旋轉沒有停止,要想讓外面的景物停下來,這是不可能的。何況在眾生生死輪回,神識被蒙蔽,沒有清淨園覺之前,觀察佛的平等、永恆的園覺而能沒有旋復呢!就產生了你們上面所問到的三種迷惑。
善男子,這就好像有病的眼睛誤以為空中有花,眼病如果好了,就不能說這次眼病好了,什麼時候再生眼病的話,為什麼?因為眼病和幻花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也好像幻花在空中消滅時,不能說虛空什麼時候再產生幻花,為什麼?因為虛空本來沒有花,沒有花的產生和消滅。生死和涅盤(解脫)就和幻花在空中生成和消滅一樣,清淨園覺就好像治好了產生幻花的眼病。
善男子,應該懂得,虛空不是暫時有,也不是暫時無的東西,更何況伴隨如來清淨園覺一起的,就是虛空的平等本性。
善男子,就好像用金礦煉金,金並不是冶煉方法產生的,而是金礦中本來就含有的,金既然煉出來了,它就不再是礦。金的本性是永久不壞的,但也不能因此說冶煉過程沒有成就。如來清淨園覺也是這個道理。
善男子,一切如來清淨園覺的本質,本來沒有覺悟(菩提)、沒有解脫(涅盤);沒有成佛、沒有不成佛;沒有輪回、沒有不輪回。
善男子,小乘聲聞得到的境界,身心語言都消滅了,但最終不能達到徹底的解脫,更不用說那些身心尚未消滅,尚有思想的凡夫,又怎麼能體察到如來清淨園覺的境界呢?就好像用螢火蟲的熒光去點燃須彌山一樣,永遠無法點燃。同樣用輪回心產生的輪回見識,永遠不能進入如來的生死輪回消滅的大寂滅海。所以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要斷滅從無始開始的生生死死輪回這個根本。
善男子,所有的有因緣造作的思維都是從心開始,心和思想都是六塵妄想緣氣,沒有實體,就象幻花一樣。用這種思維來認識佛的境界,就好像空中幻花結出了幻果,最終還是妄想,沒有一點正確。
善男子,虛妄浮心常表現出多種機巧和聰明,但不能成就清淨園覺,你所說的三個難題都不是正確的問題。”
佛為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回心,
思維即旋復,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有故,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盤,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維猶幻花,何況諸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來園覺。”
〖原文〗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瞖妄見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瞖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瞖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盤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瞖。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盤。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盤。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盤,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诘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六》成佛道路上五種情況 彌勒菩薩章
提要:
1各種欲望是輪回的根本。
2成佛道路上五種情況:未成佛、小乘聲聞緣覺、外道種性、菩薩境界、如來微妙清淨園覺。
接著,彌勒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你為菩薩打開了奧秘的寶藏,使我們大家深刻地領悟了輪回,分清正邪。這些可以使末世一切眾生得到無畏道眼,產生徹底解脫的堅定信仰,不再在六道輪回中,產生輪回的邪見。世尊,如有菩薩及末世眾生希望徹底解脫,暢游如來大寂滅海,如何才能脫離輪回?輪回有幾種?修佛的覺悟,有幾等差別?得道後再返回塵世,應當用哪些方便法門來教化救度眾生?希望救世的大悲世尊,開導一切修行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完全得到如來無上智慧見識。”彌勒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彌勒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詢問我深奧秘密精妙的道理,使諸菩薩慧目清淨,使末世一切眾生永遠脫離輪回,覺悟世界的真實本相,覺悟到萬物無生無滅的真實本相(具無生忍),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彌勒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從很久很早的無始以來,由於有了種種恩愛、貪欲,所以就產生了輪回。各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不論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都因為情愛而產生了生命,所以說愛是輪回的根本。又由於眾生的各種欲望助長了愛性,所以使生生死死的輪回相續不斷。欲望因愛而生,生命因為欲望而產生。眾生愛護自已的生命,還是因為有了欲望這個根本。愛欲是一切的起因,愛命則是必然的結果。由於欲望就有了順境和逆境,在逆境之中又產生憎恨和嫉妒,由憎恨和嫉妒又在心理上、語言上、行為上作下了種種惡業。惡業報應又使眾生墮落到地獄、餓鬼道中。
眾生知道了種種貪欲不可取的道理,希求沒有欲望的清淨行為,捨棄惡業,喜行善業,眾生又可以升入天堂。眾生知道了各種愛欲十分可厭,樂於捨棄愛欲,但還不能脫離愛欲的根本。這樣雖然得到了有因緣作為的好的善果,卻也是在輪回中打轉,不能修成聖道。所以眾生要想脫離生死苦海,跳出輪回,就應該先斷除各種貪欲和對愛的渴求。
