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智慧之學
現在在中國談起佛教,常常會受到別樣的眼光。反應常常會是“那是迷信”、“太消極”,“太保守”。
把佛教作為智慧之學,最起碼作為哲學思想來看的,真是少得可憐。
智慧的佛教,教人獲得心靈自在的佛教,教人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這步尴尬境地?中國社會對佛教的誤解,竟是如此之深!
把佛教看成消極的,會說佛教提倡“四大皆空”。這是誤解佛教中“空”的含義。佛教所謂的“空”,其實並非是“空空如也”的意思。
其一意思是指世上沒有實在的永恆不變的東西,所謂的緣聚緣散。這不是客觀實相嗎?除非不願意承認客觀的人,才會說這是消極。
另外,佛教的“空”,其實,是含藏著“有”,所謂的“真空妙有”,“大空大有”“空有不二”。
如同宇宙之空曠,才有星河之燦爛。也猶如越虛心的人才會學到越多的東西。這樣的“空”,不知道為何被理解為“消極”呢?
星河之燦爛
一些人因為生活的挫折,心灰意冷,於是想到逃避想到了出家做和尚。這於是又被看作佛教是“消極”的一個“罪證”。
你可以到山裡到寺院裡出家去圖清淨,但那並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
實際上,真正的“出家”有著無比積極的意義。出家的僧人擔負著傳承佛法、幫助天下人破除煩惱的責任。
成為和尚住進廟裡,是因為可以心無旁骛地真參實悟,學到真本事了,最後是需要把佛法普及開來的。
就如同埋頭做實驗,實驗成功之後是要用在現實生活造福百姓的。
出家的目的是要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決不是只求一己清淨。
很多人學佛之後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跟現實生活脫了節。這也是誤解為消極的原因。
其實,學佛者是不應該脫離生活和本分的工作的。所謂“一切治生產業不離佛法”。做好應該該做的事,是學佛的人最起碼的條件。
也有許多佛教人士,因循守舊,不能跟上時代精神,不努力學習新的知識。
通常看到學佛者,無論見到什麼人,都是一口說了千百年的佛話,難怪要造成人們反感。
前一段有僧人學習MBA被當作新聞。這反應著人們對佛教的誤解。
僧人們學習現代社會的知識,應該是分內之事,而不是“另類”。
比如有一些僧人建立博客跟人們交流佛教,這是完全應該的事。當然值得鼓勵。
六祖慧能說:“無邊法門誓願學”,現代的各種知識,難道不就是僧人們該學的法門嗎?
在救助社會貧苦方面,中國佛教界也比較少見到行動。
能見到的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寺院都在努力獲得資金,建造富麗堂皇的各種大殿。這倒真跟許多或富或窮的地方大建豪華辦公樓的現象有得一比。
建設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把多一些資金用在救助社會苦難上,應該更能實踐佛教的精神吧。
又有一些人說道,推崇佛教的國家都很落後。那請看中國歷史。
唐代佛教發達,正是興盛朝代;宋代有深厚的禅的文化的底蘊,你看那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和諧富裕的氣象。
佛教在唐朝興盛發展
又有人誤認為,學佛就要吃素。釋迦牟尼從來沒有說過學佛要吃素。也不知為什麼許多人一想到學佛,就把吃素聯系在了一起。
吃素值得提倡,你盡可以吃素,可是那跟佛教的真正精神沒有關聯。
實際上,隨著修習佛教的深入,因為身體的清淨,的確會自動自願地少吃葷多吃素,但那不是一種強迫而為。
又有說佛教跟科學研究有矛盾。干脆就抬出愛因斯坦的話來解釋吧。
他說: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所有誤解中最大的誤解,是認為學佛就是信佛,把釋迦牟尼當作神而不是人來看。
常常一談到佛,別人就都會問道:“你信佛?”
真正學佛者,貴在真參實悟。未加求證就信的,並非真正的信。你完全可以就這樣去信,但這不是釋迦牟尼倡導的精神。
釋迦牟尼不知有多少次告訴跟著他學習的人,要獨立求證不要盲從他。
他兒子羅睺羅不好好參學,說爸爸你保佑我不就行了嗎?釋迦回答:“吾尚不能自保,何能保汝?”意思是,我都不能保自己,怎麼能保護你呢?你自己好自為之,自求智慧解脫吧。
真正學佛者,貴在真參實悟
德國的尼采是了解佛教的精神的,他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的實證的宗教。”
釋迦牟尼是一個大教育家,是一個心靈解放的導師,是一個覺悟的人,他不是神。
博大又精微的佛教被誤解得太深。難以盡言。有多少積非成是的東西,就需要多少的智慧來正本清源。
還原一個真正的佛教精神,需要多少慧眼,多少慧力,需要擯棄多少迷信,放下多少宗教情緒!
為何說世人難遇佛法,有大部分是因為縱然遇到佛法,也沒有足夠的正知正見,智慧去認識,理解佛法,是實為遺憾的事情。
末法時代,越來越少正見有德之士,越來越多妖魔鬼怪在造惡業.
在此殷勤勸請諸位善友,切莫退失自己的初心,自己的發願!
精進修道,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以您的智慧方便,去度化身邊的受苦眾生,以報釋迦牟尼世尊的無上慈恩。