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思
俗姓李,是武津人。小時候夢見西域僧人,勸他脫離世俗,因而剃度出家。但他依止的,卻不是寺院,繼續感應神僧,勉勵他齋戒。慧思於是激勵意志,每天只吃一頓飯,人世間迎來送往的事,全都杜絕,誦讀《法華》《維摩》等經三十多部。後來又夢到梵僧數百人,那上座的僧人,撫慰他說:“你先前所受的不是勝律儀,怎麼能開啟你的正道,資助你的淨行呢?幸好遇到清淨僧眾,應該翻壇。”慧思因為過去的夢,再度發起精神感應,所以見到三生行道的事。又曾在夢中見彌陀佛與慧思說法,因而建造佛像,用來加強觀想;又曾經安坐一心系念,見到了一生善惡業相分明齊現。現在已經身心勇猛,悟到法華三昧大乘方等的要旨。於是在大小二乘,定慧等學方面,講解引用。但是宣揚久了,人多嘴雜,是非紛紛生起。他的徒弟有擔心,把這些情況告訴了慧思,慧思說:“大聖人在世間,都不免有流言,我又怎麼能避免小小的誹謗?何況我佛的法不久會遭到毀滅,不知哪裡可以避難?”不久空中有人說話:“若是要修定,武當山南岳衡山,是合適的地方。”齊朝武平年間,慧思南下到光州,當時時局很亂,路上多有阻撓,就與徒弟們暫時停留在大蘇山。那山是陳齊兩國相交的邊境,常有刀兵相斗,又正值佛法崩潰,一時間英才俊傑,還有仰慕慧思德行,歸隱山林的人,來求教佛法。慧思說:“我老了,不能啟發你了。”就讓學徒智顗,代講佛經,講到“一心具萬行”處,智顗有疑惑。慧思說:“你原來的疑惑,那是大品次第的含意,不是《法華》圓頓的要旨啊。我昔日在夏天安居時,就苦苦思索這個問題。不久一念間頓然明白了所有法理,有幸已經親證不用再疑。”智顗當即學到法華三七境界(法華三昧修法,三七日為一期)後,又問道:“和尚修行階位應是十地吧?”慧思說:“不是。只是十信鐵輪位罷了。我曾用事實檢驗,自己可以知道了。”慧思在陳朝光大年中離開大蘇山,與四十多位僧人,直接奔向南岳衡山。到達南岳後對僧人們說:“我在這裡十年後,必定會離開去遠方。”第二天前往衡陽,看見有一個好地方,層層山峰峻峭挺拔,森林茂盛。慧思指著茂林下面說:“這是古寺廟。昔日我住在這裡有很多年呢。”依他的話發掘那塊土地,果然發現堂殿地基和僧人用的器物等。然後又到一大巖石下,又說:“這裡是我昔日坐禅的地方。群賊來砍我的頭,從那時死後就到這一世了。”沒有幾步遠,又發現枯骨一堆,慧思捧起枯骨祝願說:“這是我過去身體的一部分。可借佛力為它加持。”特別收集起來建塔安葬。陳朝皇帝聽說慧思有很多奇異事,下旨迎請慧思,留住棲玄寺。不久搬遷到別的寺院,途中遇到下雨,衣服不濕,鞋不沾泥。僧人頭領慧皓見了歎道:“這是修行證果的人,我們不能知道他的境界了。”大都督吳明徹,把犀枕奉獻慧思;別將(武官)夏侯孝威,去寺院拜谒慧思,路上忽然起念:“吳侯奉獻的犀枕,想看看什麼樣。”等到了慧思那裡,還沒有行禮致敬,慧思說:“想見識犀枕,可以去看看。”夏侯很吃驚,才知道慧思有他心通。慧思住南岳時,陳主皇帝每年三次派人送信慰問,供養的東西堆積如山。慧思勸化人,神變難測,有時現形大小不一,有時隱藏空無跡象,有時借助外物,祥瑞亂顯一氣。臨終前到南岳半山腰的道場,連續幾天說法,語氣嚴厲,聽的人驚心動魄。最後又說:“如果有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隨便他們要什麼,我都會資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就走了。”