善男子,菩薩變化種種形象,以不同方式示現在塵世,並不是以愛為根本,菩薩因發大慈大悲教化眾生捨棄愛欲,菩薩只是借助於愛欲而出入生生死死之中。末世一切眾生,如果能捨棄各種貪欲,沒有了愛和恨,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園覺境界,眾生的清淨心就可以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原來就有的貪欲產生無明,依據二種障礙,表現出深淺不同的五種差別。什麼是二種障礙?第一種是理障,第二種是事障。理障阻礙了眾生的正知灼見,事障維持著眾生的生生死死。
什麼是五種差別?善男子,理障和事障都沒有斷滅,叫未成佛。如有眾生永遠去除貪欲,先除去了事障,但是沒有能斷除理障,這些眾生就能悟入小乘聲聞緣覺,但不能達到菩薩境界。
善男子,如末世一切眾生,凡追求佛的清淨園覺,希望暢游如來大圓覺海,先要發願斷除二障。二障斷除,即進入了菩薩境界。理障事障永遠斷滅,即進入了如來微妙清淨園覺,達到菩提(大覺悟)、大涅盤、大解脫。
善男子,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最終都將證得圓覺。遇善知識,按善知識教導在成佛道路上修行,這時修行就有了頓悟成道和漸悟成道的分別,但是只要遇上了無上智慧覺悟的正確修行方法,不管根基聰明和愚笨,最後都成佛果。如果眾生本身勤求善知識,但卻遇到了見解錯誤的師友,這就不能得成正果,這叫外道種性。這是師友的過錯,眾生並沒有錯。
以上所說,就是眾生的五種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進入塵世,啟發眾生覺悟。菩薩用種種變化的形相,在種種不同的順境和逆境中,和眾生生活在一起,教化眾生覺悟成佛。這些都是菩薩在久遠的無始以來,所立下的清淨願力所賦於的能力。
末世一切眾生,要想得到清淨園覺者,就應當學習菩薩,立下如此清淨誓願,願我得到佛的清淨園覺,求得善知識,不遇外道,不遇小乘。依照誓願修行,漸斷事障和理障,障礙消除,願望達到,登上解脫清淨的法殿,證得大清淨園覺、精妙莊嚴的完美境界。”
佛為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盤,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機。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園覺。”
〖原文〗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盤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於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盤。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盤,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七》清淨園覺五個層次 清淨慧菩薩章
提要:
1清淨園覺的本性平等,其本身是沒有差別的,也沒有菩薩和眾生的區別
2清淨園覺的四個正規層次,凡夫隨順覺性、未入聖地者隨順覺性、已入聖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一個特別層次,成就一切種智隨順覺性。
3一切障礙,歸根結底就是園覺。
這時,清淨慧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您為我們講解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是我們從未見過、從未聽過。我們現在得到您的教導,身心舒泰,受益無窮,希望您為與會的一切法眾,重新講講佛的最徹底的清淨園覺。講一講一切眾生、菩薩、佛所得到的清淨園覺有什麼區別?以利於末世眾生,只要聽到您的神聖教法,就能從中得到啟發開悟,逐步進入清淨園覺。”清淨慧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清淨慧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詢問我成佛不同層次上的差別,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清淨慧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清淨園覺的本性平等、空無(非性),然而眾生在沒有任何差別的平等中卻見到了所謂不同層次(性有),這只是眾生未開悟時的妄念。至於眾生園覺的各個層次,實在是沒有取得某種成就,也不存在某種成就的果。說到實相本性,其實也沒有菩薩和諸眾生。為什麼?菩薩和眾生都是幻化,幻化消失,也沒有了誰是得道之人。好像眼根,不能看見眼球自身。本性本來平等,也就不能使其平等。
眾生迷惑顛倒,不能去除一切幻化,在去除與不去除之間,由於妄想和所用功不同,眾生的清淨園覺就顯現出了差別。如果能體會到如來徹底寂滅的道理,實在是沒有解脫(寂滅)及得到解脫的人。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由於妄想而執著於我及有利益於我,從來不曾想到過所謂的我是處在永無止息的生生死死輪回之中,所以就有了憎恨和愛,並且沉迷於色聲香味觸的五欲之中,如遇良師益友的教導,使其開悟了清淨園覺本性,發現並應用其本有的聰明才智,決心脫離輪回,這些眾生就知道了所謂生,生命輪回本性是辛勞憂慮。如果又有人能夠永遠斷除勞慮,得到法界淨,也就是得到了個人的淨解脫(淨解,八解脫之一)。但這些人總以為自己得到了淨解脫,這種想法又成為障礙,因此雖然園覺而不自在,這樣的眾生稱為〈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初學菩薩以‘見’和‘解’為障礙,菩薩雖然己經斷除了‘解’的障礙,但是還執著於‘見’覺,由於見覺的障礙沒有去除,所以清淨園覺還不能自由自在。這些菩薩稱為‘未入聖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對於任何事物的洞察和覺知都不能執著,執著都是障礙。所以菩薩覺知一切事物而不執著,洞察事物和洞察事物的人同時寂滅。好像有人自己砍下了自己的腦袋,腦袋掉了以後,也就沒有了可以砍這顆腦袋的人。同樣道理,以有障礙的心,自已消滅掉各種障礙之後,也就不存在消滅障礙的心了。我所教一切經法,就象指向月亮的手指,我們看到了月亮,就知道手指並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種種教誨,教導菩薩的也是這個道理。