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7月12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修心七要》是舊噶當派的大德恰達瓦格西所著,是阿底峽尊者的修心竅訣。噶當派分新噶當派和舊噶當派,舊噶當派的大德們修行非常好,成就也非常高,在雪域藏地的影響力非常大。所以,無論是他們的教言,還是傳授的竅訣都非常殊勝。殊勝指眾生能受益。他們傳的法,尤其是寫的文章,雖然沒有華麗的言詞,但是特別有加持力,有時間我會為大家講一些舊噶當派的教言。
前面講了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今天講一切轉為道用,即怎樣在逆境——坎坷和磨難中轉念,把它們變成成就的助緣。對於真正有智慧、有修行的人來說,一切都是成就的助緣,都是好事。正如顯宗裡講:“處處都是好處,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
如果你有智慧,能轉念,對你來說都是好處、好人、好事,但這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種境界跟密宗差不多,講的是一切清淨圓滿,轉為道用。
下面從三個角度講這個道理,第一,從世俗菩提心的角度來講,怎樣轉念,怎樣轉為道用。我們做錯了事,往往會找很多理由為自己開脫,並且盡可能地把責任推給別人;當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時,也會找一些原因,認為有人來害自己,可能是冤親債主來找麻煩等。凡夫都有這種心理狀態,都會犯這種錯誤,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是我們的知見有問題,因為我們不懂因果規律,沒有深信佛講的善惡因果。如果我們懂得這些道理,就不會有這種心理狀態,不會犯這種錯誤。我們知道誰造誰受,如是因如是果,是自己曾經做了錯事,造了惡業,今生今世果報成熟在了自己的身上。
若是我們有正確的觀點(智慧),會反省自己,這都是自己的問題,跟別人沒有關系,不會把責任推給別人。做錯事肯定自己有責任,我們都是無明凡夫,還不夠聰明,也不夠智慧,因為不明白真相真理而導致的知見錯誤,否則不會這樣做。
我們為什麼造這些業?為什麼在對境中不明真相呢?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犯這種錯誤呢?根本原因在於無明。無明指不明諸法的究竟實相真理,有我執我愛。這樣就有貪嗔癡煩惱,有了貪嗔癡煩惱就會造業。正如《地藏經》裡講:“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凡夫有煩惱就會造業,身口意不停地在造業,包括起心動念都在造業。
我們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語、所思所想都在犯錯誤,都在造罪業,那根在哪裡?根在無明,在我執我愛。其實,“我”並不是實有的,但我們把“我”視為實有了,這叫執著,對實有的執著叫我執,有我執就有我愛,認為我的頭,我的手,我的腳,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的孩子,我的愛人……
這個“我”到底有沒有呢?若是以智慧觀察,我沒有自性,因為“我”是四大的結合,五蘊的結合,除了色受想行識五蘊,根本沒有我,我就是一個假相,由我們的分別心,在五蘊綜合體上假立的,錯把五蘊綜合體視為真實的我了。
我們以智慧去觀察、分析,除了五蘊沒有我,所謂的“我”,在我們分別心境前有,但這種分別心是種錯亂之心,分別心面前有,實際上沒有,所以“我”是假立的,不是事實存在的,有這樣的認知、見地,就可以對治我執。一定要破除我——自我,才可以斷除我執。
以什麼來破除我執呢?以智慧,即明白真相真理。以智慧去觀察、分析後,真正從理上明白自我不存在,不是只在口頭上說說而已。我們也會說空性、無我,但並沒有明白,怎麼是空性,怎麼是無我,這樣,即使你再誇誇其談,大道理講得滔滔不絕,諸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很短,學佛人基本上都會背),但是並沒有真正明白,明白和明白不一樣,也許你明白一點,但也只是皮毛而已,
