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大願 供具自皆如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一、法供養不能完全代替財物供養
學到這一大願,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按道理,生到阿彌陀佛的清淨剎土,在佛前聞法,然後修行的時候去打坐誦經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要供養呢?事相上的財物供養有什麼必要性呢?
這個道理,我們學習《因果的奧秘》的時候提到過,在這裡再強調一下:財物供養跟法供養比,當然法供養更殊勝,通常都是這樣的講法;但是也不能完全等同的,更不能以法供養完全代替財物供養。正因為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所以十大願王裡面就有這樣的供養,六度萬行裡也有布施度、持戒度等,不是說單修禅定、智慧就夠了。
二、《金剛經》四句偈的真義
1、有漏福德和無漏福德
供養是必須要修的。雖然《金剛經》這麼講:你以大千世界所有的供具去供養恆河沙諸佛,所獲的福德也沒有念《金剛經》四句偈的福德大——雖然這樣講,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或錯解其義。
這個問題,永明禅師在《宗鏡錄》中,以及世親菩薩在《金剛經》的解釋中專門闡述過:這是有漏福德與無漏福德的比較,是本質上的差別,是在本質上去比較,而不是僅僅從量上去比較;畢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福德,一個是有漏的,一個是無漏的。世間人不管你有多少的供具供養,無非是有漏的福德,沒有辦法跟《金剛經》裡講的念《金剛經》四句偈那種無漏福德來比較。
2、能诠句和所诠義
另外也可以按能诠句、所诠義來分析。經文裡說的念四句偈,也不是說任何一個人,比如什麼智慧都沒有的老太太,她念了《金剛經》四句或一句就馬上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福德,然後她就不必去修任何點滴的事相上的福德。
並不是這樣講!世親菩薩的解釋就是從所诠義上講,《金剛經》的所诠義就是空性,你如果真正領悟了,這樣才能比以無量的供具供養恆河沙諸佛的福德還要大。你領悟了所诠義,已體悟了空性道理,這是出世之因,當然世間福報不能與之相比。
3、有窮盡和無窮盡
再來,從時間上來講,世間的福德會窮盡;而念《金剛經》四句偈,並且領悟所诠義,獲得的是無漏福德,這個是無窮無盡的,不會耗盡。為什麼不會耗盡呢?無漏福德,是出世間解脫的因;而解脫——三乘菩提,不是世間有漏法,沒有退失的可能性。
三、財供養和法供養二者各有其必要性
從種種方面比較,這二者是天壤之別。但是呢,我們還要了知,財物供養和法供養二者各有其必要性,二者不能代替。
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天凡夫,他生到極樂世界後,花開見佛悟無生,已經大徹大悟了,他如果有無漏的智慧(凡夫位可以有無漏智慧,請參看本書第十三大願、第四十二大願),以無生的空性智慧攝持進行財供養,這樣的財供養也就會成為無漏的福德。他這個財供養以無漏智慧攝持,就可以獲得遠超過一般財供養的不可思議的福報,是不用說的了。
當然,沒有這方面的智慧攝持,單單財物供養也是不可思議的,這樣的福報我們也無法想像。我們學菩提道次第就知道,講供養可以從對境福田力、學人所依戒體等各方面去分析,如果不能完全具備所有因緣,只具備某一方面,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四、莫以凡夫分別心,妄自測度佛智慧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知道,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進行財供養的必要性。可不能錯誤地理解:這是淨土法門專門攝受一些老太太或一些沒有智慧的人的方便吧?
記得剛學佛的時候,有個學佛的同學看到《阿彌陀經》的時候就皺起眉頭來,他說佛經怎麼這樣講,黃金為地、七寶池啊什麼的,是不是欺騙世間老太婆的?或者喜歡財寶的這些人?因為他當時無法理解經典裡的甚深密意。畢竟剛剛學佛,而且以世間分別心去測度佛經,就認為這些說法是吸引世間愚夫愚婦的方便。
他不知道,《阿彌陀經》裡面“黃金為地”、“七寶池”本身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法身的示現,這些黃金、七寶池本身是佛陀智慧的顯現,可以說是依正不二的境界,我們見到這些的時候,當下智慧就能顯發,而不是世間人以為的、令人貪執的、事相上的這種黃金,可不能想,極樂世界如果到處都是黃金,是不是太庸俗了——這完全是以凡夫分別心去測度佛陀的智慧。這個大願也一樣。千萬不要以為財物供養沒有必要。
——摘自仁禅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錄·信蓮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