這些菩薩就叫‘已入聖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歸根結底,就是園覺。得念、失念,都是解脫。成法、破法,都是涅盤。聰明、愚癡,都為無上智慧(般若)。菩薩道、外道所成就之法,同是覺悟(菩提)。無明、真知,沒有區別。所有戒定慧及YIN怒癡,都是梵行(清淨的行為)。眾生、國土,同一本性。地獄、天堂,都是淨土。有佛性和一闡提,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用清淨園覺的大海般的智慧,洞察世間所有事物,原來都是虛空。具有此種覺性的人,稱為‘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只要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在任何時候,都不生成妄念,亦不熄滅各種妄念;當處於妄想境界中時,既不去追究究竟,不知究竟也不費心辨別真實。這些眾生聽到我所講道理,信仰並且修行,沒有任何驚奇和不可理解,這也是一種隨順覺性。善男子,你們應當知道,具有這種隨順覺性的眾生,是在過去無量世中供養了無數的佛和大菩薩,積累和培植了深厚的功德和慧根所致,我把這些眾生稱為〈成就一切種智隨順覺性〉
世尊為了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清淨慧當知,園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記,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園滿,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河沙,功德已園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原文〗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盤。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YIN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八》主要的三種修行方便法門 威德自在菩薩章
提要:
1種種方便法門,不管是相同的,還是有所不同的,都離不開止、觀、禅。
這時威德自在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您廣為我們解說了眾生五種不同層次的隨順覺性,使諸菩薩理解非常請楚。聽到佛的聲音,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學習,就己經得到了很大的利益。世尊,譬如一座大的城市,有四座城門,進入城中的人不限於從一扇大門進入。一切菩薩莊嚴佛國,成就大智慧覺悟,有很多方便法門,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希望世尊能為我們這些人,講說所有方便法門,並說一說修行的人可以分為幾種?使參加本會的各位菩薩、末世眾生、追求大乘佛法的人,迅速覺悟,游戲於如來徹底解脫的大寂滅海。”威德自在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威德自在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詢問我這些方便法門。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威德自在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無上正等正覺遍布無窮時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有佛和一切佛法都出自無上妙覺,所有佛和一切佛法都是同一本體,都是平等的。一切修行方法實質上沒有區別,方便隨順的方法有無數多種,按形態不同,概括地說,主要有三種。
善男子,若諸菩薩體悟到清淨園覺,以清淨園覺心,以入靜為修行方法,在靜中澄清各種雜念、覺識(分別心)所固有的各種煩惱、不安和躁動,進入寧靜而產生大智慧,自己的身、心及短暫的變幻的過客的凡俗塵世外境,從此永遠消滅,便能從自己的身心(靈魂)深處感到特別的輕松和安寧。由於寂靜,十方世界諸佛的如來清淨園覺在寂靜中感應顯現,就好像鏡中像一樣。這種方便修行的方法叫入靜(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體悟到清淨園覺,以清淨園覺的心靈認識到自己的身心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幻化。自覺自然地按照各種情況,生成變化和運用各種幻相,來诮除自己根塵的幻化。再運用生起的各種幻相,開悟處於幻化中的眾生。在變化諸幻的過程中,就能從心靈深處產生救眾生於苦海的大慈大悲心和自身心靈輕松安寧。一切菩薩從這個法門開始,逐步增進得道。正因為菩薩觀察幻化、變化諸幻不同於根塵世界的虛幻假相,因此菩薩的這種智慧、見解、觀察方法卻是正確,不同於幻觀。但是變化各種幻相也是虛幻,作用是為了永遠脫離根塵世界的幻相。這些菩薩這樣修行得到的清淨園覺,就如土中生長幼苗。這種方便修行的方法名叫觀慧(三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體悟清淨園覺,以清淨園覺的心,不采用前面所說的奢摩他(入靜)修行的方法,也不采用三摩缽提(觀慧)修行的方法也好。完全明白了身心都是園覺的障礙,不作任何分別的無知之明,才是真正智慧明了,才能不受各種障礙的束縛,永遠地進入了超越各種障礙的境界、修行者所處世界(環境)、自己身心。雖然修行者身心表相、假相處在塵世之中,然而清淨園覺就象金屬鐘聲一樣,聲出於外,不管是煩惱還是涅盤,都不能阻礙菩薩的清淨園覺,這時就能從神識深處產生出輕松安寧。清淨園覺也隨著寂滅境界出現而顯現,這不是自己、他人的身心所能達到的,也就明白了一切眾生、壽命都是沒有意義的虛假幻相。這種方便修行的方法名叫禅(禅那)。