我們經常講聞慧,思慧,修慧,其具體含義都不同,也許你明白的所謂智慧,只不過達到聞慧的境界,還沒有達到思慧的層次。
思慧。指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觀察,不斷地在內心串習,才會產生思慧。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
修慧。修慧才是真實的智慧,聞慧、思慧都不是真實的。所謂真實也是相對而言的。修慧相較於聞慧和思慧而言,是真實的,因為這是修出來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有了聞慧、思慧和修慧,才可以對治我執我愛。現在我們找到了根。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好的遭遇?有這麼多不如意之事?原因在於往昔造的業。
業是怎麼來的?前面講過,我們的身口意隨時都在不斷地造業,不知不覺中都在造業,因為貪嗔癡三毒是煩惱的根。煩惱有根本煩惱,隨順煩惱等。這些煩惱是怎麼產生的?是從我執我愛中產生的,我執我愛是根。想斷煩惱就要先斷除我執我愛,要破我執我愛就要靠無我的智慧。
以觀察量觀察,以智慧分析,就可以破除我執我愛。中觀宣講了四大邏輯、五大邏輯。中觀分自續派和應成派。應成派所屬運用的,也可以說其特有的四大邏輯,通過這些邏輯——諸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去分析,以智慧去觀察就會知道,這個“我”是一種錯亂的心識。錯亂指不符合實際觀點,不符合事實真相,不符合事實真理。破除了錯亂的心識,知道了我不是實有,甚至一切法都不是實有,就破除了我執。
首先破我執,然後破法執。破了我執之後,法執就容易破除了。我執我愛是無明,當我們了知、證悟了諸法之實相,就能對治我執我愛。就能明白這只不過是心理上制造的矛盾。知道了“我”不存在,“法”不存在,我執我愛就沒有立足之地了。證悟了無我,了知了空性之智慧後,無明、我執我愛就消失了。斷除了我執我愛,煩惱會無影無蹤。我們自己也知道煩惱很討厭,自己也討厭生煩惱,也不想這樣,但是無法控制。
佛法裡講了四個墮門(罪門)——犯墮罪的四種原因:
第一,不明白,不了知。
第二,不深信,沒有深信。只是明白一點,知道一點,但是沒有深信,所以會犯罪業。
第三,也相信、也深信,但還有煩惱。貪嗔癡煩惱生起的時候,內心的對治力很弱,根本無法控制,所以會犯罪業。
第四,無始劫來的習氣,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中犯了罪業。
犯墮罪有如上四個原因。所以煩惱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的,想處理就能處理掉的,清除相續中的煩惱實則不易。有證悟無我,了知空性的智慧(不是聞慧、思慧,而是修慧)才可以對治無明,斷除我執我愛。這樣,煩惱就沒有根了。如同把樹根割斷了,枝葉自然枯萎了一樣。沒有了煩惱,自然就不造業了。
有的人遭遇到一些對境,躊躇著做不是,不做也不是,這就是因為沒有智慧。若是有智慧,知道如何取捨,就不會這樣了。
沒有煩惱,自然就不會造業。有人愛說隨緣,沒有證悟無我空性的智慧之前不是隨緣是隨便,是造業。沒有了煩惱,才有慈悲大愛。我執我愛斷了,煩惱也無法生起了,相續清淨的時候,才能做到隨緣。之前不是隨緣,是隨順自己的欲望。
八萬四千法門,宣講的都是放下的方法。放下肯定好,但放不下啊!若是真能放下,成佛也不成問題。
有些學佛人愛說隨緣放下這類大話,尤其是漢地的一些眾生。同修遇到事情,打電話過來說:“我倒霉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了。”他就會“隨緣吧!”這句話特別好用,我也是跟你們學的。說也不一定說明白,也不一定說得通,然後就說這句話:“隨緣吧。”道友、親戚打來電話,遇到事情了怎麼辦,怎麼解決啊?聽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然後就說一句:“隨緣吧!”就OK了。
