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一位同修疲憊、苦惱中求助於老師給出答案,老師講述了自己曾經親身經歷的一段辛苦工作歷程,並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诠釋了自己面對磨難的態度和心境:你若是有過這樣的經歷,真的不會浪費的。那時常會懊悔,喝水就好為什麼要喝飲料啊;為什麼非要吃好吃的冰棍啊,能頂上好幾頓飯呢。內心中節儉節約的真實感受,不是餓幾頓飯、受一段憋屈、花多少錢、或者參加了一個什麼活動能換得來的,這種真實的、切身的、打擊到內心深處的體驗,成為我們終身的財富。
甲同修:是的我相信!老師有這麼苦的經歷,我從沒吃過這樣的苦,雖然從小到大病苦多,生活算不上特別富裕,但也衣食無憂,下崗14年了,一直是丈夫養家。
老師:我是這樣看待那一段經歷的。不過有的同事回來後,經濟狀態緩解了,想彌補那段時間的缺陷就開始揮霍了。這樣那段苦白吃了,罪也白遭受了;能惜福,就沒白受這份苦。其實在所有的經歷中,更多是在其中尋求圓滿的過程,或者尋求受教的一個點,或者一個命題;找到了,真正回復,圓滿作答,這樣的日子就一去不復返了。
甲同修:是啊,吃苦了苦,享福消福。
老師:若常常陷入在相同的麻煩中,是我們在面對問題時作答並不圓滿,是不及格的,所以面臨沒完沒了的重考、重考、再重考,只是每次考試又換了些題目,但主體是換湯不換藥。就像那天,有同修和我說他幾年前去外地開飯店失敗了,回來又重操舊業,去飯店工作,做包餃子工等等,總之就是跳不出這個圈子。為什麼會這樣呢?你學佛那麼久,慈悲心沒有升起來,局面就不會有改變;沒有慈悲心,就要面臨這種刀砍、油炸、血淋淋的場景去激活自己麻木的心。
乙同修:老師,我開店之前是促銷員,現在又做臨時促銷員,以前妄語隨便打,現在我可知道護口了,可這重操舊業,也沒有跳出以前的圈子嗎?
老師:你想想,這是要做什麼?
同修乙:讓我重回舊地,為了讓我調整身口意,讓我重新審視修正自己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不犯貪嗔癡,心態平和、相處融洽。我基本上能把佛陀的教誨放在第一位,有錯及時反省了。
老師:知道善護口業了,你想怎麼護好口業,又把工作做好?我和你說過我3段工作的經歷,但是沒說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的吧?
同修乙:嗯,沒有說過。
老師:工作是服務,所有的工作都是服務而已。服務要以什麼心態、站在什麼角度?有的人千辛萬苦滿口胡說,就是要賣你東西,他固然可以有收獲,可這是短期的,殺雞取卵的。我們在工作單位是服務者,出去是一個接受服務者,自己可以感受其中,這樣的說話、這樣的模式、這樣的做法,是否讓自己覺得不舒服?若是別人這樣的做法自己不舒服,那麼我這樣的做法,顧客也不舒服。所以我們面對的顧客就象面對自己一樣,自己不舒服的不要施加於他人身上。但是顧客沒有專業知識,又需要建議,所以需要的不是處於我個人利益的建議,而是權衡顧客利弊條件的建議,這樣的建議他是不容易拒絕和否定的。
乙同修:明白了,這活干起來是一種快樂啊!
老師:如果佛法的這些宗門一個一個排擺出來說,這樣大家就會知道:哦,這個不適合我,那個也不適合我。這樣很容易找到適合我的,對不對?可是這種不是建議,這種只能說是介紹,沒有推薦的成分在其中,是缺少力量和針對的。介紹是我主觀的排擺,推薦是根據客觀條件,做出的綜合選擇,或者是最優方案。這個方法,你們可以在我平時分享的內容中看到些痕跡。
乙同修:深有感受,老師因材施教,我看得歡喜極了。我更會干工作了。
老師:要知道對方大概是什麼樣的,如我媽不會用手機,就不買智能手機,用老人機就可以了,這並非是錢多少的問題,對不對?若某人有渴望的精神、有冒險精神,你讓他原原本本的,他也不舒服;那就得讓他冒險,然後摔個鼻青臉腫的,他就知道經驗重要了,就知道聽勸能少受傷了。
別人不相信你,是因為你不值得信賴,或者是你的某個表現,讓人無法相信你,所以你要對自己的行為有足夠的理由去支持。比如我在做這樣的事情,可能你覺得不舒服,但這是迫不得已的,是現在所有條件綜合下來最優的方案,就算不舒服,也沒其他好辦法。於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都是不好的結果,只能選一個傷害略少的,這個傷害略少的就是最優方案;但最優方案並非是利益最大的,而是綜合下最合理的。所以很多事情是超越善惡本身的,是無法用善惡簡單定義的,是無法用道德粗暴約束的,這說起來就略復雜。
重要的是對自己商品的了如指掌。如我對《普門超度》、3部走、3位配合的了解,我可以從任何層面、任何角度,都能深入到這個系統套路中,這種推薦就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強拉硬拽的痕跡。但我們不是推銷自己的專業商品知識,而是尋求用商品滿足各種需要;就像學佛是要滿足解脫生死、痛苦、煩惱一樣。於是大家都知道學佛可以做到,但不會用呢?就需要手把手地教會,明確地、重復地指導;還不會,那就再來問,什麼時候不會,就什麼時候問。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如果有人這樣賣你東西,錢多少有關系嗎?
乙同修:已經很感動了,您把功課、《普門超度》免費送到我們跟前,還得反復再三地說、勸、講,我們又真正明白了幾分呢?天天講、天天問:有沒有要探討的、要問的、不懂、不會的?
甲同修:是啊,真是這樣的。
以上,就是老師和兩位同修的對話,關於工作艱難的困惑、關於面對艱難的心態和轉念、關於將佛法融入工作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等等,希望大家藉由老師所說能夠得到幫助、舉一反三,將佛法真正融會貫通於各個角落。
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