善男子,此三種法門都能修成清淨園覺,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法門,不管是相同的,還是有所不同的,都離不開這三種基礎的方法(止、觀、禅)。眾生只要依照這三種法門修行,有所成就即成清淨園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行佛道,教化成就了百千萬億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聽到本經所述清淨園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間信仰並照此修行。”
世尊為了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
其數也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地,如苗漸增長;禅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锽;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園證故,名究竟涅盤。”
〖原文〗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游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於外,煩惱涅盤,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禅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锽。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盤。
《九》二十五清淨定輪 辨音菩薩章
提要:
1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所謂止、觀、禅。
2根據各人具體情況園通組合止、觀、禅,又有二十五清淨定輪。
這時辨音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這些法門十分稀有。世尊,菩薩修習這三種法門時,有幾種方便的修練方法?請為參加本會的大眾及末世眾生,用通俗易懂的說法,為我們講解,使我們大家都能明白真相。”辨音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辨音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詢問我怎樣修練,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辨音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一切如來清淨園覺,本來沒有修行,也沒有修行的人。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都是依靠沒有覺悟時的幻力進行修習,這樣就有了二十五種清淨園覺的修練方法(清淨定輪)。
第一定輪,單修入靜(奢摩他)。修行菩薩只追求極靜,由靜力永斷煩惱,最後得道。在達到極靜時,不離開座墊就能進入涅盤。
第二定輪名單修觀慧(三摩缽提),修行菩薩只修觀幻法門,觀察世事的種種幻相,並且借助於佛力,運用種種變化的幻相,產生種種作用,教化救度眾生。在佛理佛義上,修行菩薩也不丟失寂滅和各種靜慧。
第三定輪是單修禅(禅那),修行菩薩只消除種種幻相,不變化不運用幻相,獨斷煩惱(煩惱的根本在於分別心,分別靜還是吵鬧,分別實在還是虛幻,分別種種幻相等等),煩惱斷盡,也就得到了清淨園覺。
第四定輪是先修入靜,後修觀慧。修行菩薩先進入到極靜,以寧靜的智慧洞察事物的各種幻化,在靜幻之中,做菩薩所應做的有益於眾生之事(修持奉行自利利他、布施解脫到彼岸等六度解脫到彼岸,教化救度眾生)。
第五定輪是先修入靜,後修禅。修行菩薩以寧靜而獲得智慧,以智慧而懂得了入靜本性(目的和方法),斷除煩惱,永遠地脫離了生死輪回。
第六定輪,先修入靜,中修觀慧,後修禅。修行菩薩以寂靜之智慧,加以幻化之力,運用種種變化的幻相,教化救度眾生,最後斷除了煩惱,進入寂滅、清淨園覺永恆之地。
第七定輪,先修入靜,中修禅,後修觀慧。修行菩薩以至靜力斷除煩惱(於諸相不取不捨),再運用幻相教化救度眾生。
第八定輪,先修入靜,再齊修觀慧、禅。修行菩薩以至靜力,斷除煩惱同時變化幻境教化救度眾生,建立世界(入世度眾)。
第九定輪,先齊修入靜、觀慧,後修禅。修行菩薩以至靜力相助神通變化,利益眾生,最後斷除煩惱。
第十定輪,先齊修入靜、禅,後修觀慧。修行菩薩以至靜力相助斷除煩惱至寂滅,再起種種作用變化世界。
第十一定輪,先修觀慧,後修入靜。修行菩薩以佛的神通變化力,使用種種方法救度眾生,最後達到極靜。
第十二定輪,先修觀慧,後修禅。修行菩薩以變化力,變化種種境地教化眾生,最後達到自身的寂滅。
第十三定輪,先修觀慧,中修入靜,後修禅。修行菩薩以變化力入世度眾,入於寂靜,最後斷除煩惱。
第十四定輪,先修觀慧,中修禅,後修入靜。修行菩薩以自在、自然、無所障礙變化力入世度眾,斷除煩惱,最後入於極靜。
第十五定輪,先修觀慧,後齊修入靜和禅。修行菩薩借以方便變化力救度眾生,最後入靜和寂滅一起伴隨而來。
第十六定輪,先齊修觀慧和入靜,後修禅。修行菩薩運用種種變化力救度眾生,同時相助至於極靜,最後斷除煩惱。
第十七定輪,先齊修觀慧和禅,後修入靜。修行菩薩通達變化,同時相助斷除煩惱,最後入於清淨、無作、靜慮。
第十八定輪,先修禅,後修入靜。修行菩薩以寂滅力斷除煩惱,最後達到極靜,入於清淨。
第十九定輪,先修禅,後修觀慧。修行菩薩以寂滅力達成神通變化,在一切場合都能脫離有為諸相,又能自在應用善法,入世度眾。
第二十定輪,先修禅,中修入靜,後修觀慧。修行菩薩以寂滅力,知曉了一切事物、任何法理,本性都是空,自然進入極靜,最後運用神通,變化種種幻相救度眾生。
第二十一定輪,先修禅,中修觀慧,後修入靜。修行菩薩以寂滅力,通達諸法無作本性,變化種種幻相救度眾生,最後達到清淨境界,歸於入靜。
第二十二定輪,先修禅,後齊修入靜、觀慧。修行菩薩以寂滅斷除煩惱之力、以禅那之力,不取不捨求得種種清淨,入於極靜,又變化種種幻相救度眾生。
第二十三定輪,先齊修禅和入靜,後修觀慧。修行菩薩以寂滅力斷除煩惱相助達到極靜,最後神通變化救度眾生。
第二十四定輪,先齊修禅和觀慧,後修入靜。修行菩薩以寂滅力相助神通變化,入世度眾,最後入靜,證得園清明境界的慧悟。
第二十五定輪,園(齊)修入靜、觀慧、禅,清淨園覺自然隨順而來。修行菩薩以園覺智慧,綜合地、統一地、平等地對待一切,對於一切事物的本性和表相,既不脫離也不分別。