隨緣是佛的智慧,說一句話就可以,甚至一句話也不需要。怎樣隨緣?內心裡充滿了智慧,才有隨緣。很多人都沒有明白智慧的定義。在所有的取捨、對錯中不迷茫,能分辨、取捨,這種能力叫智慧。對善惡、對錯、好壞,有正確的分辨能力叫智慧,有取捨的能力叫功夫。有沒有功夫,看你有沒有取捨的能力。有如是的取捨善惡叫能力。該做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去做,這叫功夫。
應該是如理如是地分辨“何為善,何為惡,何為好,何為不好”。但我們現在是胡猜亂想地分辨。我們所說的“善”並非善,我們所說的“惡”也並非惡,所以我們學佛學得很迷茫,很糊塗。我們不知道,取捨、分別善惡的能力就是智慧。如果不造業,這些自然就沒有了,所有不如意及災難統統消失殆盡。
也許有些人想,某某上師是大家公認的大成就者,為什麼還遭遇很多不幸,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對於一個修行人、一位成就者來說,這都是好事。有人傷害他,是求之不得的;有人欺騙他,是成就的助緣,只能提高他的境界,而不會影響他的內心,不會執著所謂的災難(不如意、不幸之事都是災難,災難有大有小)。
災難都是由我執我愛引起的,這才是災難之根。想解決問題就要斷除我執我愛。我們遇到一些不如意之事或磨難時,可以直接觀無我和空性,如此,一切都能結束,甚至很快就會消失,是特別實用的竅訣。有時我也運用空性的理念,比如說做噩夢的時候,一觀空性,恐懼的夢境會瞬間消失。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若有人來傷害自己時,就觀空性。誰來傷害我?對誰做傷害?怎樣傷害?有真實的境界就不必說了,若沒有真實的境界,具有相似的境界也可以。一觀空性,一想無我,一提起正念,你的嗔恨心,你想傷害他人的心都不會生起,煩惱會立即消失,雖然不是根除,但也可以解決。
我們和很多人都是冤家、債主,為什麼成為你的冤家、債主呢?就是因為曾經虧欠的,他要討債,你要還債,到了該還的時候了。我們經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今生成為了一家人,相互都是冤家,一舉一動就會傷害對方。為什麼互相那麼討厭?互相要傷害?因為曾經結過惡緣,今生今世變成了夫妻,變成了家人,冤家就是這樣結上的。
內心起了煩惱,感覺受了傷害,應該反觀自心。這是往昔自己造的業,結的惡緣,不能繼續造業、結惡緣了,否則,還要繼續互相傷害。
也可以觀空性,從無我和空性的角度講,諸法一心,自己和他人是一個自性,從自性清淨的角度講,你是佛他也是佛,都是清淨的,不清淨的是自己的分別和執著,這都是轉念的方法。
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現實,在對境中保護自己心相續的清淨?一個修行人要做到,不染污自己的相續。我們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想。什麼是法?為什麼說法是圓滿的?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維、去看的,這樣才能看得懂,看得透,這叫智慧。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呢?為什麼“不能愛自己而要愛他人,不能利益自己而要利益他人”?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相續清淨,保護自己內心本具的喜悅。時時刻刻保持喜悅、保持心態正確、相續清淨,這是修行人應該做的,也是一個修行人修行的最終目的。
如此之多的方法,是站在勝義谛的角度講的,主要從無我和空性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從世俗菩提心的角度轉念,二者所處角度不同。普通凡夫的相續中,只有相似的勝義菩提心,沒有真實的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講的是我們的心。
