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佛法看世界,看的是世界,也看的是自己。
我們其實很想了解世界,更想讀懂自己。我們在想,擁有信仰,究竟是為了獲得內心的力量,還是在尋求庇佑,訴求自身的欲望?究竟如何才能找到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什麼是時空變幻之下的永恆價值?什麼又是因果苦樂、前世今生?福報與惡報是否如我們的簡單理解一般應運和體現?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究竟該如何待己待人?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體的。智慧使我們的眼界和胸懷都更深廣,慈悲使我們通過關愛、分享和分擔,通過淡化人我界分,逐漸體會無我教法的精髓,而這些都能增強我們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與我們每個人的幸福密切相關。
幸福佛法也講幸福快樂
有人說,佛法似乎總是在強調苦,苦苦、變苦、行苦,那麼關於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佛法是怎樣看待的呢?
其實,佛法也講幸福快樂,但強調通過見、修、行去實現真正持久的幸福。
其實佛法是很務實的,建立正確的見地,調整態度和方式,不是為了單純的滿足求知欲,以及獲得認同和贊許,我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止息煩惱,獲得安樂。
佛法中有系統完整的方法指導我們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擴大視野。學佛給我們更寬廣的視角去看世間萬象。寬廣的視角在佛教中稱為智慧。
放下失望與恐懼,感受喜悅與清淨
我們或許明白生命中固有的缺憾和無常,但當我們遭遇這些不幸時,卻往往無法平靜的面對和接受。
究竟該如何認知生命的苦與樂,得與失呢?若我們以發善的心換來了失望的果,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境遇,又如何守護自己的堅持呢?
“得到”靠福報,“放下”是智慧,福報易得智慧難求正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似乎所有的事物都有兩面性,正如周末,有的呼朋喚友去參加各種聚會,有的卻獨自一人在家看書,放棄玩耍,得到自我提升。如此淺顯的道理就像佛法中的“捨得”、“放下”一樣,捨得捨得,有捨有得,耐住寂寞擁住繁華。
佛法之所以可貴,不僅是它能幫助你實現願望,更是在你願望落空的時候,指引你放下失望、恐懼和執著,教你透過不圓滿的流轉現象,感受到喜悅和清淨。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
佛法取決於發心
在問“佛法能給我什麼”之前,應該先問自己:“我想從佛法中得到什麼?”
人們的出發點各不相同,但總不出以下三類:
希望生活安穩快樂,事業發達,家庭幸福等等;
希望從根本上擺脫人生的煩惱痛苦,實現心靈的自由解脫;
希望獲得圓滿的智慧,以更好地幫助眾生。
從佛法中能得到什麼,首先取決於你自己的發心(也就是根本的動機),然後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實到自己身上了。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
見、修、行
見,指佛法對於人、事、萬物的見解,比如無常、無我、苦、空、因果、緣起等。
修,指依照系統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見解內化為自己的體悟,親身去勘驗、證明佛法的正見。
行,指把親自體驗和證明到的應用、融入到生活中,通過幫助、分享、分擔、自律,通過關愛、貢獻、耐心、善巧,去進一步體會和表現生命與生命間的聯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行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