善男子,這就是菩薩的二十五定輪,一切菩薩都應該這樣修行。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依照此二十五定輪修行的,應當堅持清淨善行(梵行),寂靜思惟,懇切地忏悔過去及前世罪業。經過三七(二十一)天後,對於二十五定輪就會都有一些認識,在各種方法上作些標識,這時應以最誠摯之心求取成就,就可以得心應手,按需應用,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定輪修行,也知道了應該用頓法、漸法。但如果在修行中產生了那怕一點點的懷疑和後悔,則不能修成清淨園覺。”
世尊為了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依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盤。”
〖原文〗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稀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盤,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後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及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盤。”
《一〇》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命相 淨諸業障菩薩章
提要:
1我相-具有色、受、想、行、識的我在修道,
2人相-已認識到無我、無他,但總感到有一個修道的主體,
3眾生相-沒有了修行者,存有一個修道的心念,
4壽命相-只存下一個‘覺悟得道’。
接著,淨諸業障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您為我們說了如此不思議之事,說了一切如來在成佛道路上修行的每一步,使我們得到從未有過的知識,僅在一念的時間,讓我們看到佛在過去無數世中所作勤苦修行以及所有的磨練功德,使我們菩薩深為慶慰。世尊,如果眾生覺心本性清淨,又是什麼原因使眾生本來清淨的覺心受到污染?使所有眾生迷茫而不能覺悟呢?希望您能為我們開悟講解,使與會大眾及末世眾生作為將來悟道的明燈。”淨諸業障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與會大眾及末世眾生,詢問我這些方便法門。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淨諸業障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一切眾生從久遠的無始以來,妄想執著有我、人、眾生、壽命四種幻相。錯誤地把這四種顛倒不實的東西,認為實有,因此又生成了愛和恨二種感情,在虛妄之中又產生了第二重虛妄。二種虛妄互相依存作用,再產生妄業。因為有了妄業,又虛妄地見到了輪回。厭惡輪回,又虛妄地見到了涅盤。這些都不能使眾生清淨園覺,並不是清淨園覺不許這些眾生進入,所謂能進入清淨園覺,其實都不能是進入清淨園覺。所以,不管是要進行某種思維,還是要停息某種思維,都是迷茫,為什麼?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所生成的無明是眾生的主宰。一切眾生沒有慧目,身心之類都是無明,正像有人,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生命長短。所以有利益於我、我的時,就隨順喜歡,處在不順我的逆境時就產生怨恨、憎惡。因為憎愛心培植了無明,雖然不間斷的求道,卻總不能成功。
善男子,什麼是我相?就是眾生心中所認定的一個有色、受、想、行、識的我。善男子,好像有人全身舒適無病時,就忘掉了自己的身體。在四肢遲鈍,調養失宜之時,此人就想到了要用針艾治療,那時此人就想到了有我,所以就有了感受和認定,就有了我的身體。善男子,這樣的人即使覺得自己覺悟達到了如來境界,也完全知道了清淨和涅盤,但這些還都是我相。
善男子,什麼是人相?對於修道的各個眾生在修行中所覺悟得到的一個成果。這些眾生認識到肉身之我虛假,其實沒有我,因此不再認證,同時這些眾生也認識到所謂‘非我’同樣是虛假,也是沒有的。覺悟和證果的主體既不是我、不是你、也不是他。覺悟主體已超越了一切證果的修行者(但是還有一個修行主體-人),這些都是人相。善男子,這些眾生心中所證的果,那怕已到園覺涅盤,還是沒有脫離我,不過已有些覺悟,盡心盡力探求真理,這就是人相。
善男子,什麼是眾生相?眾生相就是修道者心中所證所悟不能達到的境地。善男子,譬如有人這樣說,我是眾生,則知此人所說眾生,不是我也不是他。為什麼不是我?我是眾生,則不是我。為什麼不是他?我是眾生,不是他也不是我。善男子,凡是有所證、有所悟的皆為人、我之相。我相、人相所不能達到的境地,但是還存有一個得道覺悟的心念(存有所了),這就是眾生相。
善男子,什麼是壽命相?對於修道的各個眾生,內心已清淨園覺,但還存下修行的‘覺悟得道’(覺所了者),這就是壽命相。這是一切凡人智慧(業智)所不能知識和看見的,就好像生命由於命根而活著,而命根卻不容易被人自己看到。善男子,內心悟道所得的一切覺悟,其實都是塵垢。這是因為,所謂的覺悟和被覺悟的事物道理,都沒有脫離塵垢。這就好像用熱水溶化冰塊,冰溶化後和水混合成一體,這時就沒有了冰和水的區別。對我的執著和破除,也是同樣道理。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明了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雖然勤苦修行了無數世,但都是有為法(有因緣造作的理法),終究不能修成一切佛果,所以叫正法末世。為什麼?因為這些眾生認為一切都是為了我得解脫、涅盤;認為有所覺悟、有證得的果,就是有成就,就是修行成功。就好像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究還是不能保全。為什麼?只要有我,有我所喜愛,這樣的人亦愛涅盤。只有去除了愛恨,才有涅盤。至於憎恨自己的人,同樣厭惡生死。這些人都不明白愛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憎惡生死同樣也是不得解脫。
怎樣才能知道,所證所悟不是真正解脫?善男子,末世眾生在修習佛法時稍有成就,就認為自己已得到了清淨,這樣的人還沒有從根本上徹底認識我相、拋棄我相。如果這時有人贊歎他們所修之法,他們就心生歡喜,便想濟度他們。如果有人對他們所得境界有異議,他們就心生憎恨。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我相的執著堅固,是很不容易破除的,我相的執著深深地潛伏在眾生的藏識之中,作用於人的六根,從不間斷。善男子,這些修道者不去除我相,所以不能進入清淨園覺。
