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摘自《普門品》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摘自《楞嚴經》

  如果有人應該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身相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就會顯示對應的身相為其講法。

  如果有男人因好學而出家,並能持守種種戒律,觀世音菩薩就會出現在他前面,現比丘身相為他講法,令他成就比丘之願;如果有女人也能如此好學出家,還能持守更多更嚴的戒律,觀世音菩薩會如彼所應而為講法,令其成就;如果有男人、女人能樂意奉持五戒,觀世音菩薩就會顯示出對應的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講法,令其成就。

  1.出家與心量

  出家,現在一般理解的是從俗家離開,剃度進入寺院修行,成為正式的僧侶。前一段我們發的經文裡提到了四種出家的狀態,因為身心的不匹配導致四種情況,只有真正身行和心行都完全匹配的出家才算真正的出家,但凡身行不合適,或者心念不合適,都不能嚴格算做出家的。

  但是現在來看這種衡量標准是偏實象化,完全拋棄了表象化。在《地藏十輪經》裡提到,若有僧人行做不好,釋迦佛說:念在我的面子上,只要他還披著一絲法服,你都不應該去說他的不對或不好。這就完全看出佛陀對弟子的眷顧,即對行做不好的學佛人的眷顧,也是對能聽從佛陀教導的弟子的眷顧。

  對行做不好的學佛人的眷顧是:因為他披一絲法服,穿了這一領納衣就是僧人的樣子,這個樣子出現在世間就是佛法出現在世間,就算他並沒有真正地傳播佛法、沒有傳遞解脫之道、離苦得樂之道、成就菩提之道,但是只要這個形象出現在世間,他就代表了佛法行走在世間,世人就算看到了僅是這樣的一個樣子,也是種了三寶的種子。所以僧人代表了三寶的住世,看到了僧人,我們想到了佛陀,想起了佛陀的教誨。就算行做不端的僧人出現在世間,也依然有其意義和價值,也不應該诋毀評論的。

  佛陀在雙樹林示現涅槃,阿難尊者受阿那律尊者提醒問了佛四個問題:佛不住世當依何為師,答,當依般若提木叉為師,即是以戒為師;如何分別可以依止否,答,四個依止;問經藏如何集結整理,答,冠以如是我聞;問遇到惡性比丘,佛住世尚且有佛調服,佛不住世當如何對待,答,默摒置之。

  默摒就是默然摒棄。如果你看到這個僧人是惡性僧人了,不符合戒律,沒干應該做的事情,也不應該去聲張他的過失對錯,因為僧團有自查和糾察等等的自潔自律的功能,所以這個事情是輪不到他人置喙的,就算你嘴再長,也不應該伸到這個范疇裡說東說西,這是一個居士,或者一個近事者應該持守的基礎素質。覺得他不好、不對、不合適自己,離開他就可以了,也可以不去供養他,讓他反省自己問題,這就是默摒置之了。

  對真正聽從佛陀教誨的弟子而言:知道佛陀有如此叮咛,也自然不會逾越界限去做不應該自己觸碰的事情,能不去如此做,就少添了一分罪業,少造作了一分惡業,也少接洽一段惡緣,這是對聽而奉行的弟子的眷顧。

  出家人不是馬上就叫做比丘的,要經過三壇大戒的儀式才算是比丘、比丘尼的;沒受大戒的出家人不管什麼年歲都只能是沙彌、沙彌尼。僧人的戒律就更多了,因為我們在家人沒必要研究這個部分,所以就略過不提。

  2.學佛的心態心量

  以出家的格局來分:有出俗世家、出煩惱家、出輪回家之別。格局最差的就是為躲避某些事情出家,就像聽到某人出家的信息,就會很習慣性的理解成情場失意,然後心灰意冷就出家了,這個情況在各種小說等文體的描寫中比重非常的多,導致我們一聽某某出家就很容易聯想到這個原因,這是最低格調的一種出家。不是為大眾福祉而出家,僅為一人暫時的安穩而選擇出家,雖然出家的行為值得贊歎,出家功德也殊勝無量,但以這種避世、避難、避煩惱的心出家,絕非法器之流,如果心態不改,也不可能成為佛教的龍象砥柱。

