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心經正義(B)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6.“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有覺必明,明乃是覺,也即是本經中的“照見”與“觀自在”之義;無明就是臨事昧心,其觀不能自在也。十八界構通內外諸色,合和而有大千物事,凡所物事在十二因緣推動下的深度演化稱為老,十二因緣演化的一個完整過程稱為死,持續不斷的一個又一個的完整過程稱為輪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說的是如下之理:凡所物事在十二因緣推動下的演化進程,沒有不能被觀照悟解的;想不留余地透徹地對演化進程進行觀照悟解,也是辦不到的;凡所物事沒有不深度乃至完整地卷入十二因緣推動的演化進程的;十二因緣推動的演化進程,也非彌無所缺地卷入淨盡的。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道出了科學探索(認知過程)的無限性,道出了佛教的真理性絕非終極的、靜止的、至步不前的,與金剛經中的“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具有呼應關系。一些外道攻擊佛法的真理性是終極的、靜止的、不再往前發展的,那是他們不能悟解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之正義。

  “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道出了佛法學習的必要性,也道出了修行解脫的真實性。一些行者在其實踐中,借口“萬般任運皆自在,不擒不縱是正行”,便整日地閉著眼睛張著嘴盤腿而坐,聞思的功夫完全棄之不顧,以為這樣便能於不知何時的哪一天,突然靈光一現,解脫便從天而降;這就是由於不能悟解心經此辭之正義造成的。實修時也有一些類似“三大阿僧祗劫”的說法,顯然與禅宗、密宗及某些淨宗人的修行實踐相矛盾;這個矛盾是只注意到“無無老死”,而沒注意到“亦無老死盡”而造成的,也是沒能悟解心經正義的後遺之症。

  7.“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被稱為四聖谛。什麼是苦?有求皆苦。什麼是集?形成苦果的各種因與緣匯集的方式和過程,稱為集。什麼是滅?針對形成苦果之因緣的方式與過程,采取的使苦果滅失的方法稱為滅;一般說來滅的方法有兩類:一類是隨其任運,因緣散盡,苦果自滅,這個滅法,沒有後遺症,是物事發展的自然結果;另一類是采取人為的主動干涉,或使苦果在某段時內無法形成,或使苦果提前滅失;前者之例有世間的未雨綢缪,出世間的遠離惡緣等;後者之例更多,例1,依法華經的觀點,眾生最終必佛,如此一來,各種修法就是對因果運行的主動干涉;例2,社會上的各種犯罪預防,以及疾病的各種醫學治療,都是此類之法。什麼是道?各種現象,如苦樂等之形成與滅失的規律就是道。

  四聖谛的核心是苦,為什麼有求皆苦?譬如人身,本是色空雙運的;一旦心中對身體有啥欲求,假如欲求是想使身上某處的小疙瘩消失,身心於小疙瘩上生成掛礙,從而使身心遠空近色,失衡於色空雙運;身心對小疙瘩消失之欲求的結果,就是小疙瘩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長越大,苦果形成了;其實,在不失衡於色空雙運的前提下,心對因緣的運作有引導力,如果發出讓小疙瘩消失的願望後,不再把心糾結在小疙瘩上,任其因緣自行運作,色空平衡運作,即通常所謂之任運,則疙瘩必失心願必達;不僅是苦,世出世間的各種現象,均是如此。

  8.“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智字從知從日,意即日之所知也,之所以強調日之所知,是為了區別昨日之知也,也就是說“智”字強調的是前後兩時所知之別也,也就是說“智”字強調的人對物事之間的區別,也就是“智”字強調的是人對物事演化階段的判斷;這樣解“智”,慧就晉級到梵詞“般若”的段位了。

  為什麼無智亦無得呢?這就與心的本性有關了。古今大德論心之說,有三個如來藏最為相近,是為“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實際上,心的本性,比三個如來藏的說法還要幽微,有個“小和尚斬指悟心”的禅宗公案,非常好,很能說明心的本性問題;另外,心非空有不離空有的本性,地藏經談的也很到位,地藏經所述的心性為“義心如地不是地,無所不藏無所藏”,等等。在心的勝義之性裡,沒有什麼因緣的演化進程讓你去判斷,所謂的智無從談起;心的勝義之性,本就如此,亘古未變,在聖不增處凡不減,非從外得,所謂的得也無從談起。心的勝義性是非空非有,心的世俗性是即空即有;心的勝義性,給出了聖果的終極狀態,是世俗性起作用的基礎;心的世俗性給出的是眾生界的豐富多采,給出了解脫的真實可信性。凡所有情,從其悟解之理的非從外得上,就可以明心脫縛了;“度一切苦厄”,就是從這裡說起的。