善男子,知道了我是空的,也就沒有了毀謗我的人。認為我在說法,也就是還沒有去除我相。眾生相、壽命相也是這個道理。
善男子,末世眾生以修行中的弊病為佛法,這些人是可憐的、愚笨的人。他們雖然勤苦修練,卻是增益了弊病,所以不能進入清淨園覺。善男子,末世眾生不明白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以一時的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和修行方法修行用功,始終不能成就佛果。也有的眾生沒有得到清淨,就說自己已得到了清淨,沒有斷除煩惱,就說自己已斷除了煩惱,看到比自已進步快的人,就心生嫉妒。這些眾生都沒有斷除對我所喜愛的執著,所以不能進入清淨園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不是追求醒悟,一味地追求多看多聽,卻反而增加了對我相的執著。只有痛下決心,斷除煩惱,以最大的勇猛和韌力,獲取尚未得到的請靜,斷除尚未斷除的煩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產生貪、瞋、愛、慢、谄曲、嫉妒,他我恩愛全部寂滅。佛就說這人一定會逐步地成就佛道。如能得到善知識的幫助,就能不墮錯誤見識。但如果為了求善知識,又產生了憎愛之心,則又不能進入清淨園覺。
佛為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谄曲在諸念。
是故多迷茫,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原文〗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盤。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盤,皆是我相。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盤,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雲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氷,無別有氷。知氷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盤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盤。伏我愛根,為涅盤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雲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谄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一一》修行的四種弊病 普覺菩薩章
提要:
1作病,任病,止病,滅病。
這時普覺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你痛快淋漓深入地講說了各種禅病,使我們得知了以前不知的道理,心情舒暢,得到平穩安定。世尊,末世眾生離佛在世的日子越來越遠了,聖人賢士隱居潛伏,邪法增長流行。此時末世眾生應當向什麼樣的人學習?應當學習什麼樣的佛法?應當怎樣修行?應去除些什麼樣的弊病?應當怎樣立志,以使尚未開悟的眾生不墮邪見之中?”普覺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世尊告訴普覺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眾生詢問我如何修行,以使末世一切眾生具有無所畏懼的正確觀點,從而得成佛道。你們現在仔細聽,我當即為你們講說。”
普覺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善男子,末世眾生立下慈悲救難的宏願大志,訪求善知識的幫助,希望修行佛法的人,應當求助於一切有真知正見的良師益友。這些師友內心沒有任何執著,不在聲聞緣覺小乘佛法的境界。這些良師益友雖然生活在塵世之中,內心卻是永恆的清淨。有時顯現出行為的過失,也是為了贊美清淨善行,使眾生行為舉止逐步符合佛道議律。求得這樣善知識幫助,必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末世眾生遇到這些善知識應當供養,甚至獻出自已的生命。這些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坐、臥、住、行(四威儀)都顯現出清淨。至於他們種種可能有的過失,眾生切莫產生傲慢之心,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犧牲,更何況自已的財物、眷屬和弟子。修行的眾生對這些善知識不起惡念,即能修成正覺,內心增長的智能之光,照耀十方。
善男子,按這些善知識所證法門修行,應去除四種弊病。哪四種弊病?一是作病,也就是刻意追求。有此病的人這樣說:‘我於本心所作出的種種修行,都是為了得到清淨園覺。’但清淨園覺不是刻意追求所能得到的。第二種病叫任病,也就是放任自流,有此病的人這樣說:‘我們現在不斷生死,不求涅盤。涅盤、生死,不去消滅,也不追求,隨便它去吧,順其自然,為了歸於清淨園覺。’但是清淨園覺不是放任自流可以求得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弊病。第三種病叫止病,也就是停止一切思想理念。這些人說:‘我現在永遠地停止一切思想,就能得到永恆平等的寂靜本性,以求得到清淨園覺。’但是清淨園覺不是停止思想可以得到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弊病。第四種病是滅病,有這種病的人說:‘我現在永遠斷除一切煩惱,身心歸根結底空無所有,何況人的六根、六塵虛妄境界!一切永遠消滅,以求達到園覺。’但是清淨園覺本性不是一切消滅,所以這也是一種病。克服了這四種病,就知道了什麼是清淨。這種觀點是正觀,其它各種觀點都是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中希望修行佛法的人,應當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供養善友,事奉善知識。這些良師益友來親近你們時,你們切忌傲慢。這些善知識離開你們時,你們切忌瞋恨。不管所現的是順境、還是逆境,你們都應該知道,這些都是虛空。了知修行的人身心和一切眾生都是一個相同的本體,平等而無不同之處。這樣修行,才能達到清淨園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能成道,這是由於從無始以來,這些眾生執著於,我、他、憎、愛一切種子,所以不能解脫。如果有人,能把他的冤家仇人,當成自己的父母,心中平等地對待他的冤家仇人,此人即能消除不能成道的諸病。在其它各個方面,也應這樣來消除我、他、憎、愛的執著。