  求各人的離苦得樂出家,這起碼可以入小乘的法門,有一個徹底解脫的希望。而以世間層面的心態面對佛法,佛法也僅是滿足世間用度罷了。你需要心靈安慰,佛法就是心靈雞湯;你需要找一個談資話柄,佛法就是百案條陳;你需要找世間的某種圓滿,佛法就可以是那個圓滿。但就像你拿錢去賣東西了,錢用完了,你還想再用原來的錢買其他東西一樣,這就不行了,還想再買其他的東西,就要重新換置學佛的心態心量。

  我們把佛法用小了,一定是我們的心態心量小了,絕對不是佛法本身就是小格局的。所以任何的一個修法,加以大乘的廣闊心量,都可以有無限無邊的受用和收益。舉例來說,大家在吃飯的時候用《普門施食》,因為很簡單,舉起筷子夾到菜,送到嘴裡這一個過程還沒完,《普門施食》已經做完了,簡單、方便、快速而且不露痕跡;不像傳統的施食,全套的儀軌整下來,要是餓的緊的那個就得餓倒下了。既然如此方便又不用等,又不用表情凝重的念各種咒,又不用像閃電哥一樣的看著碗(注:閃電哥,電影《瘋狂動物城》裡的動物形象),然後遲鈍幾分鐘才端碗吃飯。我們的心態心量在其中如何起作用?理論上說:任何有情眾生的心念波動,一念間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也就是說,理論上有情眾生的任何一個心念的波動,整個虛空裡能接受、能感知到的高級別的佛菩薩等,都是巨細無遺地接受到的。既然我們的心念如此強大,為什麼用來傳遞垃圾廢物的妄想雜念?也是一念間就傳遞那麼遠,為什麼不想著做點好事?

  《普門施食》就是利用了打妄想的原理,你妄想能打那麼遠,施食就做不了那麼遠嗎?都是念頭,有什麼差別?既然可以傳遞那麼遠,而傳遞的就是一個信號,就像我們電腦手機和網絡間都是通過電信號的上下傳遞完成工作,都是電信號,為什麼你現在看到的是這些,而不是那些?為什麼有的人看到了這些,覺得很好?我們傳遞了一個什麼感覺,對方就會接受到一個什麼感覺,僅此而已。只不過是越高端的感受,越難用言語、詞匯、文字去描述,但是食物簡單的很,我們不需要去描述他任何,你知道那是食物,對方也知道這是食物,這就夠了。所以理論上是如此簡單,就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了,你的心就是方圓三十裡,一個小的城市那麼大也不錯,可把盡虛空遍法界的心念的本來狀態,就用三十裡,是不是有點太誇張了?

  3.出家發願的過程,令天魔很恐懼

  比丘有三個義,我過去記不住,所以就調換了順序就記下了:乞破怖。乞是上乞佛法以養慧命,下乞食物以活軀命;破是破惡,破各種惡,什麼貪嗔癡啊,能叫得上是惡的都要去破,這就代表比丘要堅定的奉行止惡的,所以在戒律層面也會對此提出要求;怖是怖魔,令魔恐懼的意思。

  我們知道經文常常提四魔,分別是:死魔、蘊魔、煩惱魔、天魔或有的經文叫做天子魔。當然現在有人把各種莫名其妙的也加裡了,什麼病魔啊,或者睡魔啊等等,這都不算在四魔之列的,你樂意封他一個什麼頭銜,那是你的事情,正統魔就是如此四個。這四魔的提法就完全應了梁武帝沒改魔字時的本意了,磨就是消磨、折磨的意思,遇到這幾個貨,會消磨人的意志。煩惱這個大家都知道,莫名其妙地就煩惱了,從火從頁,就是這火啊又燒過一遍,代表這個事情沒完沒了地出現,令人煩惱。人為什麼煩惱啊?因為有貪念,因為有執著,因為有堅固分別,所以才會有煩惱。就像某明星結婚了,這和我有一毛錢關系?我也沒打算隨禮,他也沒請我去吃飯;如果你對這個明星有貪戀,就有煩惱了,他的愛人配不上他啊,日子會不會好過啊,以後會不會出鏡少啊,這心操稀碎,煩惱不煩惱?