  9.“以般若波羅多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前面諸論,從五蘊色、十八界、十二入、四聖谛、三如來藏、一直到兩空有,都是為說明此處之掛礙論服務的,其後之論則是說明心經的德能功用的。此處的掛礙論,是心經的核心之論,是整部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法界聖眾情出本初,在此之處走向不同的分野。

  寂而恆照的心本無垢淨,因掛礙故,晦暗遂生;在心欲復原與晦暗增長的演化過程中,小至四大五蘊大至恆沙情界便生而復滅。心中掛礙,若是持明者的主動選擇,掛礙就變成了造化莊嚴佛國的悅意妙用;心中掛礙,若是昏昧者的被動卷入,則掛礙就變成了演化六道輪回的痛苦意業。無論莊嚴佛國還是輪回六道,其實都是同一法界,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在福報不同的有情面前,顯現不同而已,其實都是以掛礙為媒介的心之游舞。

  即然“心無掛礙……究竟涅槃”,那麼心有掛礙,就得輪回;即然輪回植根於掛礙,那麼輪回的主體就是掛礙。(唯識論的學者認為輪回的主體是如來藏,但時有時無的如來藏太過神密,無別於外道的真我,與本來無一物的心性相矛盾,後來又被修證成對業行具有吐故納新的功能;這樣一來,與心經簡單的用詞“掛礙”無別了。)即然輪回的主體是掛礙,那麼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例1,分段生死的壽長,就因此而由掛礙來訣定;由此可知,世間俗人,若心無礙,那麼其命定將不久。

  例2,世人最關心的來世的去向,應有此世後季心中的最礙來定;由此可知,病危之人,若對某有情強烈的關心,那麼其後世不想可知。

  例3,輪回的主體即然是在有情間的相互關系中,產生於心中的掛礙;那麼世間顯現為有情的眾生,其實原為某有情的心中掛礙,或者生命的本質就是其之所源的有情的心中之礙!更進一步地說,心之世俗性的真空與妙有,在失衡時便產生了掛礙,掛礙是真空轉為妙有的產物,生命的本質就是色空雙運失衡之產物。知道了這個道理,年輕夫婦在要孩子時,便可通過自己的心礙,對孩子的妍媸聰慧施加干涉,並且這干涉是決定性的。

  例4,身心的健康壯態是在色空雙運的基礎上建立的;一旦心有掛礙,康態中雙運的色空便失去了平衡,根據礙心人自己的文化認知,礙掛於六根的何處,其人便在那裡生病。(譬如吧,夫妻雙方如果對伴侶心有掛礙,傳統文化中通常都認為伴侶的存在與生理欲望有關;那麼對伴侶的心礙就化現為生殖系統的疾病,尿毒症就是對伴侶生有心礙的典型表現。)一旦心清礙消,化現於六根的病便不藥而愈。

  例5,掛礙顯現出的分段生死的生命,由於心性中色空的平衡運作,對分段生死中身體的表現形式有指導作用。譬如孩童的長大成人,形體的漸增漸大;由成人到老人,形體的逐漸縮減等。由此可知,瀕死者的妄心過早地離開形體,其形體將疆死同質於無情之物;瀕死者的妄心若對其形體不棄不離,則形體由於外物的停入將逐漸縮減以至於無,俗之所謂的某類虹化即此也。

  10.“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就是佛,佛就是心,由心經的掛礙論可知,眾生實源於心,此之古德所謂“心佛眾生,三位一體”。凡所眾生,習性異故,福報則別;福報異故,認知則別;認知異故,心礙則別;心礙異故,所見則別;所見雖別,法界無異。法界雖一,以般若有異故,心得其明乃至位臻無上正等正覺者,所見迥異。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佛咒源印,多是梵版;道咒出華,皆為漢音。咒現於口稱真言,咒現於身稱手印,咒現於意為慧寶,咒現於境為壇城,然則咒以何稱也?咒者無它,信誠至極也!心礙至精也!內心對因緣演化結果的無比堅信之表現,即可稱咒,無論形式如何,般若即其形式之一也。如前文所述,外現之境源於心礙;因緣難測謂之神,因內心對結果的無比堅信,雖因緣難測,但演化的結果必如所期。對物事演化之理的悟解稱明,大明則是徹悟,明心的般若之途是徹悟之大明,其它途徑無出其上,不可為比;以般若之途明了心的勝義性“本來無一物”後,塵盡礙消,諸苦無存。

  “故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河”

  有人譯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到快樂的彼岸去吧,正果就如此修成啦!”;以前文咒義,此譯甚當。

 

上一篇:心經正義(A)
下一篇:見他色美,起心私之的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