善男子,末世眾生立志追求清淨園覺之時,應當立下如下大願:‘在無限的空間,無窮的時間中,我願令一切眾生進入徹底的清淨園覺。在清淨園覺中,沒有得到園覺的人,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等一切執著。’這樣立志許願,就不墮邪見。
佛為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任止滅,親近無驕慢,
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稀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園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盤。”
〖原文〗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盤,涅盤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覺。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稀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盤。
《一二》修行的具體做法 園覺菩薩章
提要:
1 閉關禅修的具體方法。
接著園覺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你為我們解說了清淨園覺的種種方便法門,使末世眾生受益深遠。世尊,我們現在已得到開悟,可是佛滅度後,末世眾生中還沒有覺悟的人,應該怎樣安居,修行清淨園覺?清淨園覺中三種修行方法(入靜、觀慧、禅),以哪種為首?願你為我們大眾及末世眾生,布施大的利益。”園覺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世尊告訴園覺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詢問我這些方便法門,以大利益施於眾生。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園覺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論佛在世時,還是佛滅度後,也不論是否在佛的末世時期,具有大乘佛法悟性的眾生,信仰佛法的秘密清淨園覺,希望修行佛法的人,如在寺廟領導寺眾,對於許多事務,可以隨時隨地用我以上所說的道理,觀察思考。對於在寺院中沒有雜務干擾的修行者,可以建立一個寧靜的修行道場,閉關修行,閉關修行應當預先確定一個閉關的期限,長的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短的八十天。
在佛在世之時,應當正思惟,按佛的教導修行。在佛滅度之後,設置佛像,心裡憶念著佛的言行,如同佛在世一樣,道場內懸掛各種美好的旗幟,供奉有花。在二十一天之內,禮拜和念誦十方諸佛的名號,由衷地忏悔過去罪業,進入美好的境界,身心舒暢安寧。二十一天之後到出關,坐禅修持(止、觀、禅)。如果在閉關修行時期,正碰上夏季安居月(農歷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依清淨菩薩方法,不參加大眾的三月安居,不和徒眾在一起,心離小乘聲聞。在農歷四月十五這一天,在佛前許願:‘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塞夷)某甲,信奉菩薩乘,修行寂滅,同菩薩一起進入清淨境界,以大園覺為我的寺廟,身心安居在一切平等的大智識之中。因為解脫涅盤本性就是沒有任何系縛及所屬,所以我現在敬請佛,准許我不依照小乘聲聞法,我和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一起,安居三月。因為修行菩薩無上妙覺的大因緣之故,所以不和徒眾在一起。’
善男子,這就是菩薩夏季三月安居的情況。過了預定閉關修行日期,可以和大眾一起度過安居日。
善男子,這些末世眾生閉關修行菩薩道,不是佛法所說的方法和境界都不可采用。
善男子,眾生修行入靜時,先求極靜,不起思念,靜極便生覺悟,這就是初靜。入靜還需逐步進取,從一身到一世界,覺悟也就是這樣不斷提高。
善男子,當覺悟遍滿一世界時,這世界中任何人有任何想法,修行菩薩道的人都能知道。從一世界推廣到百千世界,也是這樣。但需注意,不是佛法所說的方法和境界都不可采用。
善男子,眾生修行觀慧,應先憶想十方如來及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照佛和大菩薩們所教種種法門,辛勤地踏踏實實地下最大苦功逐步修行,立下救度一切眾生的大願,自己培植得道的種子。不是佛法所說的方法和境界都不可采用。
善男子,眾生修行禅那,先從數數開始,對於生、住、滅幾個方面所起意念,能方便運用,分別區分,分頭數完一定限數。並且在日常的坐臥站行中,隨時隨地念數,如此念念分明,無不了知清晰。這樣逐步增進,就可以得知百千世界中一滴之雨的情景,就好像自已親眼所見一樣。不是佛法所說的方法和境界都不可采用。
以上這些都是初步的方便法門,如有眾生能修遍這三種法門,勤修精進,這一定是如來降世。
對於以後末世根器愚鈍的眾生,心想求道,但始終不能成功,這是由於這些眾生前世有業障。這些眾生,應當常常忏悔前世罪業,充滿希望和信心,應該先斷愛恨、嫉妒、谄曲,力求進步;上述三種方法可隨便先修一種,假如沒有成就,可以再換一種方法,一定不要放棄,逐步求得佛果。”
