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大使代表、各位宗教領袖、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日是眾神歡喜的吉祥日子。在各宗教神聖的保佑下,我們懷著無比喜悅、感恩的心情,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首次舉辦莊嚴隆重的「全球祭祖大典」,緬懷世界各族萬姓先祖。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盛典,值得銘記與懷念。
世界各民族都有紀念祖先、表達對祖先敬愛的方式。今天所展示的,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典。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特別注重祭祖,從皇帝到平民,每年春秋兩次舉行祭祖典禮。那麼,祭祖具有怎樣的意義?
一、緬懷祖德 提倡孝道
祭祖的意義,首先是緬懷祖德,提倡孝道。正如樹木有根,才能枝葉茂盛,開花結果;流水有源頭,才能源源不斷,滋潤大地;人也一樣,有祖先的筚路藍縷、開疆拓土,才有後代的繁榮昌盛、安定幸福。不忘祖先的恩澤,緬懷祖德,是做人的基本德行;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將對祖先的愛發揚光大,利益當代,惠及後世,則是報答祖先恩德的最佳表現。
世界各民族、各宗教都注重孝,注重對祖先與父母的親愛,將這種親愛逐漸擴大,去愛一切人,這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孝是平等的大愛。中國古代經典《孝經》上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個能使天下人心和順,人人互愛和睦、尊卑上下、和合無怨的道是什麼?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就從這裡產生。
本次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會議的主題之一,是追念泰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這位深受國民愛戴的國王,一生愛民如子。他使我們想起印度歷史上的一位佛教護法——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教化國民,在石柱上刻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等三十三條法令,稱為「阿育王石柱」。這個石柱上的教誡,與今天祭祖大典的宗旨不謀而合。
《聖經》上說:「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音淑)罪過;且能戒避罪惡,在祈禱之日,必蒙應允。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敬畏上主的人,必孝敬父母;奉事生他的父母,猶如奉事主人。」(德訓篇3:3-5, 8)《古蘭經》上說:「欲從最善之門入天堂者,他必得令父母歡喜。」(Bukhari & Muslim)猶太教經典說:「不尊敬父母的,子女亦不會尊敬你。」(Guide of the Perplexed)錫克教典籍上說:「背棄父母者,拜神無用。」(Bhai Gurdas Ji Vaaran)巴哈伊教典籍說:「與上帝交流時能不忘為父母代求的,將親蒙慈恩。」」(Selections 3:22)印度教典籍說:「毋輕忽敬神明敬父母之責!奉母如神!奉父如神!奉師如神!」(Taittiriya Upanishad 11:1-2)在道教,《太上感應篇》說:「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由上可知,與「仁慈博愛」相同的「孝」也是世界各民族、各宗教共同的語言。
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可以從「孝」字體現出來。在中文,「孝」字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上面是「老」,代表上一代;下面是「子」,代表下一代。「老」與「子」合成一個「孝」字,代表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不能分離。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顯示人類的過去、現在、未來互相關聯、互相影響,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不僅在時間上如此,在宇宙的空間上擴展,也是一體的,在這個一體的生命中,「父子有親」的親愛正是人人自性本具愛的原點,所以《孝經》上說:「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正是因為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的,所以必須愛宇宙的萬事萬物。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仁愛精神,是由父子有親的愛擴展到愛老祖宗、愛家庭、愛族群、愛社會、愛國家、愛全人類、愛千秋萬世的後代子孫。如此將孝的一體精神發揚光大,世界就能永續和平,這就是《孝經》上說,孝是使天下和睦的至德要道的理由。所以《孝經》明白的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世界之所以亂,主要原因在於自私自利,大家只愛自己的國家、政黨、族群、宗教,不愛他人的。如果能夠深切體會全人類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就能使國家與國家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就能實現世界和平。
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的話值得我們借鑒,他說:「在彌補道德缺失方面,佛陀的教育與中國的古聖先賢孔子、老子,乃至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及芝諾的教育並無分別;亦與從公元前八世紀的先知阿莫斯到耶稣等,所有希伯來先知們的教導沒有分別。」湯恩比博士還語重心長的告誡世人:「這些精神領袖很明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現在也一定要聽從他們的教導。」湯恩比的話提醒我們,應該把東西方老祖宗、古聖先賢的教誨找回來,好好落實,才能恢復世界安定和平。
二、禮樂教化 以和為貴
祭祖典禮的第二個意義是,它是禮樂的教化,能夠陶冶人和平的氣質。《孝經》上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顯示禮樂對促成和諧社會與善良風俗的重要性。
「禮」代表天地自然的秩序,能規范人類的行為,它告訴我們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萬物之間應該怎樣相處。中國傳統的音樂是指德音和雅樂,不是指靡靡之音。「樂」代表天地自然的和諧,優雅的音樂能夠調和人類的七情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五欲又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樂的作用就是讓七情五欲「發而不逾規矩、不過度」,使人們懂得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自我完善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祭祖典禮是禮樂教化的充分體現。典禮分為「預備、迎神」「祭祀」「送神、禮成」三大部分,從典禮開始到禮成,一共有二十九項步驟。中國自古講究「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整個祭祖過程都是貫徹這樣的精神。典禮從頭到尾都是以最恭敬隆重的儀式進行:開啟大門,提著燈籠、香爐、扇、傘的儀仗隊走出大門,迎接世界各族祖先進入會場。進到會場之後,虔誠的上香,恭請祖先們享用各式各樣的飲食,還三次正式的敬酒,表達真誠與敬意。讀誦祭祖文,表達對祖先德教的懷念,與繼承德教、促進和諧與和平的決心。祭祀完畢,還以隆重的儀仗隊恭送祖先們離開,然後焚化祭祖文,敬獻給祖先們。
祭祖過程所使用的樂器也很特別:擊鼓與叩鐘的作用,在於引起人們的注意力,提醒大家祭祀禮儀必須誠心正意、畢恭畢敬,尊敬祖先文化的傳承;另一個作用,則是體會鐘鼓裡面是空空如也,但是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以此表示心清淨至極則生智慧,有智慧就能應萬變。演奏的樂器是用中國傳統的古樂器:古筝、古琴、笙、笛、箫等。演奏的樂曲有《鹹和之曲》《寧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都是安穩祥和的樂章,體現出中國人自古「以和為貴」的精神。
禮樂教化不但成就個人良好的品行,也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它強調,人人各安本分、各得其所,形成文化自覺。禮樂之邦是聖賢君子的理想國度,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好讓不爭。這也與本次國際和平會議的另一個主題相呼應:選擇惡性競爭、斗爭、戰爭,人類會有受不盡的災難;放棄惡性競爭、斗爭、戰爭,人類會有享不盡的福報。
今天,我們恭逢盛會,以虔誠恭敬之心,共同致祭世界各族萬姓先祖,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嶄新的一頁。通過交流互鑒,讓人們看到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們是可以團結互融的,這將為世界和平帶來一股強大的正能量。
在此,我們虔誠祝願世界各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祝願世界各民族、各文化、各宗教都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祝願世界和平、永續大同!謝謝大家!
摘自:提倡孝道 促進和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祭祖大典」談話 2017/9/28 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