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稱贊如來」,稱贊是稱贊佛性、稱贊法性,不是叫大家到處绮語。很多人搞錯,說要稱贊如來,就看誰都是如來,就講一些绮語、好聽話,讓人家生歡喜心,讓人家對他產生好印象,好人對他也產生好印象,壞人對他也產生好印象,說這是在修「稱贊如來」。那你的「我相」除了沒有?「人相」有沒有除?若說眾生稱贊你,你稱贊眾生,這是人相沒有除掉。四相具足,不算是真做到稱贊如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壽是壽命,壽者相是講「相續相」,所以這四相實際上還是歸結到一相,就是《金剛經》講的「我相」,我相一旦現前,其他的三相就跟著現前,所以叫四相具足。
所以「稱贊如來」,是要稱贊佛性、稱贊性德、稱贊法性。該怎麼稱贊?嘴巴稱贊只是其中一項。還要講法,身要奉持佛法,隨順法性、隨順佛性,這才叫稱贊。「稱」是稱揚,「贊」是贊歎,是禮贊的意思。所以是身口意三業要皈敬佛性。《菩薩梵網經》講:「常生佛性孝順心」,這孝順心是從佛性來的,行為要跟佛性相應,這就是稱贊如來,不要違背了佛性。佛性是不著相、不取相,這才是隨順佛性、才是稱贊如來。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這出自於《普賢行願品》,教大家怎樣稱贊如來。若有眾生對於佛法沒有信心、沒有道心,就要幫助他生起道心,他想要佛法,你能給他。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等等,這才是真正的稱贊如來。講绮語不是稱贊如來,那是為了要讓人家對你歡喜,或是你有意去討好人家,這都是四相不除,不是真正的稱贊。講绮語不行,那講是非就更不行了。有些同修很愛講是非,亂傳是非,聽到是非就胡說八道,到處去講,造無邊的口業,這應當要警惕,不能恣意而言,你一恣意,你修的福、你修的行全部都抹滅掉了。
要會稱贊,人家有好事,你能夠隨喜,甚至幫助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都是屬於稱贊如來裡面所含攝的,都是從體起用,知道「用不離體」很重要,普賢行不能只看事相,講普賢行一定講到佛性,所以普賢菩薩才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幫助眾生行佛法,都是依照這無盡的願心、這是真如本性起的作用、起的行法,所以對於心性明了是非常的重要。不要想:「我大概不可能明了心性」,那就不好了。這是第二個稱贊如來。
會禮敬後,才懂得稱贊,稱贊不光是口稱贊,是三業都稱贊,所謂稱贊是贊揚法性。學佛不要在文字上作解,錯認為「諸佛」是指事相上的,「如來」是指性上的。在華嚴境界中沒有這些觀念,華嚴中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才說華嚴是事事無礙法界,《法界觀門》中的事事無礙觀講到:菩薩觀事即是見理。所以說「事事無礙」!看到一切事相,事相就是佛性,所以不用再分別是「諸佛」還是「如來」,二者都說得通。在此,分別是善巧,如果你要刻意分別,那就叫大乘,不叫一乘。一乘:事就是理,見事即是見理。就像你夢中的境界,全部都是你的心所現的。並沒有一個作夢的心跟另外一個清醒的心。就是心所現的,這是一乘跟大乘不一樣的地方。一乘就是禅宗講的:「肉眼見道」。這「肉眼見道」是即凡身成佛身,這才是一乘。就像有首偈子說:「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並沒有離開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即身成佛,這是真正一乘了義。
如果還在分別是諸佛還是如來,那這是大乘,甚至是權乘,拿權乘在解十大願王,講得就不殊勝。真是所謂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世間人講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是巧辯。真正圓人講的,所有法都是圓,不用刻意巧飾就法法皆圓,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是真正的一乘了義。普賢菩薩的稱贊跟一般的贊美不一樣,都是隨順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