第一,憶念眾生恩。遇到有人來罵自己、傷害自己,冤親債主來找自己麻煩,向自己索債時,應這樣想,這都是我宿世的父母,對我恩重如山。佛講,六道輪回中每個眾生都曾經無數次地做過我們的父母,都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如同現世的父母。這就是事實真理。
我們是不相信佛,還是不相信事實真理?這是佛講的,是事實真理。而不是佛創造的、制定的,是佛發現的、了知的事實真相、真理。但我們依舊不相信、不跟隨真相真理,依舊不與真相真理相應。
眾生都是愚癡顛倒的。這不是佛罵在我們,也不是佛看不起我們,我們本質上就是如此,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承認。尤其有些自高自大之人,特別可憐,煩惱的是自己,痛苦的是自己,將來還要在六道中繼續輪回,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然而,我們依然不相信佛講的法,不相信諸法的事實真相和真理,真的很可憐。我們要憶念眾生的恩德,想解脫、成佛,就要依靠眾生,沒有眾生是不可能成就的……
我們總說佛菩薩是福田,其實眾生也是福田。在《入行論》裡講過,每個眾生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依靠眾生可以修安忍,可以修布施,可以修戒律。以持戒為例:如果沒有眾生,無法修清淨心,無法體現本具的清淨。
若眾生來傷害我們,其實是來幫助我們的。幫助我們消業,我們可以趁此機會修忍辱,還可以修自他相換菩提心。我們的對境、所依都是眾生!尤其離我們最近的,經常跟我們接觸的眾生。對眾生還可以發慈悲之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很多人心生恐懼:“我雖然要度眾生,但眾生無量無邊,怎麼度啊?”其實沒有必要恐懼!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我們的功德也無量無邊。比如,我們把每一個眾生都做為對境發慈悲心,雖然眾生是無量的,但我們的慈心和悲心也是無量的,我們所獲得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我們對一切眾生發慈悲之心,也是打開心量的方法,這完全緣於心裡有愛,但是這種愛不可以有分別。有分別的愛是輪回的因,沒有分別的愛是成佛的因。若對每一位眾生都有一份愛,希望他們離苦得樂,這種愛就是成佛之因。眾生無邊,這樣就沒有分別了,如果有邊就有分別,若是無邊就沒有分別,正因為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會讓我們的功德也無量無邊;功德無量無邊就是佛。我們的功德若不是無量無邊,若是有分別的話,那就不是佛,凡夫而已。
我們很難具備圓滿的功德,除了佛。所以功德無量無邊叫佛。有了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才能發無量無邊的心。我們發了無量無邊的心,才可以成佛。我們的心量徹底打開了,如同虛空和大地般,這個時候可以在大地上任運而行,可以在大地上蓋房子,做任何事都可以。
大地也不是僅限於一個地球,此處所講的大地是宇宙,是無量無邊的世界;虛空也是一樣,也是無量無邊的,如同大地,如同虛空,虛空可以容納萬物,大地也可以容納萬物。同樣,當我們也可以容納一切苦樂,一切的順境,一切的逆境,一切對境的時候,你的心相續就徹底成熟了,到那時你就是佛。
所以我們不能沒有眾生,更不能沒有身邊這些有緣的眾生,他們不斷地給我們提供對境,讓我們在對境當中成長,並且逐漸成熟,最終才能成佛。若是沒有這些眾生給我們顯現好或壞的對境,我們怎麼修練?
酸甜苦辣的飲食都要有,這樣才不會有吃膩的感覺。有時候吃點辣的,有時候吃點鹹的,有時候吃點酸的,雖然不能吃苦的食物,但是也要嘗一嘗。同樣,想解脫、想成佛,好或壞的對境都都不可缺少。
而現在有些學佛修行人卻不是這樣,總想逃避,總幻想遭遇的都是好人或好的對境,這是錯誤的。這種人不可能成佛,即使再有善根,再精進,最後也只能成為阿羅漢,不可能成佛。