但竟然沒有回應的人。慧思就收斂念頭,好像彈指一揮間就圓寂了。有小僧靈辯,當時在他旁邊哀號痛哭,慧思又睜眼責備說:“聖人們來相迎正談論我的往生,你怎麼哀號擾亂呢?”呵斥靈辯出去,然後依舊圓寂了。當年就是陳朝太建九年,慧思終年六十四歲,回想起慧思剛來南岳時說“十年後,必定會離開去遠方”,這時往生正好是十年啊。議論的人說,慧思曾經親受彌陀說法,又建造彌陀聖像,嚴謹觀想;又與慧命禅師,相約修淨業,希望在安養國相見。那麼慧思先前所說“聖人們來相迎,正談論我的往生”難道還有別的嗎?其實就是往生安養國了。
釋智顗
俗姓陳,他的祖先是颍川人。晉朝遷都時,寄住在荊州的華容縣。母親徐氏,懷著智顗時屢次感應奇異的夢,到出生時室內明亮超過日光。後來在襁褓中,睡臥就合掌,坐著就向西邊。到了兒童時,喜歡去寺院,有僧人驚奇他的志向,教他念《法華經》的普門品,才一遍就能背誦。十五歲時,北上到硖州,依隨舅氏學習。十八歲遇到湘州果願寺的緒法師,就剃度出家了。緒法師傳授他十戒後,讓他跟慧曠律師學習經典,智顗就在大賢山,誦讀《無量義經》及《法華經》《普賢觀經》,十天不到,三部都讀完了。後來依從光州大蘇山慧思禅師,慧思見到智顗說:“昔日在靈山一同聽《法華經》,真是殊勝因緣,如今又見面了。”首先為他示現普賢道場,然後說四安樂行(身、口、意、誓願)。智顗留在大蘇山,修行法華三昧,第三天晚上念誦到藥王品”是真精進“句,解悟開啟,並且見到與慧思共在靈山聽佛說法。第二天去告知慧思,慧思說:“不是你也無法感應;不是我也無法知道。這就是法華三昧的初步效果啊。”不久又到熙州白沙山,像先前一樣入觀,對於經典有疑惑時,就見到慧思在冥想中來為他解釋。後來慧思讓智顗代為講經說法,聽的人非常信服,惟有三種三昧、三觀、三智需要咨詢,其他都自然清楚明了。慧思在座下觀聽,對徒弟們說:“這是我的義子啊。只可惜定力少了。”於是人們改變了看法,智顗遠近聞名。不久告慧思,慧思說:“你與陳國有緣,去陳國一定有益處。”智顗就暫時金陵,住在瓦官寺,大力弘揚禅法。僕射(官名)徐陵,與當時的名望貴族,都去向智顗請教。但智顗天性恬靜,不喜歡紛擾,時間一長,越來越想隱居山林水澤。陳朝光大年間,智顗曾夢見懸崖千仞,雲日在半空中,滄海萬裡,無邊無際。遙遠看見有一僧人在那懸崖頂上,向他招手伸臂,到山腳下,相挽智顗上山。早起詳述他的夢時,有人告訴說:“這一定是會稽的天台山。晉朝宋朝以來,僧光、道猷、法蘭、昙密等高僧,都在山上住過。”智顗很高興這個說法,與慧辯等二十多位僧人,一起南向那座山。早先有僧人定光,已在山上住了四十年,智顗沒來的前兩年,定光對別人說:“有善知識來,你們應該作准備,好好等待。”當智顗到來,定光歡喜迎接,並且問道:“善知識,還記得我早年招手伸臂相挽嗎?”智顗很震驚,才知道昔日的夢是有靈的了。緊接著聽到鐘聲響徹山谷,智顗因為山谷沒有寺院,覺得很奇怪。定光說:“鐘是召集有緣的人,你是可以住的啊,有什麼奇怪呢?”智顗將營造寺院,定光說:“可以隨意安住,到國家清明時,會有貴人幫助建寺院的。”過後二年,宣皇帝聽說了智顗的道行,果然下令建寺院。又了解到僧徒們臨時寄住,特別撥出始豐縣的資源,供僧人使用。智顗住進寺院後,每到夏天安居,就講《淨名經》。