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的答疑時段,一位同修在說話、訴求、做的事情等等方面,明顯表現出很混亂的狀態,如果一直以這樣的狀態學佛,進程可能會很緩慢,付出的努力會很多,白做的會很多,需要梳理自己。而這也是廣泛存在於眾多學佛人中的一個普遍現象。
怎麼梳理自己呢?
老師明確給出了努力的方向——
一、明確出發點。
從願開始:為滿足這樣的願,你做了什麼樣的事情,這是一條主線。
在願上要自己去做評判:這個願念是否需要圓滿、需要保持、需要達成、是否刻不容緩?當你升起了一個念頭、想法、願望,先判斷是否需要保持它,或是不需要去達成。如果不需要就輕輕放下,這可以是一個妄想被發現,被對治了;如果判斷後需要去滿足,就要進入下一個層面,即:找方法去滿足。各位可以拿出紙筆畫一下,就會更加清晰。
二、探尋法理支撐。
找方法,需要有法理支撐,而不是我們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個有用、認為這個可以、認為這個行!這種迷之自信都是不靠譜的。你認為行,你怎麼不買彩票去?買幾期試試就知道自己認為的那個行,一點不靠譜。找法理支撐就是要找到如理如法的方法,去滿足這個願望,而不是搞野路子,道聽途說,某人說了什麼,我們馬上就動心了。就拿三部走框架來說,路子看著很野,如果大家讀經夠多,就足以看得到法理支撐,就不會覺得這是野路子,只不過是換個提法罷了。
三、落實法門。
找到理法支撐,隨後就要在可供選擇的手段方法裡找自己能落實的用。傳說關公的青龍偃月刀82斤重,莫說讓你我揮舞了,就是拿著走幾步也是艱難,那麼關公的刀就不是你我能用得上手的,雖然傳說中很高大上、很伶俐、很好用,但因為我們現在用不上,就要放下它,你心裡再癢癢,也要放下它。
佛教裡的法門眾多,這個眾多,可不是一星半點的多,比如單單一個念佛,我就說了十多種了,其中每天早晨群裡很多同修都在發“發願回向念佛法”,這很普世、很簡單,可以融入到任何的聖號形式中,因為前有發願,後有回向,目的清晰、行為准確。念佛的觀法也說了很多,這就看各位哪個能上手了,是“呼吸念佛”能上手?還是“水紋念佛”能上手?是“領眾念佛”能上手?還是“千葉寶蓮觀”能上手?還是“十念十觀念佛法”能上手?方法可以很多,自己能用得起來,能獲得受用效果,才是好方法;不然沉迷於對方法的采集中,聽到了一個新方法就要去學,咱們不是培養蜜蜂蝴蝶的,學佛的成長不是靠采集的。法門眾多對有些人來說是災難,因為有選擇恐懼症。
如果某個環節不清晰,導致整盤都摸不到脈,整體的立體格局就不清晰,自己走到什麼地步、什麼位置、應該擺在哪個角度,很難清楚,也很容易迷失。好比地圖是清晰無誤的,但是使用的主體找不到自己在哪裡,那麼再准確的地圖、再明確的目標、再仔細清晰的指引路標,也都是沒有任何用的。因此,不要執持眾多的法理標准,而要以事實的結果做為判斷的標尺。有效果,就是有效果,對此我們不需要回避、否認、遮掩;效果不明顯,就是不明顯;沒有效果就要承認沒效果;應該有效果,而自己沒效果,也要承認這種落差。面對自己還不坦誠點啊?也不是要拿這些去和別人吹牛。
簡要概括一下:以必須圓滿的願做為出發點,找到經教中的法理支撐(針對必須圓滿的願可以采用的方法),隨後再找到可以落實的法門去貫徹執行(契合自己根基)。總之,以目標為導向,以結果為標尺,如遲遲看不到效果,就要反思可能哪裡出了錯誤,哪裡是需要調整。
這樣梳理完自己,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鏈條:我要做什麼,因為什麼理由,導致我選擇了什麼方法,選擇完畢,努力去做,這就對了。最後依然是以結果為判斷標准!
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