第三,轉為道用。殊勝的方法是:眾生皆是自己成就的助緣。今天,有人贊歎我們,心裡就很高興,覺得這是好人;有人誹謗我們,心裡就不高興,覺得這是壞人。其實對修行人來說這兩種人都是如意寶。因為都是殊勝的對境。
殊勝有很多層面,但我今天的解釋是,只要讓你受益的就是殊勝的。尤其對學佛人來說,讓你的相續有所變化,這叫受益。使你的相續有所變化與提升,就都是殊勝的對境。為什麼?對他來說,都是一種鍛煉的機會,都可以提起正念。
當有人贊歎我們時,在低一點的境界裡講,通過這種贊歎,可以反省自己,看清自己的心理狀態。“我到底有沒有這些功德,有沒有這麼好?”在比較低落的時候,有人贊歎,可以借此因緣適當地鼓勵自己:“我還可以,有一點成就和功德。”在比較傲慢的時候,應該多想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把自己心裡的溫度降下來。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要適度。剛才說的這個境界很低,可以這樣調整。再高一點就更殊勝了,這些就不講了。
有人誹謗也是一樣的。自己貢高傲慢的時候,有人誹謗時正好對照自己,對號入座。一個凡夫怎麼會沒有毛病,怎麼能不犯錯誤呢?應該多想一些不足之處。當心情低落失望時,若有人誹謗,應該堅強起來:“雖然他誹謗我,但是我沒有這些毛病,我還可以啊!我遇到了佛法,也做了很多善事,最起碼也是個出家人,也是個佛子啊!”這樣一想,心情就會平復很多。
對於有修行、有智慧的人來說,對境都是一樣的,贊歎與誹謗都一樣,傷害和利益都一樣,傷害是幫我消業,利益是幫我成就。
有一首歌名為《感恩歌》:“感恩幫助過我的人,使我學會了善良;感恩傷害我的人,消除了我的業障……”這首歌大家都會唱,但要象歌詞裡唱的那樣感恩一切,無論是傷害過我的人,還是幫助過我的人,都要心懷感恩,不只是口頭上說,而是真的去做。
然而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其實這都是成就的助緣,這些仇人、敵人也是幫我們消業,讓我們學會了堅強,讓我們發現了很多的問題,他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他不會手下留情,一定會指出你的毛病和缺點,實際上他讓你認清了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一位真正的善知識,他會這麼做的。
指出你的毛病,說出你的缺點,這是好善知識。總是表揚你、贊歎你,說你的優點,不是具德的善知識,也不是好善知識。對你嚴厲是對你好,說你的毛病是真正給你竅訣,證明是真正攝受你了,若是不真正攝受你,他不會這麼做。
比如說我,是不是真的嗔恨心這麼強?脾氣這麼大?不是!我不能說我沒有脾氣,不能說我沒有嗔恨心,但是我調伏弟子時,我覺得我的弟子沒問題,才會這麼做。即使是皈依很多年的弟子,如果他相續不是特別成熟,信心也不是特別具足的時候,我不會這麼做。
尤其是對那些剛學佛的新弟子,尤其是那些比較有權勢、有地位、有財富的人,我會很客氣的與他們說話,有時候還需要給他們發些加持品,說些好聽的。因為這些人遇到佛法、皈依佛門不容易,相續中有了一點點微弱的善根,我不能吹口氣把它給吹滅了,要小心的呵護著。
作為上師,該嚴厲的時候要嚴厲,該批評的時候要批評。若是連這點都無法接受,就不是合格的弟子,也不必在這裡浪費生命,可以去找更殊勝的上師。真正的上師善知識攝受你的時候,是不會手下留情、不會客氣的,該說什麼就說什麼。當看出你的心情比較低落失望時,他會適當的表揚你,但一般情況下都要嚴厲的調教。
很多人說現在是末法時期,不能用打罵的方式。但是絕對不用也不行,真要調教弟子就要這樣做,否則是很難調教的。
我們還可以這樣想:這些討厭的、來傷害自己的眾生都是佛菩薩的化身,都是來考驗我、度化我的。其實,確實如此,一切都是佛的顯現。若是有智慧,都是佛的加持,都是佛;若是沒有智慧,都是魔的加持,都是魔。是佛還是魔,取決於自己的心,主要看自己怎樣對待、怎樣接受。對一名修行人來說,一切都是好的對境,都是成就的助緣,都是佛菩薩的化現,是佛菩薩來度化自己的。這樣想自然就不嗔恨、不煩惱了。
也可以這樣想: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都是自性清淨的佛。尤其我們是學密法的,密宗裡特別強調的是清淨觀,一切觀為清淨。一切觀清淨是從自性的角度想的,一切觀為清淨到底是清淨還是不清淨?自性是清淨的,是真實的,這才是究竟的勝義谛。