一天正在開講,突然見到三道寶階從天而降,又有幾位梵僧,從寶階下來,手捧香爐圍繞智顗三匝,很久才消失。永陽的王百智,以智顗為師,當他其出任吳興縣官時,就會集全家,上山請戒法。宣帝也曾經問:“當今佛門誰是名勝?”親近的臣子陳喧說:“瓦官禅師真的是名勝,往昔在京城眾多賢人都歸敬他,現今隱居到天台山,大家失了依靠。願陛下召他回來,教化百姓。”宣帝就多次下旨召智顗回京。智顗到京城,宣帝命令群臣,迎接智顗到太極殿的東堂,演講《大智度論》。又安排童子駕著精美的的車子在前面引導;又吩咐文書官員,隨從在後。當時天下檢查僧尼,來歷不明的數萬,朝庭商議把那些不懂經典的,都要裁減掉。智顗勸谏說:“提婆達多(惡比丘)誦讀六萬象經,也不免落入地獄。周利盤特(鈍比丘)只會一句法偈,也能獲得聖果。主要是笃信佛道啊,哪裡是多誦讀的關系呢?”宣帝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停止裁減。不久夢到一人,率領的部從很嚴整。上前對智顗說:“我是冠達。請住到三橋。”智顗說:“冠達是梁武帝的法名啊。三橋(梁的原住址)不是光宅寺嗎?”於是移居過去。當年夏天四月,宣帝到寺裡來,請智顗講《仁王經》,宣帝在眾人中,隨眾起拜很認真,皇後嫔妃們,都崇敬佛法。又寫文書說:“大師化導,沒有定規隨機濟度眾生。衛護國土,引領天道人道。”又說:“現今想要實現本來的願望,請大師來作授菩薩戒的戒師。希望大師慈悲,如我的意啊。”智顗升上高座,皇帝在座下行弟子的禮節。後來金陵陳宣帝敗亡,一切統歸隋朝楊氏。晉王楊廣當時在楊州,也想智顗請受戒法。親自寫文書說:“弟子承繼過去的積累的善,生在皇家,很早就得到家教,漸漸有教養。”又說:“因為和尚名聲遠播,眾人都知曉,所以現在很虔誠仰望,派船遠遠地來迎接。”智顗到達楊州,晉王開千僧法會來接待。然後智顗告訴晉王說:“大士超度總領一切為先,名義和實際,古今是一樣的。晉王法名叫做總持,可以彰顯真實義。”晉王頂禮接受。晉王在在眾中,也告訴智顗說:“禅師的智德,內裡圓融慈悲忍辱,外發降伏人天,制伏所有的魔,願禅師號稱智者,表達眾人景仰的心。”於是供養奇異物品,六十多種,智顗回向物品,都赈濟貧窮了。後業回到原來的山上,一心在定中。有一天從禅定中起來,對弟子智越說:“我的虛幻的身體早晚會像雲煙一樣滅掉。你在石城,嚴謹奉持香華,等待我捨離這個報身。”然後安坐床上,向著西邊念彌陀佛與二位菩薩,願淨土化佛與化菩薩,來相擁護。又囑咐弟子,多燃燒香燭。又拿僧三衣缽杖,靠近他的身體。有人想進供齋飯,智顗說:“能夠不攀緣,就是真齋了。”又要香湯,漱淨口舌,說十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四不生(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十法界(六凡四聖)、三觀(空假中)、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法。有僧人問智顗的所證境界。智顗回答:“我不統領大眾,必定清淨六根。為了他人自己受損,退歸五品內位。”然後又說:“人命將終時,聽到鐘磬聲可以增加正念。你們應該敲磬增強我的正念。”說完就自己盤坐,在彌陀像前圓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