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果報現前的時候,再去追究它的因,已經沒多大意義了。果報現前,第一要忏悔,第二要轉變心態,盡量用智慧去化解痛苦,轉化業力。並不是像一般學佛的人所說的那樣,要一味地忍耐。如果只是忍耐,你會永遠痛苦,所以要學會化解。
人之所以有很多痛苦,是因為心態轉變不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十有八九的事情都不能令我們滿意,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不是外面的人與事讓我們不滿意,而是我們自己不會圓融,心態轉變不了,心靈的空間打不開,太固執,太狹隘。凡夫評論事情的好壞,往往是以自己喜不喜歡,是否能接受為標准。如果智慧打開了,任何道理、任何事,我們都能接受,都能看懂。
為什麼佛什麼都能包容,所有眾生來到他面前,都能和他相應呢?因為他有博大的胸懷,無礙的智慧。而凡夫心胸狹隘,內在的智慧不夠,所以無法和外界的萬事萬物相應。有時候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令人傷心、痛苦的事情,是為了打開我們心靈的另一道大門;有時候正面的教材對我們沒有多大觸動,往往需要用反面的教材,或者另外一種手法。就像過去的祖師教育弟子一樣,跟你講道理講不通,就不跟你講道理,用香板打你,逼著你接受。當你接受以後才恍然大悟:哎呀,祖師說得對!
學佛首先要除掉我執,學佛最忌諱的就是用個人的成見給眼前的一切下定義,做判斷。佛曾經說過,眾生不了解佛菩薩,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看問題,其結果就如同螢火蟲照虛空。試問,以螢火蟲之光怎麼能照亮虛空呢?所以你想要了解什麼,一定要讓自己融入其中。
好多人認為佛是沒有七情六欲的。如果佛沒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他怎麼能感受眾生的痛苦,怎麼能拔除眾生的痛苦呢?我們整天向他祈求,他有感應,是因為他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一個明師、一個佛菩薩不僅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而且比眾生的更細膩,更強烈,只是他把它轉化了,升華了,所以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就變成了慈悲與博愛。而普通人恰恰相反,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不是給予,而是索取、占有。當一個人越向外追逐,越索取,就越痛苦,內在就越空虛。
有好多人說學佛很難,實際上學佛比在社會上做事容易得多。因為學佛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要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學佛就會進步,就能上路。而在社會上做事,各個環節、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位。社會上工作是訓練學佛的基礎,在社會上你的工作做得不好,事業不成功,你想學佛是很難的。
你能在自己的工作領域裡做得很成功,游刃有余,你入佛門學佛也會游刃有余。只是我們沒有完全深入到學佛的領域,對它不了解,所以把它想象得很復雜。過去祖師們幾十年只做一件事,你們在家菩薩如果幾十年也只做一件事,同樣也會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