佛為著重闡述以上所講道理,說了下面偈語: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行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忏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銷滅,佛境便現前。”
〖原文〗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盤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谄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行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忏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銷滅,佛境便現前。”
《一三》本經名字奉持功德 賢善首菩薩章
提要:
1 修持園覺,必能進入佛地。
接著賢善首菩薩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對佛說道:“大悲世尊,您為我們及末世眾生,講說了如此不可思議的精妙佛法。世尊,這個大乘佛法,是什麼名字?應怎樣奉持?眾生修行此佛法,可得到什麼樣的功德?我們應怎樣護佑,奉持此經的眾生?流轉、傳播本經又能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呢?”賢善首菩薩說完,五體投地,請求三次,回到原位。
佛對賢善首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詢問我這本經的名字和奉持功德。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
賢善首菩薩非常高興地和大眾一起靜靜地聆聽佛的教導。
佛說:“善男子,本經為無數佛所說。為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切如來所守護,為十方菩薩所歸依,本經也是十二部佛經(所有佛經)的清淨總綱。本經名叫大方廣園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你們都應當好好地奉持修行。
善男子,這部經所顯示的是如來境界,也只有佛如來才能講說本經真實意義。各位菩薩及末世眾生依照本經修行,不斷努力增進,最後必能進入佛地。善男子,本經也名頓教大乘,一瞬那間就能使具有上等根性的眾生開悟,同時也兼顧到慧根較低,漸修開悟的一切眾生。譬如大海不讓小河,無論是蚊子,還是神通阿修羅,來飲水的,都可以喝得暢快。
善男子,假使有人用像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布施,其功德不如有人聽到本經名字,理解經中一個句子的意義。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化了無數眾生得到阿羅漢果,其人功德不如有人宣讀本經,解說經中半句偈語。
善男子,如果有人聽到本經名字,堅定信仰本經,當知這人前世,不止於供養一佛、二佛所能積累的慧根。此人前世、無數世供養了無數佛所積累的善根,才能聽聞本經。你們這些善男子,應當保護末世修行本經的人,不要使惡魔及各種外道擾亂了他們的身心,使他們信心退卻。”
此時與會的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蘭婆金剛等八萬名金剛及其眷屬、弟子,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對佛說道:“世尊,如果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奉持本經修行大乘的,我們一定要守護他們,就象保護我們自已的眼睛,也要保護修行人修行的場所。我們這些金剛要帶領弟子,日夜守護,使修行人不退轉。修行人的家庭,也永無災難障礙,疾病消滅,財寶豐足,日常所需不乏。”
接著,又有大梵王、二十八天王、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對佛說道:“世尊,我們也要守護持經修行者,使他們生活安穩,心不退轉。”
接著,又有大力鬼王,名吉盤茶,與十萬名鬼王從大眾中站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對佛說:“世尊,我們亦守護持經人,日夜侍衛,使他們不退轉追求真理的信心。其人所居住所,一由旬內,如有鬼神侵犯,我們立即把這些惡鬼、邪神擊碎成為微塵。”
佛說完此經,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弟子眷屬及諸天天王、梵王等等一切大眾,聽佛所說,皆大歡喜,信仰領受並依本經修行。
〖原文〗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盤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2012-01-04園覺經第二稿
歡迎傳播 請保留白話文作者
園覺經原文取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http://www.cbeta.org/)光盤,CBETA電子佛典Rev:1.14(Big5)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7冊No:0842
佛經中的幾個名詞、術語:
止-入靜,寂靜,奢摩他,修到極靜即入涅盤。
觀-觀想、觀慧,三摩缽提,三摩缽底、,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毗婆捨那。如‘觀無量壽經’中,正生向西坐作日落想、水想,以及觀想極樂世界諸佛、七寶莊嚴等。
禅-禅那,禅定,精神放松、神態自若、捨棄一切惡念、靜心思慮某一個方面的事。比如數數、默念佛號、念佛珠。內心不亂,外離諸相。不入靜、不幻化,思惟而證中道。
三昧-正思維禅定,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正持,正定,正受
三昧正受-三昧是梵語音譯,正受是梵語意譯,音譯和意譯並用,有強調加重的語氣,隱含最高的,不可超越之意。‘三昧’後為道家、俗家所引用,轉意成為不同凡響的、最歷害的、得妙處、機密訣竅、奧義無窮等意思。比如三昧真火、茶三昧、刀筆三昧、草聖三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