而世俗谛是假的,世俗是世間,世間是假的,如夢如幻,在世俗谛上存在並不等於存在,世俗谛是是虛假的。密宗是讓你直接認識自己的本性、自性,它直接抉擇的是諸法的本體、自性。從這個角度來看,眾生全是清淨的,都是自性清淨的佛。
左看右看,都是清淨的佛,這樣去觀照,內心裡會充滿歡喜。除了喜悅就是喜悅,這是讓自己快樂的一種方法。若是左看右看,這個人討厭,那個人不清淨,這樣你內心裡除了煩惱就是煩惱,被染污著。何必去自尋煩惱,讓自己的相續染污呢?一個聰明、有智慧之人,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開心快樂,不會讓自己煩惱痛苦。清淨觀也是這個意思。
觀清淨、觀圓滿,內心就清淨了、快樂了。一切法都是二谛雙運的,都有正反兩面,盡量不看反面看正面,這樣你得到的是快樂;反之得到的就是痛苦。一個叫輪回,一個叫涅槃,這兩個即是一,也是二;也是一,也是二;說一也是一,說二也是二。
此外,積資淨障——積累資糧,淨除業障的殊勝機緣,也是在這些對境中。若是在對境中能做到安忍,能做到轉念,業障很快就會消除。念轉業消——念不轉業不消;念轉了業就消了,在對境中消業是消業最好的方法。不論順境、逆境,好事、壞事都要轉念。
有些人以為在不好的對境中要轉念,在好的對境中不必轉念。其實,在好的對境中要轉念,遇到好事的時候也要轉念。遇到好事的時候也要觀照,觀照它的自性是無常的、痛苦的、空性的。
人往往都會敗在順境中,為什麼修行人最後對善的執著也要斷掉?不是不要你去做善事,而是對善的執著也要斷掉,因為它也會束縛你。最初,剛開始時可以對善有執著。有人說:“黑色的狗咬出來的血是紅的,白色的狗咬出來的血也是紅的,所以善念惡念都要放下”——這是錯誤的。
首先對善有執著,這叫以妄制妄,以毒攻毒。最終對善的執著也要放下——放下不等於放棄,不是不讓你做善事,而是做無漏、無我的善事。肯定要做好人,肯定要做善事,但這個時候要放下,做無漏的善事,做一個超越的人——做佛。佛和凡夫既一樣也不一樣。佛是人中之王,不是普通人,人中之王不是指國王,而是指超越的人。
在順境中轉念,是很重要的。很多人有這種習慣,遇到不好的對境時,知道轉念,但是遇到好的對境時,就不知道轉念了。積累資糧也是如此。我們要在接觸眾生的過程中積累資糧。其實積累資糧就是掌握訣竅與方便,在接觸眾生的過程中,會了知眾生不同的心理、愛好,知道怎樣調伏他們,怎樣跟他們相處。掌握方便的同時會產生智慧,這是積累資糧最好的機會。
再者,若是在對境中沒有把握好,煩惱了、痛苦了,這是自己的問題。其實一個真正的學佛修行人,遇到對境時,內心的快樂、喜悅會增長。
《入行論》裡講,修行人聽到乞討的聲音,心裡產生的喜悅,遠遠超過了阿羅漢入定時的禅悅。在禅定中得到的喜悅,是世間的任何喜悅都無法相比的。菩薩聽到乞討的聲音,內心生起的喜悅,比禅定中生起的喜悅要強烈的多。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有對境,有人傷害是求之不得的。凡夫經常覺得委屈:“我受委屈了”,“我受傷害了”,“我完了”,“我倒霉了”……這都是凡夫的心理,凡夫的觀點就是這樣。而佛和凡夫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學佛就要改變觀點。
很多人都會說“傻有傻福”,什麼也不明白,吃虧了,並非傻有傻福。有智慧,很明理,知道在對境中轉念,知道這些對境是自己消業、鍛煉的機會,成就的助緣,也是佛菩薩來度自己的——這才叫傻有傻福。為什麼說“傻有傻福”?因為這才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人。
世間人把你看成傻子,其實你不傻,你是最智慧的。你內心是最快樂、最喜悅的;你真正做了你自己,你沒有跟著煩惱走,沒有被煩惱束縛,你是自在的;你沒有在對境中失敗,你是成功的,你是勝利者。這才是“傻有傻福”。
若是有智慧、有修行,永遠都不會受傷害,永遠都不會覺得委屈。若是覺得委屈,覺得受傷害了,還是不夠智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