  死魔這是輪回眾生都難免的事情,人身終究是四大和合,終究會遇到四大不合的病,和四大分離的死,所以有生就有死,你有了這個色身,就有失去他的那一天,每個人都早早晚晚必然面臨這個死的消磨。死期一到,昏昏然,顛倒,執著全起來了,過去修行得不強硬,根本抵抗不了死亡的各種不利因素的沖擊。死後沒出輪回,就繼續轉世,有了隔陰之迷就又要忘記自己是誰。就像小孩常常問:我從哪裡來啊?不是問怎麼生出來的,他是問這個生死的根源問題,這個問題,也沒幾個人能真正的給出准確答案,而很多父母枉做小人地在那考慮如何解答生產問題。

  蘊魔就是蘊五了,也叫五陰,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因為在蘊范疇裡,任何一個領域都會形成巨大的錯誤和莫名其妙的陷阱,所以這五陰是不容易破的。天魔或者天子魔,這是純粹的算是外魔,天台宗把外魔分的很多,我們也沒必要分得那麼細致,純粹的天道的魔這是最難對付的,余下就是精魅之類、鬼類等等。眾生對人的干擾雖然常常抬不上台面,可是你也沒辦法否認他的存在,就像科學界流行證偽,如果你不能證明是真的,你可以證明他是偽的,那怕過程是偽的都可以,我們也沒辦法對眾生證偽。因為出家人在儀軌上會發願的,魔眾不喜歡聽到這樣的事情,因為代表自己的宮殿可能又莫名其妙的被強拆,所以要提前保衛家園,誰有強拆我家的危險,我就提前把誰干掉。而出家發願的過程,就會令天魔很恐懼,但是只嚇唬人也沒什麼用。

  4.慈毒悲心解毒

  優婆塞、優婆夷翻譯為近事男、近事女,是親近三寶,承事於三寶的意思。就像有的在家人住在寺院,同吃同住同修行,但不是出家,有什麼事情他們出人出力的干活,這就是典型的優婆塞、優婆夷,和居士還是有區別的。優婆塞、優婆夷需要持五戒的,居士並沒有這樣的要求,只是自律要求自己而已,但是現在這兩者間的區別也越來越小了,幾乎也看不到了。

  應該以佛的四眾弟子形象來度的人,菩薩顯示對應的身相來為他講法,幫助他,成就他。所以我們可能會大面積的面對佛菩薩而不認識、不知道、沒感覺,如果把三十二應身的情況算得再仔細,也不能代表觀音菩薩就如此顯示,這只是菩薩方便之力的萬分之一罷了。如之前說到的,我們走在街上,面對呼嘯而過的人群,你真的看到哪張臉是觀音菩薩那樣的臉?他既然要顯示對應的身相,就一定不會帶菩薩的那個氣息;如果帶出來,那就太業余了。所以我們要如普賢菩薩那樣——禮敬諸佛,什麼意思啊?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面對的任何一個眾生是什麼來頭,無法知道他在幾萬劫前是什麼境界,更沒能力知道他在幾萬劫後會有如何證悟,所以我們輕易地得罪的任何一個眾生,都可能是在得罪佛菩薩本尊。

  所以不要去傷害眾生,如果殺害眾生,你可能中大獎出了佛身血。得罪佛還算罷了,佛寬宏大量不計較,但是佛不計較了,在佛的三界第一良田的加持下,我們又會收獲什麼呢?所以要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如果其中真是有一個菩薩示現,我們就收獲大了,對不對?就算用財迷的腦袋想,我們也不能去傷害眾生,對不對?前文提到慈悲心解毒,現在能理解了嗎?我們面對一切眾生都懷以慈悲、不忍傷害,哪裡有眾生會來傷害我?既然我都以慈悲對待大眾,業力循環,那就是大眾也以慈悲心對我,如果這其中有佛菩薩,豈不是我賺大了?所以學會心態轉換,你會發現其樂無窮,學會用佛法的思維去看待世間問題,就會發現妙意縱橫。希望大家也都能有這樣的體會和受用。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普門品析74》

 

上一篇:淨土聖賢錄新白話版6
下一篇:人間天:無常大鬼,不期而到,生死無常,就在眼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